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合”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

作 者: 王桢栋
导 师: 戴复东;吴庐生
学 校: 同济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城市建筑综合体 混合使用 协同作用 多样性 场所营造 交互作用 城市精神
分类号: TU20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073次
引 用: 2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城市建筑综合体是年轻的建筑类型,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很短。与城市建筑综合体大量建设和重要地位相比较,对其建设理论、经验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从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城市建筑综合体必将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建筑类型;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建设有不少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因此,当下对城市建筑综合体进行研究分析,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前景是有必要的。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发展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还是国家和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社会结构调整、文化结构改善等一系列问题的主观需要。本论文以“合”字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对建筑综合体和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历史发展及其与城市发展的暗合关系、城市建筑综合体内部及外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开发的一般方法和过程、适于我国国情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研究。“合”的城市建筑综合体核心思想:从城市空间层面来看,即是高密度和多选择的城市生活空间的体现;从城市资源层面来看,即是通过城市资源整合,来激发城市潜力;从城市环境层面来看,即是对城市空间,乃至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融合;从城市发展观层面来看,即是同城市发展相“和喈”并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简单说来,“合”的思想体现在城市建筑综合体之上,即是:城市空间的“叠合”,城市资源的“整合”,城市环境的“融合”,以及城市发展观的“和合”。本论文课题研究分为四个部分,深入浅出、螺旋上升地讨论了有关城市建筑综合体的一系列问题:第一部分“叠合”——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初步认识,通过认识论的方法对城市建筑综合体进行初步认识。笔者首先从“混合使用”和“建筑综合体”的概念介绍和历史发展出发,引出综合两者概念交集的“城市建筑综合体”概念,并与相关概念进行辨析。随后,笔者将日光放开,从横向的角度来认识影响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的六个元素:社会、经济、文化、理论、政策、技术,分析城市建筑综合体是如何在纵向历史坐标的影响和横向六个元素的推动之下发展,以及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高速发展所需的关键因素。第二部分“整合”——城市建筑综合体的深入认识,通过认识论和方法论来深入认识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内核和外延。一方面,笔者研究了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内核,通过对各个功能子系统和城市化空间逐一论述,总结归纳了其内核的协同作用和组织方法;另一方面,笔者还研究了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外延,从城市的空间、社会、经济、文化、理论、法规和政策等角度,探讨如何创造“多样性”环境来促进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发展,以及它如何反过来为城市提供“多样性”环境。同时也对其初期评估的一般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融合”——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开发过程,通过方法论和实践论对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开发全过程进行论述。笔者以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前期筹备、中期实施和后期运转三个时间向度为基准,对其开发的策划论证、规划与设计、市场营销以及运营、管理和维护四部分内容进行逐一讨论。第四部分“和合”——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再认识,通过实践论和认识论,结合先前研究成果,在对我国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全面回顾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认识。首先,笔者通过介绍我国近年建设的4个城市建筑综合体实例,将研究的重心从西方社会转移到我国,讨论我国建设中所遇到的代表性问题。其次,通过回顾建筑综合体在我国发展历史,笔者提出其在我国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随后,笔者通过对三个特殊内部因素(零售功能,文化艺术功能,交互性娱乐休闲功能)的深入分析和讨论,提出这些因素对我国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场所营造城市精神塑造能够起到关键作用。最后,笔者介绍和比较了我国香港地区和日本对于城市建筑综合体的成熟开发策略,并总结适合我国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最后在结论部分,笔者在展望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新趋势的同时,也试探性地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以“和谐”发展观为核心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前景。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8
