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媒体与建筑学

作 者: 高蓓
导 师: 王伯伟
学 校: 同济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建筑学 科学出版社 中国电影 媒体社会 教育出版社 建筑师 商务印书馆 建筑物 法兰克福学派 大学出版社
分类号: TU-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633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大量的印刷出版物和各种各样的影像包围的空间里,生活在互联网所缔造的无时无刻无所不在的“泛在”(ubiquitous)世界里,不仅作为传播的接受者,还作为传播的生产者,不仅作为真实世界的居住者,还作为虚拟环境的参与者。媒体改变了社会的文化形态和人们的感知模式,相比与历史上的其它时代,我们所存在的这个迥然不同的时空结构可以被称为“媒体时代”或“媒体社会”,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个时代中的“媒体文化”和主体“媒体人”。我们无法想象今天社会中离开媒体的文化,就象我们再也无法想象有与媒体分离的建筑学一样。在这样一个虚拟与真实交错难辨,媒体建筑与真实建筑界限模糊的时代,建筑学不仅表现在建筑当中,它还通过摄影、报道出版、电影、电视和网络而存在。媒体不仅通过再现来解释、投射和改写建筑,还通过再造来组装、重塑和生产建筑;我们的空间在拟仿和信息交互中走向“模拟”(simulate)和分散:而城市正经历结构消解和重组的挑战。本篇论文通过对媒体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变革和现象的典型分析和总结,提供了重新认识建筑世界的基础和环境,并结合社会学、美学、文化传播学等理论逐篇分析了摄影媒体、电影媒体、电视媒体、印刷出版和展览媒体、以及电脑网络和新技术媒体与建筑及城市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分析展现媒体对建筑的再造和重塑,并通过媒体手段对人类感官和影响研究,论证了媒体技术和内容对建筑世界价值观的哲学改变。最后,论文提出了新的信息时代和媒体社会中的建筑学概念,对建筑学的实体审美和价值特征进行反思和颠覆,并在大量实例的支撑下,对未来的建筑存在的“去物质化”和“去政治化”的未来和城市的精炼发展提出展望。论文重视贯穿其中的哲学概念的探讨,以完成建筑学价值内核的研究,并大量吸收和纳入西方现代哲学家和社会学理论家的学术思想,将之作为论文研究的角点和坐标,籍此摆脱常规专业研究带来的局限性,为今后的相关研究者提供完善的饱满的基础和通道。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4
第一部分 绪论  14-30
  一 问题的提出  14-24
    1 从三个故事开始  14-16
      1) 第一个故事:  14
      2) 第二个故事:  14-15
      3) 第三个故事:  15-16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4
      1) 媒体社会和媒体文化  16-19
      2) 现代建筑学从媒体中成长  19-22
      3) 作为媒体的建筑和作为建筑的媒体  22-24
  二 研究范围的确定  24-26
    1 "媒体"的释义  24-25
    2 论文研究范围和两个重点  25-26
    3 媒体建筑学的含义  26
  三 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  26-28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  28-29
  五 论文的主要框架和说明  29-30
第二部分:媒体时代与媒体文化  30-65
  一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迈向电子化的未来  30-36
    1.媒体的发展历史  30-34
      1) 科技推动媒体发展  30-32
      2) 越来越模糊的媒体的界限  32-34
    2.迈向电子化的未来(cyberfuture):媒体的现在和未来特征  34-36
      1) 互动  34-35
      2) 泛在:随时随地无限链接和复制  35
      3) 走向开放和协同生产:  35-36
  二 媒体生产:信息与图像的爆炸  36-40
    1.新媒体:信息的民主和爆炸  36-37
    2.信息的非物质化和分散  37-38
      1) 信息走向非物质化  37-38
      2) 分散和消解中心  38
    4.图像化的世界  38-40
  三 媒体文化和社会的后现代主义转变  40-54
    1.拟像和超真实  40-42
    2.虚构化的现实和虚拟现实  42-43
    3.大众传媒、大众文化与大众娱乐  43-50
      1) 快乐(娱乐):社会文化的新价值观  43-49
      2) 娱乐地位上升:形式大于内容  49
      3) 大众文化和日常性:高雅艺术的谢幕  49-50
    4.重新定义的本体和感知世界:  50-54
      1) 新新电子人:后现代的主体特征  51-53
      2) 对体验的置疑和渴望:更多的参与感  53-54
  四 媒体社会:传播代替发展  54-63
    1.社会和意识的新空间:传播代替发展  54-55
    2.促进消费社会  55-60
      1) 自恋的大众与明星"教育者"  55-57
      2) 媒体生存:消费梦幻的二手生活  57-58
      3) 媒体消费的价值观  58-60
