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当今中国城市乞丐问题的构成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作 者: 路学仁
导 师: 邓伟志
学 校: 上海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乞讨 乞丐 乞丐问题 社会解组 家庭危机
分类号: D632.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103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体制的全方位改革和向纵深发展,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在这个社会转型期内,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城乡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各方面政策制度的变革等,引致了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群体结构的重新调整,导致社会分化加剧,弱势群体增多。在许多领域,相应的新制度、新规范尚未完善和适应新的变革,而旧有的社会秩序、价值规范、道德体系等因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纷纷失灵或解组。新旧体制的磨擦,各社会领域改革进度的不均衡发展,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冲突、失范现象、社会问题。当前中国城市的乞丐问题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的一个令人困惑而又备受争议的现实问题。本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中国当前的城市乞丐问题,力图透过纷繁复杂的乞讨现象,来探讨其本质内涵和形成机制。在概念的理解上,我们把城市乞丐问题看作是围绕着乞丐的产生、存在及相关行动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冲突。从整体上看,乞丐问题内容复杂,既包括乞丐群体的现实生存困境,某些个人、群体在生存道路选择方式上是否正当、行为上是否越轨的问题,也包括乞丐涌入城市后所引发的各种社会冲突和城市管理难题。从结构上看乞丐问题还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从个人到家庭,从政府到社会,从物质利益到思想价值,从正式的规章制度、法律政策到非正式的风俗习惯、文化规范,无不渗透着“问题”的痕迹。换言之,本研究中把乞丐问题看作一个以乞丐及其乞讨行为为中心、纵横交织起来的“问题群”。结合乞讨行动的特点及其功能,追寻乞讨行动所具有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对分析乞丐问题至关重要。乞讨作为一种本能的生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和社会文化所允许和容忍的,是政府和制度在“失职”、“失效”状态下,某些陷入生存困境中的人在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时的“救命稻草”。从乞讨行动的运行机制看,乞丐们既不依靠政府和社会组织,也不依靠家族或朋友等血缘组织、亲情关系,而是他们自己走上街头,主动寻求帮助,这明显不同于其它正式的社会性救济手段。在原始意义上,可以把乞讨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自救与他救相结合的生存形式,对于防止某些人铤而走险,维护社会安定,具有一定的积极功能。但是,乞讨现象毕竟是一种非正常的、消极的社会现象,根据不同的标准,文中将对由此呈现出或引发出的种种后果加以“问题化”分析。文中主要对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首先根据大量的资料,通过对乞丐群体的人员构成、乞讨方式、行为方式的分析,对当今中国城市乞讨现象的表现与乞丐群体的结构特征进行描述、归纳和分析。其次,对所谓的各种乞丐问题进行澄清。乞丐问题具有复杂的内涵,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运用不同的角度,都会对乞丐问题做出种种评判。对当前的城市乞丐问题如何定性,不但会影响社会对乞丐的态度,而且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基本依据。遵循客观、公平、独立的原则,借助于对社会各界所反映的问题资料的分析,试图揭示出当今城市乞丐问题的本质内涵。最后,文中对当今城市乞丐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重点分析了家庭危机与乞丐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城市乞丐问题形成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期,在研究逻辑上,我们提出一个总的疑问: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如现在,为什么城市没有发生严重的乞丐问题?我们知道,伴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与社会的剧烈转型,乞丐问题所面临的环境与条件、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与利益冲突等,从要素到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有这些都为新时期的乞丐问题注入了新的意蕴,大大拓展了乞讨原来所具有的救济功能,丰富了乞丐问题的内涵。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解释,乞讨现象作为一种非正常的社会现象,意味着社会运行系统的不平衡和失调,造成这种失调的条件和动力必定与当时的社会体制、制度、政策、价值文化有关,比如,计划经济、平均分配、城乡壁垒、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低人口流动、对乞丐的控制性措施等都对乞丐问题的发生起着某种抑制作用。鉴于上述考虑,文中在对影响乞讨行为产生的各种推动因素、抑制因素和条件性因素等进行探究时,对中国社会转型期间在关系结构、政策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所发生的种种解组和失范现象给予充分的关注,致力于从中发掘出社会解组现象在乞丐问题上的作用痕迹,从而试图为当今乞丐问题的产生机制寻求一个学理上的解释。本研究运用社会解组的理论框架,从形形色色的乞讨现象和大量的乞讨案例入手,通过对乞丐与城市在互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利益、价值观、矛盾、冲突和事件的分析,试图揭示出当前中国城市乞讨现象的特征和所谓“问题”的本质内涵,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乞丐问题的制度性成因。重点论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制度、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领域广泛出现的社会失范现象、失调现象,已经对中国的家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了家庭功能在许多方面出现了危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组织,它处于联系社会与个人的枢纽地位,正是这些功能危机推动着诸多家庭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出”乞丐。由此,本文提出,目前解决乞丐问题的切入点在于,要让家庭负起责任。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和加强监督力度,使家庭有能力也切实负起相应的责任。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英文摘要  8-14