第一章 绪论  18-23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18-19
    1.1.1 研究背景  18
    1.1.2 研究缘起  18
    1.1.3 研究思想起源  18-19
  1.2 研究内容  19
    1.2.1 研究对象  19
    1.2.2 研究范围  19
    1.2.3 研究目的  19
  1.3 研究现状  19-20
    1.3.1 研究整体背景  19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9-20
    1.3.3 国内研究现状  20
  1.4 研究意义  20-21
  1.5 研究方法  21-22
    1.5.1 系统的方法  21
    1.5.2 全息的方法  21
    1.5.3 比较的方法  21
    1.5.4 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  21-22
  1.6 研究框架  22-23
第一部分 “叠合”——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初步认识  23-51
  第二章 城市建筑综合体及相关概念研究  23-41
    2.1 概述  23-24
    2.2 “混合使用”(Mixed-Use)的概念  24-25
      2.2.1 三种或三种以上能够提供收益的主要功能  24
      2.2.2 空间和功能上的一体化  24-25
      2.2.3 按照一个有条理的计划进行开发  25
    2.3 “混合使用”发展历史综述  25-31
      2.3.1 工业革命前城市中的混合使用发展  25-26
      2.3.2 20世纪前期的城市混合使用发展  26-27
      2.3.3 20世纪60年代现代混合使用项目的出现  27-29
      2.3.4 20世纪70年代的重室内化倾向  29-30
      2.3.5 20世纪80年代的后现代思潮和开放化倾向  30
      2.3.6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的市镇中心和城市乡村  30-31
    2.4 建筑综合体(Building Complex,Multi-Use Building)和城市建筑综合体(Urban Building Complex)的概念  31-33
    2.5 建筑综合体的发展历史概述  33-39
      2.5.1 工业革命之前的建筑综合体发展  33-35
      2.5.2 工业革命和乌托邦:建筑综合体的终结  35-37
      2.5.3 CIMA和机能城市  37-38
      2.5.4 洛克菲勒中心:旧城更新  38
      2.5.5 CIAM的解散和建筑综合体的复兴  38-39
      2.5.6 20世纪60年代以后,城市建筑综合体的高速发展  39
    2.6 城市建筑综合体与混合使用、CBD、城市·建筑一体化等城市设计概念的关系  39-41
  第三章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背景研究  41-51
    3.1 概述  41
    3.2 社会背景  41-42
    3.3 经济背景  42-43
    3.4 文化背景  43
    3.5 理论背景  43-45
    3.6 政策和法规背景  45-46
    3.7 技术背景  46-47
    3.8 城市建筑综合体历史发展综合研究  47-51
      3.8.1 城市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研究  47-48
      3.8.2 城市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48-50
      3.8.3 当代国内外城市建筑综合体主要发展阶段综述  50-51
第二部分 “整合”——城市建筑综合体的深入认识  51-108
  第四章 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内核  51-85
    4.1 概述  51
    4.2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功能空间  51-67
      4.2.1 办公功能  51-52
      4.2.2 居住功能  52-53
      4.2.3 酒店功能  53-54
      4.2.4 零售功能  54-57
      4.2.5 娱乐功能  57-59
      4.2.6 文化艺术功能  59-60
      4.2.7 公共及市民设施  60-61
      4.2.8 会议功能  61-62
      4.2.9 休闲功能  62-64
      4.2.10 停车设施和共用停车(Shared Parking)  64-67
    4.3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城市化空间  67-80
      4.3.1 “点”——城市建筑综合体中的城市接口空间  67-73
      4.3.2 “线”——城市建筑综合体中的城市链接空间  73-78
      4.3.3 “面”——城市建筑综合体中的开放空间  78-80
    4.4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功能组织  80-85
      4.4.1 功能子系统的协同作用  80-82
      4.4.2 功能子系统的组织形式  82-83
      4.4.3 功能子系统的组织原则  83-84
      4.4.4 功能子系统组织的新趋势  84-85
  第五章 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外延  85-108
    5.1 概述  85
    5.2 城市空间环境  85-89
      5.2.1 城市区域环境  85-86
      5.2.2 城市交通环境  86-87
      5.2.3 城市生态环境  87-89
      5.2.4 城市边界环境  89
    5.3 城市社会环境  89-91
      5.3.1 社会环境的干预性  89-90
      5.3.2 城市建筑综合体对社会环境的帮助  90-91
    5.4 城市经济环境  91-94
      5.4.1 住宅密度所产生的经济效应  92
      5.4.2 多样性的自我毁灭  92-94
      5.4.3 影响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的各种资金流  94
    5.5 城市文化环境  94-98
      5.5.1 老建筑的必要性  94-96
      5.5.2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精神性及周边带动性  96-98
    5.6 城市理论环境  98-104
      5.6.1 社会各界对未来城市的幻想  98-99
