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低温固—固接触界面热传输研究

作 者: 石零
导 师: 王惠龄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制冷及低温工程
关键词: 微结构低温工程学 激光光热测量 制冷机直接冷却 声子传递 三维低温界面层 弹道扩散热阻模型 接触界面层热阻
分类号: TK12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469次
引 用: 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低温固-固接触界面间热传输的优劣决定着器件的热可靠性和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在航空航天、低温工程、超导器件冷却等领域,固-固界面间的热传输直接决定着系统的热控成败。用实验和理论的手段研究低温固-固接触界面间的热传输,一方面可以解决技术关键,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科的科学问题,所以揭示固-固接触界面间的传热机制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的主要任务是从实验和理论上研究低温固-固接触界面间的热传输。高温超导材料和小型低温制冷机的出现,使制冷机直接冷却超导器件成为一种超导冷却方式。小型超导磁体的制冷机冷却,因超导体间、超导体与金属间的热接触传输存在接触界面而影响超导磁体以及系统各部件的温度分布均匀性,所以超导磁体的热稳定性和影响温度分布的关键是接触界面热阻(电阻)。本文建立了高温超导直接冷却实验系统,用静磁场准稳态的方法对35KJ模型SMES磁体进行了直接冷却实验研究,获得了磁体的温度分布和直接冷却特性。研究表明,减小低温界面热阻(电阻)是实现直接冷却超导器件和系统的技术关键。本文以高温超导直接冷却中的接触热传导研究作为切入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6013)、863国家高技术项目(2002AA306331-4)、教育部博士学科专项基金(20040487039)项目的资助下,展开了对接触界面热传导的研究。从微结构低温工程学角度看,两接触固体的界面处存在一层微米或纳米级厚度的低温界面层,该界面层的组织结构和特性不同于两接触物体,低温界面层的存在是引起接触热阻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从微结构低温工程学角度研究低温界面层的特性、界面层热阻和界面层上的热输运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稳态法接触界面热阻研究中,用温度外推法获得的接触界面温差,忽略了接触界面层的微结构对温差的影响,因而对研究接触界面热阻存在不足。为弥补这种不足,本文利用了调制激光光热法原理,探索性的提出了调制激光光热研究方法,用低温制冷机作为冷源,建立了研究低温固-固接触界面的热传输研究光热实验平台。材料的热物性是研究接触热阻的基础参数,工程材料由于成分的细微差别会导致热物性出现较大差别。考虑材料的这种差别,保证接触热阻研究的可靠性,本文首先在所建立的光热实验平台上,进行了铜、不锈钢、铝的低温热扩散系数的实验研究。报导了采用全新的调制激光光热原理获得的,在20-300K低温度范围内的,低温工程材料铜、不锈钢和铝的热扩散系数。低温热扩散系数的调制光热法研究结果,与已获得热扩散系数数据基本一致。在低温热扩散系数的调制光热法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使用调制光热法重点研究了铜、不锈钢、铝间的接触界面层热阻,在1.2――4.28 MPa的接触压力范围内,在20――300K温度范围内,接触界面层热阻随温度和接触压力的增加而降低。低温热扩散系数和接触界面层的调制光热法研究使用了新方法、新理论,为低温接触热传导(热阻)的研究,开辟了的新途径。低温界面层的微观描述是揭示接触热传递的基础,本文较全面的阐述了“三维低温界面层”概念,明确地把界面层分成两个物理构成――界面和亚表面层。用热载子在界面层内的弹道传递和扩散传递,建立了扩散弹道界面层热阻模型(DBITR)。在亚表面层内采用类比声子波和电磁波的辐射衰减相似性,获得了声子扩散弹道传递系数。DBITR模型的热阻预测值与光热接触界面热阻实验值基本吻合。声子的界面层内传输用传递系数表示。传递系数与界面条件、声子态密度、温度、声子入射角度等因素有关。由于传递系数的复杂性,现在还没有全要素研究声子传递系数的报导。本文对AMM和DMM模型中的声子传递系数,结合界面条件,从声子散射的能量(温度)和动量角度,对声子的镜面弹性传递、非镜面传递的传递系数做了理论上的分析。以YBCO和MgO的膜基接触界面为例,指出了实验值和理论值存在差别的原因是模型忽略了亚表面层对声子传递的影响。在声子垂直入射条件下,从扩散弹道声子传递系数得出了AMM模型中传递系数。论文比较了AMM和DBITR两个接触热阻模型,从比较结果来看,膜基固-固接触间热阻的DBITR预测值和实验值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压力接触间的固-固接触热阻DBITR模型值与实验值符合的较好,而且DBITR模型的预测值要比AMM模型的预测值更接近实验值。DBITR模型的建立对研究复杂的低温固-固接触热传导的科学问题,即是从理论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也是对实验研究的补充。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9
主要符号表  9-13
1 绪论  13-27
  1.1 学科和工程背景  13-15
  1.2 研究课题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15-24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4-25
  1.4 内容安排  25-27
2 超导直接冷却热传输实验研究  27-40
  2.1 实验原理  27-29
  2.2 直接冷却实验装置与系统  29-32
  2.3 实验及误差分析  32-33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35
  2.5 二元电流引线传热分析  35-39
  2.6 本章小节  39-40
3 调制光热法金属低温热扩散系数实验研究  40-53
  3.1 激光光热法实验原理及实验装置  40-46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51
  3.3 本章小结  51-53
4 调制光热法接触热阻实验研究  53-66
  4.1 引言  53-54
  4.2 理论模型  54-57
  4.3 实验测量系统  57-59
  4.4 实验结果和分析  59-63
  4.5 实验误差分析  63-64
  4.6 本章小结  64-66
5 界面传递系数讨论  66-78
  5.1 AMM 和DMM 接触热阻预测模型简介  66-67
  5.2 声子传递系数讨论  67-72
  5.3 应用讨论  72-76
  5.4 本章小节  76-78
6 界面层传热模型  78-97
  6.1 三维界面层  78-83
  6.2 界面层热阻预测模型  83-84
  6.3 辐射传递理论  84-88
  6.4 界面层热阻计算  88-93
  6.5 关于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93-96
  6.6 本章小结  96-97
7 总结与展望  97-99
  7.1 总结  97-98
  7.2 展望  98-99
致谢  99-101
参考文献  101-112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12

