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研究

作 者: 刘笑明
导 师: 李同升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人文地理学
关键词: 农业科技园 技术扩散 杨凌示范区
分类号: F323.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775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农业科技园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如何利用这一载体,实现其技术创新的快速扩散,从而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更快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在对农业技术扩散研究进行详尽回顾与梳理后认为: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研究存在着大片空白。以此为基础,汲取经济地理学、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经典理论的精华,提出了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园区技术扩散研究的基础理论和主要方向,并从五个方面对园区技术扩散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作者将园区技术的扩散看作是一个复杂系统,解析了这一系统的特征、机理及主要组成部分的特征与功能;将园区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区分为技术、农户、辐射区三个方面;认为后二者的综合与集成构成了园区辐射区扩散环境,并提出了扩散环境评价的意义与思路;作者认为技术扩散源于系统内各方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扩散过程必然受到驱动力和阻碍力的双重作用,并根据主要推动力的不同将园区技术扩散机制分为市场、政府与联合驱动三种类型;最后,在对技术扩散空间效应分析的基础上,将园区技术扩散方式划分为扩展、等级和位移扩散三种类型。论文以杨凌示范区为对象,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分析、相关分析、层次分析法以及断裂点公式、probit模型、s型曲线模型等多种技术手段对示范区技术扩散的系统构成、影响因素、扩散环境、典型技术的扩散规律、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技术扩散特征等进行了追踪调查与实证分析。以距离为影响因子的实证研究发现:示范区直接的扩散半径大约在40km左右,这与其地位和预期的作用不符。以关中地区为例的扩散环境定量化评价结果显示:关中地区各市农业技术扩散环境总体欠佳(除杨凌),各个因子的贡献程度各不相同。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的结果证实:经营性技术、公益性技术扩散的主要驱动力分别为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其中公益性技术扩散的强度和方向与政府的意愿和计划密切相关;而中间型技术的扩散则受到市场和政府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对不同尺度下扩散规律的定量化研究表明:技术空间维的扩散轨迹呈现出从创新源—扩散源—采用者的过程;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影响扩散过程的主要因子及扩散方式各不相同:宏观尺度下主要影响因子为规模,扩散方式以等级扩散和位移扩散为主;中观尺度下主要影响因子为距离,扩散方式以位移扩散和扩展扩散为主;微观尺度下主要影响因子为农户自身因素,扩散方式以扩展扩散为主。作者根据扩散方式及特征的不同,将示范区技术扩散归纳为五种不同的具有普适性的模式。最后,基于对园区技术扩散存在问题的诊断,提出了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结合、多元化主体参与、强化农民培训、改善辐射区环境等技术扩散优化的主要路径。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从地理学角度对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问题的审视、对扩散空间维的关注以及研究中定量化方法的使用。研究结果对于理论探索的深入及园区技术推广工作的改进均具有积极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1 绪论  10-19
  1.1 研究背景  10-11
  1.2 研究对象  11-12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3
    1.3.1 研究目的  12-13
    1.3.2 研究意义  13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6
    1.4.1 研究内容  13-15
    1.4.2 研究方法  15-16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16-17
  1.6 几个概念的界定  17-19
    1.6.1 农业技术创新  17
    1.6.2 农业技术扩散  17-18
    1.6.3 农业科技园  18-19
2 相关研究综述  19-41
  2.1 技术扩散研究进展  19-22
    2.1.1 理论提出阶段  19-20
    2.1.2 多学科融合发展阶段  20-21
    2.1.3 理论修正与扩展阶段  21-22
    2.1.4 当前研究的新动向  22
  2.2 农业技术扩散研究进展  22-30
    2.2.1 国外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现状  22-27
    2.2.2 国内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现状  27-30
  2.3 农业科技园及其技术扩散研究  30-39
    2.3.1 农业科技园的概念、功能与结构  30-34
    2.3.2 国内外农业科技园的发展  34-37
    2.3.3 农业科技园区相关研究进展  37-39
  2.4 本章小结  39-41
3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研究的理论视角  41-48
  3.1 园区技术扩散研究的理论基础  41-45
    3.1.1 增长极理论  41-42
    3.1.2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理论  42
    3.1.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42-43
    3.1.4 农户行为改变理论  43
    3.1.5 核心—边缘理论  43-44
    3.1.6 公共产品理论  44-45
  3.2 园区技术扩散研究的主要方向  45-48
    3.2.1 园区技术扩散系统研究  45
    3.2.2 园区辐射区扩散环境研究  45-46
    3.2.3 园区技术扩散的空间过程与机制研究  46
    3.2.4 园区技术扩散模式研究  46
    3.2.5 园区农户采用行为研究  46-47
    3.2.6 园区技术扩散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47-48
4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理论分析  48-70
  4.1 园区技术扩散系统  48-54
    4.1.1 系统的构建与机理  48-50
    4.1.2 系统的特征  50-51