      5.6.2 建筑师对未来城市的设想  99-100
      5.6.3 城市设计理论家对城市结构的理论和思潮  100-101
      5.6.4 建筑师提出的城市设计理论  101-103
      5.6.5 有关未来城市的设想方案  103-104
    5.7 城市法规和政策环境  104-108
      5.7.1 美国历史上有关混合土地开发的法规和政策比较  105-107
      5.7.2 混合使用土地法规(Mixed-Use Ordinances)  107
      5.7.3 规划单元开发法规(PUDO,Planned Unit Development Ordinances)  107
      5.7.4 传统邻里开发和精明增长法规(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and Smart Growth Ordinances)  107-108
第三部分 “融合”——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开发过程  108-181
  第六章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策划论证  109-118
    6.1 概述  109
    6.2 限定市场  109-111
      6.2.1 市场定位  110-111
      6.2.2 基地调研  111
      6.2.3 经济分析  111
      6.2.4 消费者研究  111
    6.3 创造各功能混合的内容和比例,以及租户的混合  111-114
      6.3.1 创造各功能混合的内容和比例  111-113
      6.3.2 创造租户的混合  113-114
    6.4 各功能的布置与聚合  114
    6.5 时间控制及分期开发  114-117
      6.5.1 时间控制  114
      6.5.2 分期开发  114-116
      6.5.3 分期开发的阶段分配  116
      6.5.4 整体性结构的分期建设  116-117
    6.6 论证项目的经济生命力  117
    6.7 实施项目  117-118
      6.7.1 政府的批准和授权  117
      6.7.2 混合租赁协议的签订  117
      6.7.3 租户的确定  117-118
  第七章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规划与设计  118-154
    7.1 概述  118-119
    7.2 设计过程和设计团队  119-120
      7.2.1 设计过程  119
      7.2.2 对设计师和承造商的管理  119
      7.2.3 合作和领导  119-120
    7.3 位置和基地  120-121
      7.3.1 位置和基地大小  120
      7.3.2 允许密度和土地价格  120
      7.3.3 地形和基地现有状况  120
      7.3.4 基地和邻近道路及公共交通的位置关系  120-121
      7.3.5 周边用途和城市文脉  121
    7.4 城市设计和场所营造  121-129
      7.4.1 城市设计的开始  121-123
      7.4.2 与周边环境的联系  123-124
      7.4.3 内部关系的创建  124
      7.4.4 视觉联系和步行系统  124
      7.4.5 车行系统  124-125
      7.4.6 景观及街景  125
      7.4.7 标识  125-127
      7.4.8 建筑的外形和形象  127-129
    7.5 首要用途的布置和设计  129-133
      7.5.1 零售/娱乐功能的规划  129-130
      7.5.2 居住功能的规划  130-131
      7.5.3 办公功能的规划  131-132
      7.5.4 酒店功能的规划  132-133
    7.6 公共空间和适意的场所  133-138
      7.6.1 街道  134
      7.6.2 城市广场和城市街区  134-135
      7.6.3 城市绿地和街区广场  135-136
      7.6.4 公园和花园  136-137
      7.6.5 散步场和内庭院  137
      7.6.6 被围合的公共空间和中庭  137-138
    7.7 停车空间的设计  138-142
      7.7.1 地面停车和建筑物内停车  139-140
      7.7.2 首要用途的停车设计  140
      7.7.3 停车布置和步行空间的连接  140
      7.7.4 停车设施的入口和室内空间  140-141
      7.7.5 停车设施的室外设计和材料  141
      7.7.6 停车库的安全性和反恐设计  141-142
    7.8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空间组合方法  142-147
      7.8.1 空间组合的目标  142-143
      7.8.2 空间组合的方法  143-147
    7.9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时间组合方法  147-150
      7.9.1 时间组合的目标  147
      7.9.2 时间的组合方法  147-150
    7.10 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  150-154
      7.10.1 在城市建筑综合体中使用老建筑  150-151
      7.10.2 对现有城市建筑综合体的改造和更新  151-154
  第八章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市场营销  154-168
    8.1 概述  154
    8.2 前期市场营销策略  154-158
      8.2.1 市场营销策略的发展  154-157
      8.2.2 为项目命名  157-158
      8.2.3 针对主要租户期望的前期市场营销  158
    8.3 项目开发阶段的市场营销手段和策略  158-161
      8.3.1 项目说明书和市场营销材料  159
      8.3.2 以基地为基础的市场营销  159-160
      8.3.3 在开发过程中营销和出租特定功能  160-161
      8.3.4 公共媒体和市场营销  161
    8.4 办公功能的市场营销和出租  161-162
      8.4.1 办公功能营销策略  161-162
      8.4.2 办公功能的出租  162
    8.5 零售功能的市场营销和出租  162-163
      8.5.1 零售功能市场营销策略  162-163
      8.5.2 零售功能的出租  163
    8.6 居住功能的市场营销、出租和出售  163-164
      8.6.1 出售型居住功能的市场营销  163
      8.6.2 出租型居住功能的市场营销  163-164
      8.6.3 居住功能的市场营销工具  164
      8.6.4 居住功能针对的目标人群  164
    8.7 对酒店运营商的吸引和酒店功能的市场营销  164-165
