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先秦诸子发生学研究

作 者: 刘绪义
导 师: 钱宗武
学 校: 扬州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教育出版社 子集 影印本 孔子 思想史 墨子 孟子 荀子 老子思想 原始文化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77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國文化從橫的角度講,其核心就是講“天人”;從縱的角度講,其核心則是落在“古今”。天和人是中國文化的總座標之一@一“坐標”的設立與先秦諸子有著莫大的關係。縱的一面,他們的思想重心也落在天人關係的古今演變及其因何而變,這是先秦諸子文化自覺的一種表現,這也正是先秦諸子乃至古代中國知識分子最可寶貴之處。把握了這一文化坐標,就把握了先秦諸子的核心,也把握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鑰匙。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學術界研究先秦諸子大都是沿襲兩漢以來的諸子學派分類,強調他們之間的學派研究或者個體研究。雖然迄今為止,先秦諸子研究取得了非常豐碩的成果,但由於存在某些觀念上的誤區,或者思維上的慣性,這種研究越深入,越容易導致先秦諸子研究領域異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先秦諸子的源頭。比如,重儒的就將諸子起源歸諸儒,崇道的便將諸子起源歸諸道,因而,在諸子源頭上就一直存在爭議,這個問題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也影響到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從研究現狀來看,有兩個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是對先秦諸子缺少作發生學意義上的研究;即便偶有涉足,也往往語焉不詳。另一方面是研究理念存在誤區。由於忽視整體考察,這樣得出的結論往往與實際存在出入。事實上,先秦並沒有儒家、道家等學派概念,儒、道、墨等諸子分家是漢人為研究先秦諸子思想學說方便起見而進行的學術分類,後人一直沿用此分類法,更多的是出於敍述的方便。因而,如果拋開這些既有的認識,重新回到先秦諸子的生存境遇和歷史境域,從文化發生的歷史過程來考察先秦諸子,尋索先秦諸子思想的坐標體系,有益於我們更加整體地認識先秦諸子,理性地把握其學術思想的精神內質。這對於我們更清楚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有著積極的意義。找到先秦諸子的歷史坐標,是先秦諸子研究的第一步。接下來就可以對先秦諸子思想這一理論形態的發生過程進行歷史描述,而這正是當前先秦諸子研究領域所缺乏的工作。從天人(也即人與世界的存在)關係中來把握先秦諸子思想主體構成、認識對象以及他們所提出的道、德、禮、法、身、命等功能性範疇的發生與成立的歷史過程,並由此分析歸納出這些基本哲學範疇之間的相互纏結與相互依賴的結構性關係,重構先秦諸子思想的坐標體系。本文在結構上分為八章?谝徽轮攸c探討先秦諸子的名與實,名與實的問題也就是本文研究的邏輯起點。傳統意義上的先秦諸子研究往往把它分割為儒、道、墨等諸家學派來研究,本文從發生學意義上研究研究先秦諸子,是把先秦諸子看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坐標系,在對先秦諸子的起源問題進行回顧的基礎上,就先秦諸子研究中的幾個關鍵問題進行疏理,集中討論了老子在先秦諸子中的定位及其與諸子之間的關係。本文認為,先秦無家派,學派研究有利於厘清先秦諸子之間的差別,卻增加了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坐標系的複雜性的認識的難度,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糾結;在先秦諸子的發生過程中,老子是這個坐標系中的先軀,後世儒家之所以不承認老子先於孔子,一個根本原因是放不下儒術獨尊的架子。老子對孔子、墨子及其他諸子的思想形成起著重要的影響和啟示作用。第二章從神與天的關係及其轉化探討先秦諸子發生之前夜,人在歷史中的座標及其走向。本文認為,天人關係的演進,是先秦諸子發生的一根重要紅線,也是先秦諸子思想發生的重要的理論依據惹刂T子的思想核心都離不開對天人關係的哲學思考,這些思考又都與在此之前人類歷史上的圖騰崇拜、神的轉化(從神到天)以及人的意識之產生、人的地位的提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其中最直接的動力就是天的人文轉化。第三章重點探討了先秦諸子發生前夜也即前軸心時代的巫與史。