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蚌埠城市历史地理研究

作 者: 张晓芳
导 师: 葛剑雄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历史人文地理
关键词: 蚌埠 城市历史地理 城市空间 城市化 地理环境
分类号: K928.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870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对1978年以前的蚌埠城市历史地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内容包括蚌埠城市兴起的历史地理基础、近现代城市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近现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以及对近现代城市化规律的总结。第一章论述了铁路通车前淮河两岸的小蚌埠和老蚌埠兴衰的过程,并在此基础行分析历史时期蚌埠古镇兴起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因。第二章用翔实的资料复原津浦铁路修筑以来,蚌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此过程的地理环境因素。分析认为,津浦铁路的开通为蚌埠城市的兴起提供了契机,但真正促使蚌埠兴起的是中转枢纽地位的确立——成为皖北集散中心,由此交通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城市商贸发展,人口聚集。政治地理因素在此期对城市的影响也是不能忽略的。民国时期蚌埠城市功能的提高对城市影响主要有推动市政建设的开展以及刺激了城市商业的发展。淮河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构成蚌埠枢纽地位不可缺少的元素,一方面淮河的水患成为蚌埠城市发展的最大威胁。第三章是第二章的延续,文章论述了计划经济时期蚌埠城市的发展过程,总结了此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分析了这一时期地理环境因素对蚌埠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认为,由于历史的继承,蚌埠作为皖北中心城市,利用交通的便利接受沿海的辐射,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在行政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在安徽省的经济地位。第四章对蚌埠近代城市空间平面图的进行了复原工作,确定或者基本确定了城市各个空间要素的具体位置。通过分析,对蚌埠近现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构成及其拓展演化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分析认为近代蚌埠的各个功能区尚未形成,但是各空间要素有相对聚集的现象,且不同的空间要素的分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原因。第五章是第四章的延续,利用建国以来蚌埠的城市地图和城市规划图,分析了城市各个功能区形成的过程、拓展的原因、分布的特点。第六章和第七章从人口的聚集、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入手,研究近现代蚌埠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在城市生活中的表现、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等问题。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8
Abstract  8-10
绪论  10-39
  第一节 蚌埠城市概述  10-11
  第二节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1-12
  第三节 我国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状况和趋势  12-33
  第四节 资料搜集和研究方法  33-36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界定  36-39
第一章 蚌埠城市兴起的历史地理基础  39-48
  第一节 铁路通车前的蚌埠古镇(~1908)  39-43
    一、淮河孕育下的古采珠之地  39
    二、郡县边缘地带时期  39-40
    三、三县交界处的边陲乡集与古渡  40-41
    四、独立的三县司和七户半  41-43
  第二节 蚌埠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分析  43-47
    一、历史时期蚌埠区域的自然环境  43-46
    二、历史时期蚌埠的人文地理环境分析  46-47
  本章小结  47-48
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1908~1949)蚌埠城市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8-79
  第一节 蚌埠城市的初步形成和畸形发展(1908~1937)  48-52
    一、津浦铁路的修建和通过  48-50
    二、市面初步形成  50
    三、城市的畸形发展  50-52
  第二节 日伪统治下的城市衰变(1937~1938)  52-57
    一、日军空袭对城市设施的毁坏  52
    二、港口和水陆交通的衰落  52-55
    三、工业的殖民化  55
    四、畸形的商贸、金融  55-57
  第三节 蚌埠行政级位的上升和建市之始(1945~1949)  57-59
    一、蚌埠民国时期的行政沿革  57
    二、蚌埠功能的演化和行政级的上升  57-59
  第四节 近代蚌埠城市兴起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9-69
    一、自然条件的相对优越决定了淮河铁路桥在蚌埠的选址  59-60
    二、优越的区位条件是蚌埠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60-68
    三、特殊的军事位置所决定的行政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蚌埠城市的发展  68-69
  第五节 近代蚌埠城市发展的环境限制因素  69-76
    一、军事地理位置的影响  69-71
    二、淮河灾害的产生的地理原因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71-75
    三、火灾产生的原因及其对近代蚌埠城市发展的影响  75-76
  本章小结  76-79
第三章 计划经济时期(1949~978)蚌埠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79-95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蚌埠城市发展概述  79-82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转型期(1949~1957)  79-80
    二、大规模经济建设调整时期(1958~1964)  80-81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  81-82
  第二节 城市发展特点  82-86
    一、工业生产水平提高,从消费城市转化为生产性城市  82-83
    二、蚌埠发展成为以烟草、食品业为主的轻工业城市  83-85
    三、商品集散作用逐渐减弱,商业潜力难以发挥  85-86
  第三节 蚌埠城市发展中的地理环境因素  86-93
    一、在区域内的行政地位的变化影响着蚌埠的发展  86-88
    二、国家和地方的政治体制和政策倾向制约了蚌埠的发展  88-89
    三、经济腹地的逐渐缩小使得蚌埠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始弱化  89
    四、水陆交通条件的变化左右着蚌埠中转站的地位  89-90
    五、淮河水系对城市的影响  90-92
    六、自然资源的对蚌埠城市发展的影响  92-93
  本章小结  93-95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1908~1949)蚌埠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变化  95-139
  第一节 港口的出现以及仓库码头区的形成  95-98
    一、港口的出现  95-96
    二、仓库码头区的形成  96-98