    3.新结构的传播型的社会:  60-63
      1) 新结构的信息交流社会  60-61
      2) 社会使用媒体  61-62
      3) 新型社区和族群  62
      4) 全球关联的网络社区  62-63
  结语:媒体改变世界和我们  63-65
第三部分 摄影图片、建筑和城市  65-95
  一 摄影图片:图解和重新建构建筑世界  65-71
    1 摄影的特征  65-67
      1) 摄影:艺术向媒体手段的转换  65-66
      2) 摄影的片段性与偶然性  66-67
    2 再现与再造:图解世界和重新建构  67-71
      1) 编织现实和新的艺术形式的繁殖  67-69
      2) 影像再造(复制)和建筑消费  69-70
      3) 图解的建筑和世界  70-71
  二 摄影与建筑的观看  71-80
    1 现代建筑史与摄影  72-75
      1) 从记录到实验——建筑摄影和城市摄影的轨迹  72-74
      2) 摄影与现代建筑史  74-75
    3 建筑理解与摄影观看  75-80
      1) 取景框和内容  75-76
      2) 细节  76-78
      3) 画面的角度  78-80
  三 摄影及建筑的审美与创作  80-86
    1 建筑摄影的美学实践  80-84
      1) 永恒的偶然与事件性  80-83
      2) 内外界限的转换  83-84
    2 摄影和建筑创作  84-86
      1) 摄影:建筑知识交流的资源  84-85
      2) 摄影和建筑语言:上镜的惊奇和突变  85-86
  四 摄影与城市  86-93
    1 组装的城市:重新定位城市的感知  86-88
      1) 城市的拼贴和说明  86-88
      2) 城市的编辑与创造  88
    2 强调个人经验的透视  88-93
      1) 日常性和空间的细节  88-90
      2) 陌生化和超现实(hyperreality)  90-91
      3) 影像的零度和城市空间的社会学转变  91-93
  结语:  93-95
第四部分 电影建筑与电影城市  95-153
  一 电影建筑的历史:探险、叙述和想象和建构  95-97
    1 电影的媒体特点  95-96
    2 电影与建筑:探险、叙述和想象和建构  96-97
  二 电影的视觉动态和城市建筑的现代感知:  97-126
    1 电影的视觉动态和视觉意识  97-99
    2 电影感知:启发建筑和城市的观察和体验  99-114
      1) 电影镜头组织:建筑与城市的理解与创造  99-100
      2) 远景(establishing shot)  100-102
      3) 长时镜头(Long looks)  102-105
      4) 蒙太奇 (Montage)  105-108
      5) 城市交响曲观察和体验  108-112
      6) 角落和街道:日常观看的瞬间  112-114
    3 电影感知赋予建筑和城市意义  114-126
      1) 现代社会和城市建筑的视觉说明  114-117
      2) 诗话现实和城市批判  117-122
      3) 个人化的城市及建筑情感的叙述和寄托  122-126
  三 虚拟环境与虚拟现实  126-151
    1 速度、动作和特技:空间知觉的挑战  126-129
    2 电影:建筑与城市的实验室创造另外一个世界  129-140
      1) 城市与建筑——电影中的角色  129-133
      2) 电影:城市和建筑的创造者和先知  133-140
    3 电影建筑与电影城市:建筑与城市的电影特性  140-150
      1) cineplastics(电影可塑性)  140-142
      2) 建筑——源自电影的句法  142-145
      3) 影像的模糊的空间  145-146
      4) 建筑电影化:大众性和事件性  146-147
      5) 城市——源自电影的空间生产  147-150
    4 虚拟空间与多重现实  150-151
  结语  151-153
第五部分 电视、庸常生活与日常建筑  153-171
  一 电视:简易和日常的建筑普及与消费  153-160
    1 电视神话:重复与感知的熟悉  153-155
      1) 日常媒体  153-154
      2) 图像  154-155
    2 电视中的建筑:中心的和散漫的  155-157
    3 频道冲浪缔造新的电视地理:  157-158
    4 建筑与生活方式的日常消费  158-160
      1) 电视的建筑娱乐  158
      2) 广告的价值标准  158-160
  二 电视建筑审美:异文的拼图  160-166
    1 电视新闻:建筑的身份  160-161
    2 警匪片:真正的都市探索与体验  161-164
    3 情景肥皂剧:世界的房间  164-165
    4 都市时尚剧:城市的娱乐地图和广告  165-166
  三 公共/私密:电视化的环境理解  166-169
    1 公共和私人的隔离和模糊  166-168
      1) 私人的视觉(Intimate vision)  166-167
      2) 公共空间的衰落?  167-168
    2 电视化的环境理解:  168-169
      1) 电视建造了一个公开-私人的空间  168-169
      2) 超级空间:模拟的空间  169
  结语  169-171
第六部分 建筑、城市与印刷报道  171-192
  一 建筑出版:印刷媒体  171-183
    1 印刷媒体的特征  171-172
    2 印刷出版物:建筑物的历史空间的转换  172-176
      1) 新的历史空间  172-173