    4.1.3 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51-54
  4.2 园区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54-57
  4.3 园区辐射区技术扩散环境  57-59
    4.3.1 扩散环境的涵义  57
    4.3.2 扩散环境的作用  57-58
    4.3.3 扩散环境的构成  58
    4.3.4 扩散环境的评价  58-59
  4.4 园区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59-65
    4.4.1 技术创新的生成机制  59-60
    4.4.2 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60-62
    4.4.3 园区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  62-65
  4.5 园区技术扩散的空间效应与空间类型  65-70
    4.5.1 园区技术扩散的空间效应  66-67
    4.5.2 园区技术扩散的空间类型  67-70
5 杨凌示范区农业技术扩散的实证研究  70-123
  5.1 杨凌示范区及其技术扩散现状  70-71
  5.2 示范区技术扩散系统分析  71-79
    5.2.1 创新主体及其创新技术  71-72
    5.2.2 技术扩散渠道  72-78
    5.2.3 技术受体(采用者)  78-79
  5.3 示范区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  79-94
    5.3.1 由失败案例透视示范区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79-85
    5.3.2 示范区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的Probit模型验证  85-90
    5.3.3 示范区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的确认  90
    5.3.4 以距离因子为例的量化研究  90-94
  5.4 以关中地区为例的辐射区扩散环境评价  94-101
    5.4.1 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  95
    5.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95-98
    5.4.3 实证评价  98-101
    5.4.4 关中地区农业技术扩散环境优化对策  101
  5.5 不同类型农业技术扩散的模型与时空规律  101-111
    5.5.1 技术的选择与研究思路  101-102
    5.5.2 时间维分析  102-105
    5.5.3 空间维分析  105-109
    5.5.4 园区技术扩散的时空规律  109-110
    5.5.5 结论  110-111
  5.6 不同尺度下示范区农业技术扩散研究  111-117
    5.6.1 研究对象、思路及方法  111-112
    5.6.2 宏观尺度下的农业技术空间扩散分析  112-113
    5.6.3 中观尺度下的农业技术空间扩散分析  113-115
    5.6.4 微观尺度下的农户行为分析  115-117
    5.6.5 结论  117
  5.7 杨凌示范区农业技术扩散模式总结  117-123
    5.7.1 农业技术经营模式  119
    5.7.2 农民协会模式  119-120
    5.7.3 农业技术展会模式  120-121
    5.7.4 农民培训模式  121
    5.7.5 综合服务型模式  121-123
6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优化  123-133
  6.1 园区技术扩散存在问题诊断  123-125
    6.1.1 基层政府推广工作乏力,职能错位  123
    6.1.2 非政府扩散力量弱小,分工协作机制远未形成  123-124
    6.1.3 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扩散渠道不畅  124
    6.1.4 忽视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124
    6.1.5 辐射区扩散环境欠佳  124-125
  6.2 园区技术扩散优化的途径  125-133
    6.2.1 扩散机制的优化  125-128
    6.2.2 辐射区扩散环境的优化  128-129
    6.2.3 强化农民教育与培训  129-130
    6.2.4 合理分工协作,整合扩散模式  130-131
    6.2.5 多元化主体参与及扩散形式的多样化  131-133
7 结论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133-137
  7.1 结论  133-136
  7.2 不足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136-137
参考文献  137-147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147-148
附录  148-151
致谢  151

相似论文

  1. G公司技术产品的动态扩散过程研究,F273.1;F407.672
  2. 宁乡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F323.3
  3. 雪野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与经营分析,F323.3
  4.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研究,F327
  5. 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设计,F301.11
  6. 杨凌示范区农地流转中土地使用权定价研究,F301
  7. 杨凌示范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TV213.4
  8. 杨凌农业标准化发展研究,F322
  9.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技术扩散研究,F273.1
  10. 杨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分析,F321
  11. 都市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与设计,TU986
  12. 杨凌示范区农民科技知识需求的实证研究,F323.3
  13. 农业科技园区成长机理研究,F323.3
  14. 杨凌示范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研究,F126.2
  15. 杨凌示范区农业标准化问题研究,F322
  16.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研究,F324
  17. 农业科技园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F324
  18. 红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F323.3
  19. 杨凌示范区收费制度改革研究,F812.43
  20.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技术推广研究,F323.3
  21. 杨凌示范区发展困境的经济社会研究,F127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农业技术改造、农业技术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