相似论文

  1. 空间应用低温固体材料的界面热阻研究,V250.2
  2. 超导直接冷却二元电流引线特性的研究,TB65
  3. 界面热阻的三维动画仿真,TP391.9
  4. AIN-Cu和Ar-Kr低温界面热阻的计算机仿真研究,TP391.9
  5. 粒子雾辐射散热特性的研究,TK124
  6. 循环流化床内颗粒聚团的传热特性研究,TK124
  7. 偏振条件下辐射能和熵传输的数值模拟,TK124
  8. 复杂边界条件下多体结构的瞬态热分析,TK124
  9. 辐射问题的球谐函数—离散坐标法研究,TK124
  10. 参与性介质方向辐射的广义多流法研究,TK124
  11. 装有纵向涡流产生器的矩形微通道内的传热与流动的实验和模拟研究,TK124
  12. 固体界面接触热阻及导热系数测量的实验研究,TK124
  13. 高效微小通道热沉的设计及实验研究,TK124
  14. 满液式太阳能蒸汽发生器的结构设计及传热研究,TK124
  15. 水膜作用下导热塑料盘管换热性能研究,TK124
  16. 管内对流换热强化的数值模拟,TK124
  17. 连续热镀锌带钢的稳定传输、传热及组织转变行为研究,TK124
  18. 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PCCS)水膜流动行为及冷却能力实验研究,TK124
  19. 水平椭圆管在水膜作用下的换热性能研究,TK124
  20. 微纳多孔表面的制备及其沸腾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TK124
  21. 微尺度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及层板发汗单元温度场的计算,TK12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热力工程、热机 > 热力工程理论 > 传热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