      8.7.1 将酒店功能与整体定位相匹配  164-165
      8.7.2 对酒店运营商的吸引和合作  165
    8.8 项目竣工后的活动组织和市场营销  165-168
      8.8.1 开业庆典活动  165-166
      8.8.2 运营中的活动  166
      8.8.3 项目竣工后各功能子系统的市场营销  166-168
  第九章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运营、管理和维护  168-181
    9.1 概述  168
    9.2 运营、管理和维护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68-169
      9.2.1 分配责任和费用  168-169
      9.2.2 满足各功能子系统的运营细节要求  169
    9.3 运营、管理和维护合同的协商  169-171
      9.3.1 参与者  169-170
      9.3.2 合同的建构  170
      9.3.3 政府与私人的协商  170-171
    9.4 运营、管理和维护合同中的主要内容  171-173
      9.4.1 基础问题及其相关事务  171-172
      9.4.2 公共区域的维护和使用标准  172
      9.4.3 公用事业和空调系统  172
      9.4.4 变更设计的审批  172
      9.4.5 安全性管理  172-173
      9.4.6 经济管理  173
    9.5 运营、管理和维护的方法  173-177
      9.5.1 总体方法和问题  173
      9.5.2 由开发商直接管理的模式  173-174
      9.5.3 私营组织单独或联合管理的模式  174-175
      9.5.4 Silver Spring市中心的公私合作方法  175-176
      9.5.5 布鲁克林区(Brooklyn)的区域管理  176
      9.5.6 欧巴布也那中心(Yerba Buena Center)中对多种功能和实体的管理  176-177
    9.6 运营、管理和维护中的特殊问题  177-179
      9.6.1 噪音、气味和灯光的控制  178
      9.6.2 停车  178-179
      9.6.3 车流及交通管理  179
      9.6.4 联合促销  179
    9.7 资源管理  179-181
      9.7.1 退出策略  180
      9.7.2 最大化资源的附加价值  180
      9.7.3 表现评估  180-181
第四部分 “和合”——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再认识  181-250
  第十章 城市建筑综合体在我国的实例研究  181-203
    10.1 概述  181-182
    10.2 安徽芜湖天泰大厦——整体开发中的适应性  182-186
      10.2.1 背景及现状分析  182
      10.2.2 设计构思——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性  182-185
      10.2.3 分期开发——对经济实力的适应性  185
      10.2.4 酒店及商住办公塔楼设计——对实施经验的适应性  185-186
    10.3 香港九龙旺角朗豪坊——城市建设中的延续性  186-191
      10.3.1 连接过去  186-187
      10.3.2 连接现在  187-189
      10.3.3 连接未来  189-191
    10.4 郑州郑东新区会展宾馆——造型设计中的真实性  191-197
      10.4.1 背景介绍  191-192
      10.4.2 方案综述  192-195
      10.4.3 实施方案  195-196
      10.4.5 趋势总结  196-197
    10.5 杭州市民中心——社会体制改革中的亲民性  197-203
      10.5.1 “亲民性”的提出与贯彻过程  197
      10.5.2 “亲民性”的设计原则  197-199
      10.5.3 功能设置的亲民性  199-201
      10.5.4 建筑造型及立面设计的亲民性  201
      10.5.5 交通流线的亲民性  201
      10.5.6 景观环境的亲民性  201-202
      10.5.7 使用管理的亲民性  202-203
  第十一章 城市建筑综合体在我国的发展趋势研究  203-216
    11.1 概述  203
    11.2 建筑综合体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203-209
      11.2.1 建筑综合体的起源——住宅  203-204
      11.2.2 内向的商业综合体——“市”  204-205
      11.2.3 外向的商业建筑综合体——“市楼”  205-206
      11.2.4 中西交汇——殖民地时期的建筑综合体  206-207
      11.2.5 改革开放以来的建筑综合体建设  207-209
    11.3 城市建筑综合体在我国发展的特点  209-212
      11.3.1 建设规模大  209-210
      11.3.2 建设速度快  210-211
      11.3.3 自上而下的社会体系  211-212
      11.3.4 东西方传统建筑思想的角色转换  212
    11.4 城市建筑综合体在我国发展的问题  212-216
      11.4.1 社会环境所造成的问题  212-213
      11.4.2 文化断层所造成的问题  213-214
      11.4.3 城市建筑综合体建设基础薄弱造成的问题  214-216
  第十二章 适于我国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的内部因素  216-232
    12.1 概述  216
    12.2 城市建筑综合体中的零售功能  216-220
      12.2.1 零售功能的潜力  216-217
      12.2.2 零售功能对城市生活的革命性创造  217-219
      12.2.3 零售功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219-220
    12.3 城市建筑综合体中的文化艺术设施  220-228
      12.3.1 艺术与经济的结合  221-222
      12.3.2 文化艺术与经济结合的推动力  222-225
      12.3.3 含有文化艺术设施项目的开发合作关系  225-226
      12.3.4 有文化艺术参与的项目特性  226-227
      12.3.5 有文化艺术参与的项目开发要点  227-228
    12.4 城市建筑综合体中的交互性休闲娱乐设施  228-232
      12.4.1 交互性休闲娱乐设施的潜力  228-229
      12.4.2 交互性休闲娱乐设施的场所营造:城市生活的核心空间  229-230
      12.4.3 交互性休闲娱乐设施的发展方向  230-232
  第十三章 适于我国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的外部因素  232-243
