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周易古礼研究

作 者: 兰甲云
导 师: 陈戍国
学 校: 湖南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周易 古礼 易学 卦爻辞
分类号: B22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943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围绕《周易》经传及易学史上的有关古礼问题进行了专门深入的探讨。引论部分回顾了《周易》研究的概况,对历代以礼注易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简单说明了《周易》古礼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对《周易》的文本问题,《周易》所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及古礼文化背景进行了适当探讨,认为《周易》由前代殷商之《易》损益而来,《周易》包含了许多殷商时代和殷末周初的社会生活内容,当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礼制特征。《周易》一书编纂于殷末周初,与文王、周公有密切关系,《易传》则作于春秋战国时期,与孔子有密切关系,当成书于孔子弟子七十子或其后学之手。初步探讨了殷末和周初的有关礼制问题,对《周易》之占筮在当时的应用及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人们心里普遍具有关于天神地祇人鬼与人的四重世界的认识,而《周易》是人们尤其是巫觋等神职人员进行四重世界之间相互沟通的一种联系工具,具有相互沟通的媒介功能。第三部分对历代易学中的古礼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对先秦易学中的古礼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易象》与易礼相关,荀子知易礼,《左传》《国语》中所引许多易例亦与礼相涉。对《帛书易传》中的礼治思想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孟喜的易礼思想进行了简单论述,认为孟喜能以礼制内容解释《周易》卦爻辞。对《易纬·乾凿度》中的易礼思想进行了挖掘和分析,认为《乾凿度》是围绕经天地、理人伦、明王道而展开议论的。经天地即祭祀天地以通神致福,理人伦即以礼来处理人际关系,明王道即明礼乐政典制度,礼制的基本原则不能改变。对郑玄易注中的易礼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认为郑玄易学是两汉易学的集大成者,郑氏十分重视在象数的基础上解易,如综合运用互体说、爻体说、爻辰说、爵位说等各种象数说,以易象解释易辞中的礼,并对其易礼内容和成就进行了分析概括。对虞翻易注中的以礼释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虞翻是两汉象数易学的集大成者,虞翻认为无象外之辞,所有的卦辞与爻辞都可作为其根据。他以《既济》阴阳位定为其中心论点,能从礼制角度阐释卦爻辞。对李鼎祚司马光朱熹等人易学中礼的问题进行了适当分析论述,认为李鼎祚在引用他人易注时常有自己的易学倾向,往往在所加案语中表明其易礼思想。司马光对易学有深刻理解与把握,在《资治通鉴》《温公易说》中往往以礼制思想精辟地阐述问题。朱子说易虽不废象数,但以义理为主,以礼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来说易。对王夫之的易礼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夫之以乾坤并建思想释易,其以礼释易往往新见迭出,析理透彻。对张惠言《虞氏易礼》的易学成就进行了分析和概括,认为张惠言研究虞翻易学最有心得体会,其所著《虞氏易礼》一书认为《周易》反映了殷周之际激烈的时代变化情况,而相关易礼则是这个时代新旧思想及有关制度的体现,以此作为全书主线,在此基础上以礼释《易》,取得不少成就。对近现代部分易学者(如刘师培章太炎易顺豫杭辛斋马其昶马振彪胡朴安等)的易礼思想作了简要分析与概括。第四部分对《周易》卦爻辞的有关古礼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周易》中古礼的表现形式及其意旨作了揭示,认为《周易》所蕴涵之古礼有多个层次。从卦序上看,乾为首,坤为次,体现了天尊地卑男尊女卑的观念,夫权制已确立。从爻位上看,有所谓爵位说,五爻位为天子之位,为中位,吉利爻最多。《周易》本为卜筮之书,祭祀时必先有卜筮活动。《周易》的编纂者将三才之道落实到典礼制度上,认为遵守这些礼制则得吉,否则遭凶。对《周易》卦爻辞中的古礼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分类,结论是:《周易》一书中涉及所有礼制内容的卦辞与爻辞共有99条,其中部分礼制反映了殷末周初剧烈的社会变革状况,部分礼制则反映了当时的礼乐刑政等状况,而大部分礼制则可以归入吉凶军宾嘉等五礼范畴之内。接着详细探讨了《周易》古礼中的有关问题,如《坤》卦衣裳礼制,“黄裳”指黄色的裙裳,“文在中”指裳的表面有文彩纹饰。“直方大”与衣裳礼制相关。讨论了《蒙》卦中的有关学礼,体现了尊师重道之意。重点分析了《周易》中的祭祀礼制,《周易》中涉及祭祀的卦爻辞较多,共有24条,祭祀天地祖先是其重要内容。