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渤海湾盆地区中生代盆地演化与前第三系油气勘探

作 者: 李伟
导 师: 周瑶琪;吴智平
学 校: 中国石油大学
专 业: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关键词: 盆地演化 叠合单元 油气勘探 中生代 渤海湾盆地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740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生代渤海湾盆地区经历了复杂的地质发展史和严重的后期改造,且研究基础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渤海湾盆地前第三系的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恢复中生代各构造期原型盆地格局,分析盆地的形成、演化及改造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构造期盆地的叠合关系是渤海湾盆地前第三系油气勘探的关键。依据不整合面的发育情况,将渤海湾盆地中生界自下而上划分为下-中三叠统、上三叠统、下-中侏罗统、上侏罗-下白垩统及上白垩统五个构造亚层,在此基础上对各构造亚层的发育及横向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中生代陆内周边造山带和深大断裂的形成演化以及深部动力学机制的研究,明确了中生代渤海湾盆地区发育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地震测线的详细解释,采用断层活动速率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主要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中生代主要活动的断层及其发育演化特征,并结合主要地震测线的平衡剖面恢复、伸展率分析及中生代不同构造期构造样式的研究,对渤海湾盆地区中生代构造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将渤海湾盆地区中生代盆地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早-中三叠世为大型内陆沉积盆地;晚三叠世整体挤压抬升,遭受剥蚀;早-中侏罗世早期发育小型山间盆地,晚期为披覆式沉积;晚侏罗-早白垩世渤海湾盆地区以断陷盆地发育为主,并出现了分区性,发育有拆离断陷型、拉张断陷型、反转断陷型和走滑拉分断陷型四种类型的断陷盆地;晚白垩世盆地整体隆升剥蚀,仅在局部低洼地区接受沉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生代古近纪盆地的发育演化特征,对渤海湾盆地区中、新生代不同构造期盆地的叠合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盆地叠合单元的概念,将渤海湾盆地划分为3大类6小类叠合单元并进行了平面区划。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前第三系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对不同类型叠合单元的典型区块进行了实例解剖,总结归纳了各类型叠合单元前第三系石油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并从叠合单元区划的角度对渤海湾盆地前第三系有利勘探区块进行了预测:(1)古生界有利勘探区块,以Ⅱ2、Ⅱ4型叠合单元最为有利,若Ⅰ型叠合单元侏罗-白垩系沉积较薄且后期改造程度较弱也较为有利;(2)中生界有利勘探区块,以Ⅰ、Ⅱ2型叠合单元最为有利,若Ⅱ3型叠合单元在中生代末期已进入大量生排烃门限且后期改造程度较弱、中生界内部发育有良好的储盖组合也较为有利。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7
创新点摘要  7-11
第1章 引言  11-18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12-15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4
    1.2.2 主要存在问题  14-15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6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8
    1.4.1 渤海湾盆地中生界构造层的划分及展布特征  16
    1.4.2 渤海湾盆地区中生代盆地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16
    1.4.3 渤海湾盆地区中生代构造发育特征研究  16-17
    1.4.4 渤海湾盆地区中生代盆地演化过程  17
    1.4.5 盆地叠合单元类型划分及平面区划  17
    1.4.6 前第三系有利勘探区块预测  17-18
第2章 渤海湾盆地中生代地层发育及展布特征  18-26
  2.1 下-中三叠统  21-22
  2.2 上三叠统  22
  2.3 下-中侏罗统  22-23
  2.4 上侏罗-下白垩统  23-24
  2.5 上白垩统  24-26
第3章 渤海湾盆地区中生代盆地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26-37
  3.1 陆内周边造山带及深大断裂的形成演化与成盆  26-34
    3.1.1 兴蒙造山带  27-29
    3.1.2 秦岭-大别造山带  29-30
    3.1.3 郯城-庐江断裂带  30-32
    3.1.4 太行山及太行山东断裂  32-33
    3.1.5 盐山-歧口——兰聊断裂带  33-34
    3.1.6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  34
  3.2 深部动力学机制与成盆  34-37
    3.2.1 中国大陆东部岩石圈的减薄  34-36
    3.2.2 地幔柱作用  36-37
第4章 渤海湾盆地区中生代盆地演化过程  37-87
  4.1 渤海湾盆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分析  37-73
    4.1.1 褶皱构造  38-39
    4.1.2 断裂构造  39-65
    4.1.3 平衡剖面分析  65-73
    4.1.4 渤海湾盆地中生代构造特征小结  73
  4.2 渤海湾盆地区中生代盆地演化过程  73-87
    4.2.1 早-中三叠世  74-76
    4.2.2 晚三叠世  76-78
    4.2.3 早-中侏罗世  78-81
    4.2.4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81-84
    4.2.5 晚白垩世  84-87
第5章 盆地叠合单元的概念及类型区划  87-93
  5.1 盆地叠合单元的概念  87-89
  5.2 渤海湾盆地叠合单元类型及区划  89-93
    5.2.1 持续沉降型(Ⅰ型)  90-91
    5.2.2 复合沉剥型(Ⅱ型)  91-92
    5.2.3 持续隆剥型(Ⅲ型)  92-93
第6章 渤海湾盆地前第三系油气勘探  93-131
  6.1 渤海湾盆地前第三系石油地质条件分析  93-104
    6.1.1 渤海湾盆地前第三系烃源岩特征  93-101
    6.1.2 渤海湾盆地前第三系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101-103
    6.1.3 渤海湾盆地前第三系盖层特征  103-104
  6.2 渤海湾盆地各叠合单元类型石油地质条件的实例解剖  104-115
    6.2.1 临清坳陷莘县凹陷(Ⅰ型叠合单元)  104-106
    6.2.2 济阳坳陷林樊家地区(Ⅱ_1型叠合单元)  106-108
    6.2.3 冀中坳陷石家庄凹陷(Ⅱ_2型叠合单元)  108-110
    6.2.4 济阳坳陷孤北低潜山(Ⅱ_2型叠合单元)  110-111
    6.2.5 下辽河坳陷宋家洼陷(Ⅱ_3型叠合单元)  111-113
    6.2.6 东濮坳陷文留潜山(Ⅱ_4型叠合单元)  113-115
  6.3 各叠合单元类型石油地质条件的差异性  115-130
    6.3.1 持续沉降型(Ⅰ型)  117
    6.3.2 复合沉剥型(Ⅱ型)  117-118
    6.3.3 持续隆剥型(Ⅲ型)  118-130
  6.4 渤海湾盆地前第三系有利勘探区块预测  130-131
    6.4.1 古生界有利勘探区块  130
    6.4.2 中生界有利勘探区块  130-131
第7章 结论  131-134
参考文献  134-149
致谢  149-150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150-151