    13.1 概述  232
    13.2 日本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建设的特色  232-237
      13.2.1 通过开发新技术来提高城市建筑综合体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性  233
      13.2.2 通过城市建筑综合体的群体开发来快速形成城市的空间景观气候  233-234
      13.2.3 通过在城市建筑综合体中引入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来创造公共空间  234-237
      13.2.4 通过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来塑造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建筑立面  237
    13.3 香港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建设的特色  237-242
      13.3.1 垂直城市(Vertical City)  238-239
      13.3.2 空间上的邻近(Space Proximity)  239-240
      13.3.3 紧凑设计(Compactness)  240
      13.3.4 空中城市(Sky City)  240-241
      13.3.5 集中型的混合土地使用(MILU)  241-242
    13.4 适于我国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因素  242-243
  第十四章 结论  243-250
    14.1 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的新趋势  243-247
      14.1.1 以主街为核心的城市建筑综合体  243-244
      14.1.2 政府投资支持力和涉及领域的增长  244
      14.1.3 以交通设施为核心的城市建筑综合体  244
      14.1.4 城市建筑综合体中零售功能的布局  244-245
      14.1.5 城市建筑综合体对办公及酒店功能吸引力的增加  245
      14.1.6 城市建筑综合体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  245
      14.1.7 亚洲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趋势:新城市主义和高层的倾向  245
      14.1.8 欧洲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趋势:城市更新的倾向  245-246
      14.1.9 北美地区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趋势:填充及灰色空间的开发  246
      14.1.10 创造可管理的开发项目  246-247
    14.2 适于我国国情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前景  247-250
致谢  250-251
参考文献  251-257
附录A 人文主义城市建设思想、现象学的还原理论以及场所理论概述  257-258
附录B 20世纪建筑界的三个著名宣言概述  258-260
附录C 国外有关城市建筑综合的研究成果综述  260-263
附录D 国内有关城市建筑综合的研究成果综述  263-266
附录E 第六届亚洲与太平洋建筑国际学生研讨会综述  266-269
附录F “2004中国10大新地标建筑综合体”评选综述  269-270
附录G 办公功能、居住功能和酒店功能对零售功能的支持力评估方法  270-271
附录H 美国近年代表性城市建筑综合体命名分类统计  271-272
附录I 论文中涉及的主要当代建筑综合体及城市建筑综合体实例资料汇总表  272-284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84

相似论文

  1. 紫金山树木菌根多样性的调查分析,S718.81
  2.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3. 高位精养模式日本囊对虾生长及浮游生物演替规律,S968.22
  4. 光照强度、温度和总氮浓度对三种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Q945
  5. 云南元江干热河谷优势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X172
  6. 不同类型稻田非作物生境的节肢动物多样性,S435.112
  7. 竹黄及其分离真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S567.39
  8. 利用AFLP标记对四个多鳞鱚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S917.4
  9. 湛江北部湾深水海域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F5的生长速度、生长模型及其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S968.31
  10. 福建兴化湾西岸越冬水鸟多样性与生境选择研究,Q958
  11. 云南有色金属矿山细菌多样性初步探究,TD926.4
  12.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13. 21个荷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S682.32
  14.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15. 运用SRAP和SSR分子标记研究粉花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S567.239
  16. 夏南牛和皮南牛微卫星标记研究及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S823
  17. 连作花生红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微生物制剂对连作花生的影响,S565.2
  18. 模拟土壤环境对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影响,S154.3
  19. 浙江西苕溪流域城镇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X826
  20. 土壤有机营养添加物对土壤微生态的修复效果与机制分析,S143
  21. 连作烟田烟草青枯病的生态控制技术及其微生态机制,S435.7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设计 > 一般性问题 > 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