第一章 导论  14-25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14-20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基本思路  20-23
  第三节 研究框架  23
  第四节 研究方法  23-25
第二章 主要理论、研究现状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5-52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阐释  25-32
    一 社会问题的一般理论观点  25-29
    二 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及认定过程  29-30
    三 社会问题的类型  30-32
  第二节 乞丐问题的相关理论  32-38
    一 社会转型论:一种宏观解释  32
    二 社会交换论:乞讨行动何以可能  32-34
    三 理性选择理论:职业乞丐的理性动机  34-36
    四 社会剥夺理论:“前乞丐”是被剥夺者  36-37
    五 社会排斥理论:社会对“前乞丐”在就业方面的排斥  37-38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38-45
    一 乞丐与乞讨  38-40
    二 职业乞丐、假乞丐、“前乞丐”  40-42
    三 乞丐群体、丐帮与黑社会  42-44
    四 流浪者与无家可归者  44-45
    五 乞讨现象与乞丐问题  45
  第四节 乞丐问题的研究现状  45-51
    一 对乞丐历史的研究  45-47
    二 对乞丐群体结构及分类的研究  47-48
    三 关于乞丐生存状态的研究  48-49
    四 对乞丐文化的研究  49-50
    五 关于乞丐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的研究  50-51
  第五节 本章小结  51-52
第三章 城市乞讨现象与乞丐群体的构成与特征  52-105
  第一节 乞丐群体及其构成概况  54-61
    一 规模庞大的乞讨人群  54-55
    二 奇异的“风景线”:街头乞讨镜头扫描  55-57
    三 谁是乞丐:乞讨群体的人员结构  57-60
    四 自愿性乞丐与非自愿性乞丐  60-61
  第二节 乞讨行为日趋职业化  61-67
    一 乞丐的职业化现象  61-62
    二 “经营乞丐”现象  62-67
  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乞丐  67-95
  第四节 频频涌现的“乞丐村”  95-103
    一 乞丐(来源)村  96-100
    二 乞丐聚居村  100-103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03-105
第四章 群体乞丐群体的生存困境及其负向功能  105-158
  第一节 乞丐的生存困境  105-126
    一 缺乏基本生存资料  106-108
    二 社会对乞丐的偏见、歧视与排斥问题  108-115
    三 乞丐的人身安全问题  115-126
  第二节 越轨乞讨行为  126-142
    一 何为越轨乞讨?  126-127
    二 行为性越轨  127-137
    三 身份性越轨  137-142
  第三节 乞丐对城市的负面影响  142-156
    一 影响交通秩序  142-144
    二 影响社会治安秩序  144-149
    三 干扰日常生活秩序  149-155
    四 对城市形象的“污染”  155-156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56-158
第五章 城市乞丐问题的一般性归因及家庭因素分析  158-178
  第一节 乞丐问题的一般性归因  158-165
    一 贫穷致乞  158-160
    二 都市性与城乡反差  160-162
    三 社会分配制度不合理  162
    四 价值文化的解组  162-163
    五 广泛的社会流动为乞丐的产生打开了通路  163-164
    六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164
    七 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不力  164-165
  第二节 家庭危机与乞丐问题的形成  165-176
    一 社会转型期的问题家庭  166-172
    二 问题家庭“制造”乞丐的渠道分析  172-176
    三 解决乞丐问题:让家庭负起责任  176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76-178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178-190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178-180
  第二节 一些相关讨论  180-189
  第三节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一些研究建议  189-190
参考文献  190-195
附录  195-202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02-203
致谢  203

相似论文

  1. 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之完善,D922.182.3
  2.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研究,D924.3
  3. 职业乞丐救助管理问题研究,D632.9
  4. 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分析,D632
  5. 西部农村社会中的信息传播与社会解组,C912.82
  6. 试论二十世纪后半叶的美国家庭危机,K712.5
  7. 北京游民改造研究(1949-1953),K27
  8. 论流浪乞讨的救助与规制,D632.1
  9. 试论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权,D632.1
  10. 论职业乞讨行为的法律规制,D922.182
  11. 组织乞讨罪若干问题分析,D924.3
  12. 试论乞讨的法律规制,D922.1
  13.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探析,D922.182.1
  14. 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法律研究,D922.182.3
  15. 组织未成年人乞讨罪研究,D924.36
  16. 论乞讨自由的道德边界,C913.7
  17. 转型期中国城市乞丐群体研究,C913.9
  18. 当前我国社会乞讨现象的调查与思考,D669
  19. 透视民国乞丐,K262.9
  20. 城市乞讨现象的法律思考,D922.18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国家行政管理 > 民政工作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