本文認為,巫與史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兩個概念,他們既是早期中國文化的重要傳播者和闡釋者,又是最早的一批人文知識份子的前身,先秦諸子思想的發生與形成與他們有著重要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為先秦諸子思想的發生準備了條件。第四章主要是從身與命的角度來探討先秦諸子思想中自然與人的關係。本文認為,中國哲學歷來予以特別關注的三大基本問題:“天人關係”問題,“人己關係”問題,“身心關係”問題,在先秦諸子數百年的探索過程中基本上得到了比較完整的解決。在天人關係上,他們建立起了獨特的宇宙論系統即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分;在身心關係上,他們建立起心性合一的心性論哲學;在人己關係上,他們建立起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安身立命”的倫理體系。“安身立命”強調用仁愛之心,道德關懷去體察物我、人我、群己的權界,是天、地、人、物、我之間的相處之道,互相尊重,共存共生。其內容主要包括天人關係、群己關係、為己成己關係。“安身”是指人類、自我在擺脫外在神秘權威的強制後,將仁道作為主體自我的內在精神需求的物質條件下,而形成的倫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及群體和個體的存在價值。“立命”是指人類、自我在覺醒生命意識和自由意志時,從內在的道德心靈深處尋求生命的終極意義、終極價值,使文化中的信仰對象的終極存在主體化、道德化和超越化。群己關係的處理是安身立命的一個重要環節,先秦諸子的身與命的哲學關係,始終離不了天人關係這個範圍?蚁惹刂T子不管是老子、孔子還是墨子、莊子、孟子等人,他們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基本上是態度一致的。第五章與第六章重點探討了先秦諸子思想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德與道。德觀念與道觀念是中國古代思想中兩個居有主流地位的思想觀念。第五章分述了德觀念的起源與發生及其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脈絡,本章認為,先秦德觀念的發生意義重大,它直接奠定了中國文化以倫理為本位的基本形態。所謂“德行倫理”是指德觀念在具體化中,儘管在具體的德目上還不統一,而且不確定,但在德目上有了具體的指向對象,有了具體的倫理表現,這種表現直接指向人們的行為?诹聞t分述了道觀念的起源與發生過程及其進一步轉化的歷史脈絡。本章認為,先秦道觀念的發生奠定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核心與靈魂,先秦諸子“道論”的發生與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認識與思維有關密切的關聯,同時又反過來影響了中國文化的深層思維方式與思維結構。可以說,中國文化的深層思維方式與思維結構自先秦“道論”發生的那一刻起就決定了它今後的發展方式和特點。第七章主要從“君子”與“小人”這先秦諸子兩種人格的規定來重點探討先秦諸子禮法思想的發生與演進。先秦諸子思想的發生演進,離不開當時的社會歷史選擇@裏還有兩種路徑的選擇,一是維新,一是革命。不同的歷史條件決定了先秦諸子兩種路徑選擇的不同。這就是先秦“禮”、“法”之爭的根本原因。君子世界靠禮來維持,而禮崩樂壞之後的局面激發起人們對以法治國的嚮往與實踐。表面上雖然是法取得了上風,但這種局面卻與先秦諸子所建立起來的君子世界的理想顯然是格格不入的,加上在實踐上的失敗(秦的統一與滅亡),它又導致了秦漢之際新一輪反思。第八章和第九章實際上是一章,出於結構平衡的考慮而分開,重點探討了先秦諸子在秦漢之際的對接與演變的必然性與偶然性。本章認為,先秦諸子的發展邏輯,表面上是儒家獨尊,實際上是諸子最終統一於儒。這種結果是歷史的必然,原因在於,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法術取代道術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展與時代思潮使然。從現實看,這不表示道術要優於法術,相反,法術更符合當時社會政治現實的需要,故先秦主張法術的諸子的聲勢雖然不如儒墨顯學,卻能備受統治者的青睞,成為廣泛實施的治國之道與王霸之道,並且取得了六國一統的實際效果。然而,從另一種意義上即精神和學術的意義上說,早期先秦諸子所宣導的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的學術探討精神開始消失了,雖然他們也講“道生法”,其實“道”只不過“法”的幌子,或者說一種理論支撐,落腳點是在“法術”上。他們探討道的目的只是為他們的術能夠取得支配地位服務的@種道與術的分離可以看做是春秋戰國之后“學”與“術”的分疏與錯位。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6
英文摘要  6-12
緒論  12-26
  一 司馬遷給我們的啟示  12-14