考察了《周易》中的锡命礼及建国封侯爵禄礼制,认为锡命礼与军礼军功密切相关。探讨了《周易》中的丧礼制度。分析考证了军礼田狩礼,认为古代战争与祭祀有密切关系,打仗要载社主及先祖木主随行,要“赏于祖”、“戮于社”。详细考论了《归妹》卦媵婚礼制问题,对卦爻辞进行了合理阐释。如对六三爻“归妹以须,反归以娣”的解释,笔者认为,“归妹以须”应该是说将已成年的须女嫁出去,此须女不是嫡妻。但须女从年纪上说比娣年长。“反归”,即反马以归。而不是指嫡妻被出。婚礼举行完毕后三个月,男方家应及时将女方送嫁妆来的马队返回给女方家,此即所谓反马以归。对《需》卦与饮食之礼进行了详细探讨,分析了宴饮馈宾礼问题,《需》卦之主旨以礼敬为主。余论部分对《周易》礼治思想作了简单论述,认为王的政治军事等活动都应遵循当时的礼制规范,礼的功用就是修己治人。并指出了以后易礼研究中尚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问题。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第1章 引论  13-28
  1.1 《周易古礼研究的历史比较及前提、条件与目的  13-20
    1.1.1 《周易》古礼问题的存在及其研究的必要性  13-14
    1.1.2 《易》学中的两派六宗及其与《易》礼之关系  14-16
    1.1.3 现代易学与易礼研究  16-19
    1.1.4 《周易》文本及其时代背景问题的解决是《周易》古礼研究的前提与条件  19-20
    1.1.5 《周易》古礼研究的目的  20
  1.2 《周易》古礼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研究内容  20-23
    1.2.1 《周易》古礼研究的主要问题  20-21
    1.2.2 《周易》古礼研究的主要内容  21-22
    1.2.3 《周易》古礼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22-23
  1.3 《易》与礼之关系总论  23-28
    1.3.1 《周易》之道简论  23-25
    1.3.2 《易》道与《易》礼之关系略论  25-28
第2章 《周易》文本、《周易》时代之社会生活、《易》之占蓍及其沟通功能考论  28-66
  2.1 《周易》文本有关问题考论  28-36
    2.1.1 《周易》之溯源  28-31
    2.1.2 《周易》与《连山》、《归藏》之关系  31-32
    2.1.3 《周易》经文的撰作及编纂时代  32-35
    2.1.4 《易传》等十翼的撰作编纂及其时代  35-36
  2.2 《周易》时代之社会生活综论  36-50
    2.2.1 爻辞反映的时代:商代、周初之社会组织综论  36-43
    2.2.2 商代、周初之物质生活  43-48
    2.2.3 《周易》时代之精神生活  48-50
  2.3 论《易》之占筮在先秦时代的应用及影响  50-58
    2.3.1 先秦时代《易》之应用  50-56
    2.3.2 先秦时代卜筮官员的行政机构设置及其职责范围  56-58
  2.4 《周易》时代的四重世界认知模式及其沟通  58-66
    2.4.1 四重世界的认知模式  58-60
    2.4.2 四重世界的沟通媒介及其方式  60-63
    2.4.3 《周易》在四重世界中的沟通功能  63-66
第3章 易学史上易礼研究略论  66-163
  3.1 《易》学古礼研究考论  66-81
    3.1.1 先秦时代的《易》礼研究  66-69
    3.1.2 《帛书易传》易礼思想简论  69-73
    3.1.3 孟喜《易》礼思想略论  73-76
    3.1.4 《易纬·乾凿度》之《易》礼思想略论  76-81
  3.2 郑玄以礼释《易》略论  81-98
    3.2.1 郑玄的《易》学来源与解释方式及流传情况  81-84
    3.2.2 郑玄易礼之主要内容  84-92
    3.2.3 郑玄易礼之主要特征及其特色  92-96
    3.2.4 郑玄研究易礼的成就  96-98
  3.3 虞翻以礼释易略论  98-105
    3.3.1 虞翻生平及易学成就  98-99
    3.3.2 虞翻《易》礼之主要内容及其特征略论  99-105
  3.4 李鼎祚、司马光、朱熹《易》礼思想略论  105-117
    3.4.1 李鼎祚易礼思想略论  105-109
    3.4.2 司马光以礼释易思想略论  109-112
    3.4.3 朱熹《易》礼思想略论  112-117
  3.5 王夫之易礼思想综论  117-121
    3.5.1 王夫之《易》礼思想论析  117-119
    3.5.2 王夫之易礼阐释特色简论  119-121
  3.6 张惠言《虞氏易礼》的易学成就  121-141
    3.6.1 直接反映殷周革命的易礼之卦及其卦爻辞  122-124
    3.6.2 卦爻辞中的吉凶军宾嘉五礼  124-136
    3.6.3 张惠言《虞氏易礼》之主要成就  136-141
  3.7 近现代《易》学者《易》礼研究简论  141-151
    3.7.1 刘师培的《易》礼思想  141-145
    3.7.2 章太炎、易顺豫、马振彪、马其昶、李士鉁、杭辛斋等人研治《易》礼略论  145-151
  3.8 胡朴安《周易古史观》礼制内容及礼制思想略论  151-163
    3.8.1 胡朴安《周易古史观》略论  151-153