      2) 媒体化的建筑史  173-176
    3 修改和重构的现实  176-178
    4 建筑评论:标准与偏见  178-182
      1) 图书和杂志  178-181
      2) 新闻和报道:同谋的理论(conspiracy theories)  181-182
    5 媒体化的教育和建设  182-183
  二 建筑的工业化和商业化  183-188
    1 专业与市场细分  184-185
    2 利用媒体的建筑师  185-187
    3 商业广告  187-188
  三 新闻展览与建筑  188-190
  结语  190-192
第七部分 电脑、多媒体(技术)与媒体建筑学  192-239
  一 电脑媒体与建筑的去物质化:  192-204
    1 电脑空间中的虚拟叙述  192-194
    2 感知模型取代语言学模型  194-199
      1) 感知模型取代语言学模型  194-196
      2) 感知转换:视觉动态  196-197
      3) 超出物理界限  197-199
    3 建筑的去物质化  199-204
      1) 建筑的去物质化和自治  199-202
      2) 超越形式(Beyond Form)——媒体建筑  202-204
  二 非物质的模拟的空间  204-210
    1 模拟的空间  204-208
      1) 物质的空间  204
      2) 虚拟的空间  204-206
      3) 重叠的集合:模拟的空间  206-208
    2 影像和视觉主导的空间  208-210
  三 建筑的去政治化  210-219
    1 新生的交流系统  210-211
      1) 价值存在于交流之中  210
      2) 美学人民主义(Aesthetic Populism)的兴起  210-211
    3 大众消费的邀请  211-214
      1) 消费虚拟与娱乐  211-213
      2) 形式和梦境  213-214
    4 日常性  214-218
      1) 生活世界与日常建筑  214-217
      2) 任意与雷同  217-218
    5 双向的建筑和城市  218-219
  四 建筑学的未来概念:作为媒体的建筑  219-232
    1 挑战实体建筑学  219-221
    2 多元共存和杂乱  221-222
    3 交互设计和动态设计  222-228
      1) 智能建筑和动态设计  223-224
      2) 交互体验和空间  224-226
      3) 建筑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  226-228
    4 建筑作为媒体:空间的多重现实  228-232
      1) 无所不在的数字化界面  228-230
      2) "沉浸":建筑作为媒体和信息  230-231
      3) 空间的多重现实  231-232
  五 网络化的整体世界——城市  232-237
    1 看不见的城市  232-235
    2 电子互联的城市  235-237
      1) 电子互联和远程服务  235-236
      2) 21世纪的绿色城市  236-237
  结语  237-239
本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239-247
图录  247-252
致谢  252

相似论文

  1. 大学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237.6
  2. GY大学出版社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方案研究,G239.22
  3.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H13
  4. 在路上——“第六代”成长历程的文本观照,J905
  5. 重构“真实”的神话,J205
  6. 论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D922.16
  7. 探讨影像记录中的情感表达,J905
  8. 技术进步支持系统,N031
  9. 司法审查价值论,D916
  10.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话语,TU-86
  11. “一…就…”格式的实现条件,H146.3
  12. 基于电子化客户关系管理的大学出版社网络营销策略研究,F274
  13. 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确立与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重构,D925.2
  14. 中国大学出版社发展战略选择的案例研究,G239.22-F
  15. 冷战后中美发展援助政策比较,D829.712
  16. 日本的“国家认同”与天皇制,D731.3
  17. 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探讨,F279.2
  18. 汉语骂詈语研究,H136.4
  19. 汉语俗谚男性问题初探,H136.4
  20. 网络文化与教育,G40
  21. 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关系的尝试性建构,G40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理论 > 建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