  二 從文化自覺看先秦諸子  14-22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理念  22-26
第一章 名與實:先秦諸子研究的邏輯起點  26-69
  第一節 先秦諸子的文化坐標  26-33
  第二節 先秦諸子起源諸說之檢討  33-43
  第三節 老子在先秦諸子中的定位  43-55
  第四節 老子與先秦諸子之關係  55-60
  第五節 老子思想發生的多維考述  60-69
第二章 神與天:人的歷史座標及其走向  69-88
  第一節 圖騰崇拜與神的發生  69-75
  第二節 天的想像:從神到天  75-79
  第三節 天的人文轉化:從天命到天道  79-81
  第四節 天人合一中人的逐渐上升  81-88
第三章 巫與史:先秦諸子思維主體的發生演進  88-126
  第一節 日常生活的神聖化  88-93
  第二節 神聖世界的世俗化  93-102
  第三節 巫術文化與先秦諸子  102-108
  第四節 從巫史傳統到禮樂文化  108-126
第四章 身與命:先秦諸子對人生的體認  126-170
  第一節自然觀念的發生與人的獨立  126-136
  第二節天人關係的轉折與人的理性  136-147
  第三節心性關係的辯證與人性意識  147-157
  第四節群己關係的探索與社會倫理  157-170
第五章 德與道:先秦諸子道論的發生學考察(上)  170-213
  第一節 先秦“德”義原始  170-175
  第二節 先秦德觀念的分疏  175-179
  第三節 先秦諸子“德”觀念的超越與演進  179-208
  第四節 先秦諸子德觀念的發生學意義  208-213
第六章 德與道:先秦諸子道論的發生學考察(下)  213-254
  第一節 先秦“道”義原始  213-216
  第二節 先秦“道論”的發生  216-222
  第三節 先秦諸子“道論”的展開  222-249
  第四節 先秦諸子“道論”的發生學意義  249-254
第七章 君子與小人:先秦諸子對禮法的祛魅  254-302
  第一節 革命與維新:兩種路徑的歷史選擇  254-258
  第二節 原“禮”:立國與立人的雙重結合  258-271
  第三節 君子與小人:先秦兩種人格的規定  271-287
  第四節 改制與變法:先秦諸子兩種思想取向  287-302
第八章 必然還是偶然:兩漢與先秦的對接與嬗變(上)  302-332
  第一節《論語》的成書與儒學的成立  302-320
  第二節 墨子學說衰亡的必然性  320-327
  第三節 諸子皆儒:諸子正名  327-332
第九章 必然還是偶然:兩漢與先秦的對接與嬗變(下)  332-356
  第一節 “獨尊”還是“一統”:“儒家學派”成立的根本原因  332-335
  第二節 “和”與“同”:兩漢與先秦對接和嬗變的進路  335-342
  第三節 “學”與“術”:秦漢之際的分疏與錯位  342-356
结语  356-358
參考文獻  358-366
致謝  366-368
攻博期間發表相關主要論著目錄  368

相似论文

  1. 基于TS101的DFT输出子集算法研究及软件实现,TN911.72
  2. 老子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G633.3
  3. 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B222.6
  4.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5. 孔子教学理念操作转换研究,G420
  6. 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策略研究,G206
  7. 墨家兵学思想研究,E092
  8. 孟子人性思想与我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塑造,B222
  9. 论徐复观的中国思想史观,B26
  10.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学研究,G633.3
  11. 韩国孔子学院汉语口语课堂教学的调查与研究,H195
  12. 海外孔子学院的教材研究,H195
  13. 孟子思想的内在超越性,B222.5
  14. 8PSK+TCM编码调制解调技术,TN915.05
  15. 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比较,B82-051
  16. 由外在之礼到内在之礼,B222.5
  17. 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B224
  18. 歌剧《孔子》中孔子的形象塑造和演唱分析,J822
  19. 《荀子》说理方式研究,I206.2
  20. 屈宋荀辞赋文体研究,I207.22
  21. 《论语》引《诗》刍议,I206.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