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雪莱《伊斯兰起义》中的东方书写

作 者: 王小琨
导 师: 李增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雪莱 《伊斯兰起义》 东方书写 双重性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雪莱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诗作得到了读者的高度赞誉。对雪莱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抒情诗歌,例如《西风颂》、《致云雀》和《云》。然而他的《伊斯兰起义》却很少受到关注。本文力图探讨雪莱在《伊斯兰起义》中的东方书写。通过对这首长诗中人物和场景的分析来揭露雪莱对东方的态度和见解。同时,本文还进一步从历史背景、文化、雪莱的生活和性格方面挖掘了形成他对东方双重态度的原因。整个论文由六部分组成,包括介绍部分,四个章节和结论部分。介绍部分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对《伊斯兰起义》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论文的中心论点、研究方法和意义。本文主要论述雪莱的《伊斯兰起义》中的东方书写。通过细节分析,清楚地看出雪莱对东方的态度是双重的。本文丰富并扩展了对雪莱的研究。第一章给出东方的定义并指出它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从最初的地理方位意义转变为政治、文化意义。然后,介绍了浪漫主义时期的东方复兴。浪漫主义诗人将目光纷纷投向遥远而神秘的东方。本章最后介绍了雪莱的生活背景和《伊斯兰起义》的创作过程。第二章从人物的角度分析《伊斯兰起义》中的东方书写。主要分析了诗歌中的主要人物:暴君奥斯曼、莱昂和茜丝娜以及他们的性格特征。作为一个统治者,奥斯曼既不明智也不善良。残暴,冷漠和懦弱是这个东方暴君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主角莱昂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用雄辩的口才唤起了人们的反抗意识。他为民主和自由竖起了一面旗帜。他的爱人茜丝娜,拥有东方女人所拥有的一切美好品质。通过分析雪莱笔下的东方人物,显而易见,雪莱对东方的欣赏中掺杂着偏见。第三章主要从诗歌的场景角度分析东方书写。这首诗歌中对东方场景的描写值得思考。本章主要从自然场景和室内摆设两方面来进行分析。第四章揭示雪莱对东方的双重态度的根源。结论部分总结了前面几部分的观点同时强调雪莱的东方书写表明他对东方态度的双重性。雪莱喜爱东方,但是他却始终摆脱不了历史和文化的偏见。

全文目录


Abstract  4-6
摘要  6-8
Introduction  8-15
  1.ACritical Review of Shelley’s The Revolt of Islam  8-13
  2.The Argum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13-15
Chapter One The Rising of the Orient and the Creation of Shelley’s The Revolt of Islam  15-28
  1.The Definition of the Orient  15-17
  2.Oliental Renaissance and Romantic Orientalism  17-22
    2.1 Oliental Renaissance  18-20
    2.2 Romantic Orientalism  20-22
  3.Shelley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Revolt of Islam  22-28
    3.1 The French Revolution  22-24
    3.2 The British Society  24-26
    3.3 The Creation of The Revolt of Islam  26-28
Chapter Two The Oriental Characters in The Revolt of Islam  28-39
  1.The Tyrant and His Slaves  28-32
  2.The Revolutionaries  32-35
  3.The Women  35-39
    3.1 The Mild and Quiet Cythna  35-37
    3.2 The Good Wife and Mother  37-39
Chapter Three The Oriental Settings in The Revolt of Islam  39-44
  1.The Natural Scenes  39-42
  2.The Indoor Layout  42-44
Chapter Four Shelley’s Dual Attitudes towards the Orient in The Revolt of  44-52
  1.His Prejudice and Its Causes  44-47
  2 His Affection toward the Orient and Its Causes  47-52
    2.1 Psychological Elements  47-48
    2.2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48-52
Conclusion  52-54
Bibliography  54-58
Acknowledgements  58

相似论文

  1. 明朝初期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关系,K248
  2. 新课改下高中向量的教学研究,G633.6
  3. 拜伦的东方书写研究,I561.06
  4. 柏拉图《理想国》中寓言的双重性,B502.232
  5. 华兹华斯与雪莱的两首诗歌的功能文体解析—《我独自云游》与《颂一朵凋零的紫罗兰》,I561
  6. 同盟的双重性与冷战后的美日同盟,D831.3
  7. 雪莱诗歌《西风颂》的语篇衔接特征研究,I561.072
  8. 道林·格雷身份剖析,I561
  9. 论意识形态对郭沫若译雪莱诗歌的操控,I046
  10. 卢梭的自然与历史,B565.26
  11. 雪莱戏剧《钦契》的哥特特征及其政治影射,I561
  12. 对《弗兰肯斯坦》及其作者玛丽·雪莱的科学传播与社会性别研究,I561.074
  13. 雪莱抒情诗两汉译本比较研究,H315.9
  14. 试论雪莱的抒情诗之美,I561.074
  15. 从奴役到解脱,I561
  16. 《弗兰肯斯坦》中的复调研究,I561.074
  17.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论诗歌翻译—雪莱《西风颂》四个汉译本之个案分析,H315.9
  18. 孤独的割麦者对高歌的云雀,I561.072
  19. 论《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的和谐思想,I561.072
  20. 雪莱《麦布女王》中科学元素的研究,I561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