    3.8.2 《周易古史观》所涉古礼解释之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153-161
    3.8.3 《周易古史观》之礼教思想略论  161-163
第4章 《周易》卦爻辞古礼考论  163-241
  4.1 《周易》古礼表现形式及其意旨  163-166
    4.1.1 《周易》古礼之表现形式  163-164
    4.1.2 《周易》古礼之意旨  164-166
  4.2 《周易》卦爻辞之古礼分类  166-175
    4.2.1 反映殷末周初剧烈社会变化的卦爻辞  166-167
    4.2.2 不归入吉凶军宾嘉五礼而有关礼乐的卦爻辞  167-168
    4.2.3 吉凶军宾嘉五礼分类  168-175
  4.3 《坤》卦与衣裳礼制相关  175-180
    4.3.1 《坤》卦六五爻“黄裳,元吉”与相关礼制  175-178
    4.3.2 《坤》卦六二爻“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与相关衣裳礼制  178-180
  4.4 《蒙》卦之学礼考论  180-183
  4.5 祭祀礼制考论  183-194
    4.5.1 祭祀天神之礼考论  184-187
    4.5.2 祭祀地祇之礼考论  187-189
    4.5.3 宗庙祭祀之礼考论  189-194
  4.6 锡命礼及建国封侯、爵禄礼制考论  194-204
    4.6.1 锡命礼考论  195-199
    4.6.2 建国封侯礼制考论  199-203
    4.6.3 爵禄礼制考论  203-204
  4.7 丧礼考论  204-206
    4.7.1 《小过》卦含丧礼内容  205
    4.7.2 《益》卦六三爻为丧礼中赗礼  205-206
    4.7.3 《萃》卦上六爻为丧礼中的哭丧礼赙礼  206
  4.8 军礼田狩礼考论  206-215
    4.8.1 军礼考论  207-211
    4.8.2 田狩礼考论  211-215
  4.9 宾礼考论  215-219
    4.9.1 《观》卦六四爻之宾礼  215-216
    4.9.2 《观》卦“盥而不荐”含贡士之礼  216
    4.9.3 《晋》卦辞含觐礼内容  216-217
    4.9.4 《萃》卦辞“用大牲”属盟会之礼  217-218
    4.9.5 《坎》卦六四爻为宾礼  218
    4.9.6 《丰》卦初九爻“虽旬无咎”,属聘礼  218-219
  4.10 《归妹》卦媵婚制考论  219-223
  4.11 婚礼婚俗考论  223-234
    4.11.1 卦爻辞有关殷商时代婚礼婚俗考论  223-228
    4.11.2 《周易》卦爻辞有关西周婚礼婚俗考论  228-230
    4.11.3 婚礼婚俗有关问题考论  230-234
  4.12 《需》卦与饮食之礼  234-238
  4.13 宴饮馈宾礼考论  238-241
    4.13.1 《姤》卦九二爻与相关宴饮馈宾之礼  238-239
    4.13.2 《中孚》卦辞有关士庶人之礼  239
    4.13.3 《中孚》九二爻有关宴饮之礼  239-240
    4.13.4 《未济》上九爻为饮酒礼  240-241
第5章 余论  241-246
  5.1 《周易》礼治思想综论  241-243
    5.1.1 王的政治军事等活动都应遵守当时的礼制规范  241
    5.1.2 以礼修己治人  241-243
  5.2 《周易》古礼研究结论  243-246
    5.2.1 《周易》古礼研究已解决的问题  243
    5.2.2 《周易》古礼研究尚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43
    5.2.3 《易》象与易辞(易礼)之逻辑联系有待加强研究  243-244
    5.2.4 《易》与礼的研究有待学术界同仁共同探讨  244-246
参考文献  246-251
附录A 博士学习期间论著论文目录  251

相似论文

  1. 蔡渊易学研究,B221
  2. “前四史”引《易》考谕,B221
  3. 郭篯龄《周易从周》研究,B221
  4. 龚原《周易新讲义》研究,B244
  5. 试论《周易》美学的思想体系,B221
  6. 阮籍易学思想研究,B221
  7. 宋代易学阴阳自然观视域下乾坤卦义考,B221
  8. 荆州学派研究,B234
  9. 《汉书》、《后汉书》涉《易》问题考论,K234
  10. 胡瑗《周易口義》研究,I206.2
  11. 《周易》词类研究,H141
  12. 钱锺书《管锥编·周易正义》研究,B221
  13. 牟宗三易学思想探析,B26
  14. “和为贵”何以在先秦时期产生,B222
  15. 先秦易学哲学,B221
  16. 《论衡》引《易》考论,B234
  17. 王船山对《周易》忧患意识的阐释及其在史论中的体现,B249.2
  18. 马王堆帛书《周易》考释,B221
  19. 从“吉”、“凶”两断辞看《周易》的价值取向,B221
  20. 《周易》词汇研究,B221
  21. 《周易》与《文心雕龙》——兼论以“阴阳”观念为基点的风格论,I206.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先秦哲学(~前220年) > 诸子前哲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