  第二节 民国时期蚌埠商业的究竟结构  98-113
    一、在水运码头——老船塘一带形成商业中心  98-99
    二、经营各类商品的商行在固定地段集中  99-100
    三、零售商业的空间结构分异  100-101
    四、各商业市场的分布  101-112
    五、金融机构的设立及其分布  112-113
  第三节 民国时朝蚌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3-125
    一、手工业的局部集中和多数混杂分布  114-116
    二、烟草工业发展与分布  116-120
    三、面粉工业分布在交通便利的新船塘  120-122
    四、印刷业的发展与分布  122-124
    五、造船业的发展与分布  124-125
  第四节 民国时期城市居住区的分离  125-128
    一、居住区贫富分离  125-126
    二、城市内部各区差异  126-128
  第五节 其他城市空间要素的分布特点  128-132
    一、军政区的形成与分布  128-129
    二、宗教庙宇的分布  129-130
    三、民国时期蚌埠的同乡会馆及其分布  130-132
  第六节 民国时期蚌埠城市空间的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  132-136
    一、民国时期蚌埠城市空间发展的的两个阶段  132-133
    二、影响蚌埠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分析  133-136
  本章小结  136-139
第五章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蚌埠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  139-158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阶段  139-142
    一、建国初期的(1949~1956)城市空间由混沌开始分化  139-140
    二、大跃进时期(1956~1965)的工业用地成为城市空间的伸展轴  140-142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内部填充发展  142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蚌埠城市内部居往区空间分布  142-146
    一、内部居住空间分布及其特点  143-145
    二、居住空间的分异机制  145-146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蚌埠城市内部商业空间的分布特点  146-148
    一、城市商业空间沿城市商业轴延伸  147
    二、专业市场的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继承性  147-148
    三、城市中心的商务功能未能体现  148
  第四节 计划经济时期蚌埠城市工业区位的演变  148-151
    一、工业区位的边缘化  148-149
    二、工业区内部的微观规划  149-150
    三、工业区的建设与扩展对城市的影响  150-151
  第五节 计划经济时期蚌埠城市空间扩展特征  151-153
    一、蚌埠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时序特征  151-152
    二、城市空间扩展的功能特征  152-153
    三、城市空间扩展的结构特征  153
    四、城市空间扩展的经济特征  153
  第六节 计划经济时期影响蚌埠城市空间扩展因素分析  153-156
    一、行政区划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  153-154
    二、影响对城市空间发展的环境制约力  154-156
    三、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制度因素  156
  本章总结  156-158
第六章 清末民国时期蚌埠的城市化过程  158-196
  第一节 城市人口的集聚和人口结构  158-170
    一、人口集聚——城市化的量标  158-161
    二、城市人口结构  161-170
    三、移民与近代蚌埠城市化  170
  第二节 近代蚌埠城市化的动力探析  170-180
    一、外部推动力之一:现代交通通讯网络的初步形成  171-176
    二、外部推动力之二:区域市场网络的形成  176
    三、内部推动力:城市商业化  176-180
  第三节 近代蚌埠城市化的表现  180-191
    一、城市生活方式在社会中慢慢流行开来  180-181
    二、城市化在城市管理方面的表现  181-191
  第四节 近代蚌埠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问题  191-194
    一、蚌埠城市问题中的"物理性病理问题"  191-193
    二、蚌埠城市问题中的"社会性病理问题"  193-194
  本章小结  194-196
第七章 计划经济时期蚌埠的城市化进程  196-206
  第一节 1949年~1978年蚌埠的城市化的进程  196-198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蚌埠城市化的特征  198-200
    一、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198
    二、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198-199
    三、城市化外力拉动不足  199-200
    四、城市化的质量较低  200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蚌埠城市化的影响因素  200-205
    一、国家政策对城市化的影响  200-201
    二、国家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  201-202
    三、政府规划对城市化的影响  202
    四、城市人口素质对城市化的影响  202-203
    五、产业基础对城市化的影响  203
    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203-204
    七、环境与城市化进程的互相影响  204-205
  本章小结  205-206
结语  206-210
  一、结论  206-208
  二、启示  208-210
主要参考文献  210-220
致谢  220-221

相似论文

  1. 大型购物中心地下空间设计研究,TU922
  2. 当代高层建筑共享空间发展趋向设计研究,TU972.2
  3.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4.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5. 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412.6
  6. 苏州市“村改居”社区管理体制研究,D669.3
  7. 日本明治时期城市化剖析,K313.4
  8. 信访工作初步研究,D632.8
  9.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安置问题研究,D630
  10.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机制研究,F301
  11. 离石气温变化及城市化影响初步分析,P467
  12. 基于石油开采的大庆市城市空间结构脆弱性研究,TU984.113
  13. 城市化进程中征地拆迁补偿模式及其改革的探析,F301
  14. 基于南昌现有城市空间结构的道路交通优化研究,U491.12
  15. 城市化视角的东乡族流迁人口宗教生活考察,B968
  16. 高铁站点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及景观特色策略研究,TU984.113
  17. 产业升级背景下东莞小城镇空间发展对策研究,TU984.113
  18. 沈阳市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优化研究,G526
  19. 旅游业发展对张家界市城市化的影响研究,F299.27
  20. 多中心组团城市干线道路网布局研究,U412.1
  21.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交互作用研究,F299.2;F224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地理 > 中国地理 > 专类地理 > 历史地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