相似论文

  1. 渤海湾盆地北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P618.13
  2. 桐柏碰撞造山带及其邻区变形特征与构造演化,P542
  3. 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速贝梁勘查区控煤因素分析,P618.11
  4. 北山造山带早中生代花岗岩的确定、成因和构造意义及其邻区早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探讨,P588.121
  5. 鲁西地区中、新生界划分与对比,P618.13
  6. 西乌旗地区古生代地层格架及油气远景,P618.13
  7. 油气勘探项目成本控制研究,F406.72
  8. 青海油田油气勘探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研究,F426.22
  9.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P546
  10.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青格里底斜坡中生代构造特征研究,P542
  11. 二连盆地呼仁布其凹陷南次凹石油成藏条件分析,P618.13
  12. 鲁西地区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P618.13
  13. 华北克拉通主要变质核杂岩晚中生代花岗岩时代、成因类型对比及意义,P588.121
  14. 赤峰—建平一带早中生代麻粒岩与太古代麻粒岩的对比研究,P588.3
  15. 临清坳陷盆地叠合关系及其对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作用,P618.13
  16. 中石油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业务竞合策略研究,F426.22
  17. 油气勘探项目管理控制研究,F224
  18. 油气勘探项目投资组合研究,F426.22
  19. 陕西西乡县下高川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层特征及构造演化,P618.13
  20. 松潘地区白龙江隆起西段晚中生代沉积特征与盆地演化,P618.13
  21. 蒙阴盆地晚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P597.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