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苏皖地区中、新生代层序地层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作 者: 柯光明
导 师: 郑荣才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沉积学
关键词: 构造层序 岩相古地理 生储盖组合 中、新生代 苏皖地区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4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苏皖地区在地层区划上隶属扬子地层区,其内部又可划分为下扬子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本文主要以层序地层学观点为理论指导和技术手段,充分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芯、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苏皖地区上三叠统—新近系陆相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学特征和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等方面的综合研究。(1)系统清理了研究区中新、生代陆相地层,确定了岩石地层与年代地层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进行全区对比。(2)根据对野外露头、钻井岩芯和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研究区陆相沉积盆地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河流、湖泊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等种沉积体系,总体上可归结为以扇型沉积体系为主的三种沉积模式,其一为近岸水下扇的单一扇沉积模式,其二为扇三角洲—湖底扇组合的二级扇沉积模式,其三为冲积扇—三角洲—湖底扇组合的三级扇沉积模式。(3)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构造层序和沉积层序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上三叠统—新近系陆相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分析,共划分出12个构造层序和28个沉积层序,讨论了各构造层序发育特征;以构造层序为框架,以构造层序的层序界面和最大洪泛面为等时地层对比标志,以沉积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并进行对比,确定各构造层序的平面展布特征。(4)以构造层序的层序界面和最大洪泛面为编图单元边界,以构造层序的湖盆扩张体系域和湖盆收缩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编制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分别代表湖盆扩张期和湖盆收缩期的岩相古地理面貌,重点分析了各构造层序湖盆扩张期和湖盆收缩期的沉积盆地发育状况、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及其时空展布规律。(5)结合已有的分析化验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在层序划分及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规律和组合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陆相中、新生代地层进行了含油气系统分析。(6)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马家嘴—联盟庄地区为重点区块,以古近系始新统戴南组为目的层位进行精细的层序地层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该地区的成藏地质条件,为该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更为可靠的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依据。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1
第1章 引言  11-29
  1.1 层序地层学的历史、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22
    1.1.1 层序地层学的诞生及意义  11-12
    1.1.2 层序地层学主要理论学派  12-15
    1.1.3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15-21
    1.1.4 层序地层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21-22
  1.2 苏皖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25
    1.2.1 海相中、古生界层序地层研究成果  22-23
    1.2.2 陆相中、新生界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  23-25
    1.2.3 研究区油气勘探中存在的问题  25
  1.3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25-26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6-27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统计  27-28
  1.6 研究进展和创新成果简介  28-29
第2章 研究区基本地质特征  29-52
  2.1 区域地质概况  29-32
    2.1.1 区域地质背景  29-30
    2.1.2 石油地质基本特征  30-32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32-52
    2.2.1 地层划分  32-46
    2.2.2 地层对比  46-52
第3章 沉积体系特征  52-82
  3.1 沉积相标志和沉积体系划分方案  52-58
    3.1.1 沉积相标志  52-56
    3.1.2 沉积体系划分方案  56-58
  3.2 各沉积体系基本特征  58-79
    3.2.1 冲积扇沉积体系  58-59
    3.2.2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59-62
    3.2.3 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  62-63
    3.2.4 河流沉积体系  63-69
    3.2.5 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  69-74
    3.2.6 湖泊沉积体系  74-79
    3.2.7 湖底扇沉积体系  79
  3.3 沉积体系演化模式  79-82
    3.3.1 近岸水下扇的单一扇沉积模式  79-80
    3.3.2 扇三角洲—湖底扇组合的二级扇沉积模式  80
    3.3.3 冲积扇—三角洲—湖底扇组合的三级扇沉积模式  80-82
第4章 层序地层学特征  82-130
  4.1 层序界面成因类型、级别划分和识别标志  82-96
    4.1.1 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  82-83
    4.1.2 层序界面的级别划分及识别标志  83-94
    4.1.3 洪泛面的级别划分及识别标志  94-96
  4.2 苏皖地区中、新生代层序地层学特征  96-100
    4.2.1 层序划分方案  96-99
    4.2.2 上三叠统一新近系层序划分  99-100
  4.3 上三叠统一新近系构造层序特征  100-130
    4.3.1 各地质时期构造层序特征  100-123
    4.3.2 构造层序对比和层序地层格架  123-130
第5章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130-160
  5.1 苏皖地区中、新生代板块构造环境与沉积盆地  130-133
    5.1.1 中国南方中、新生代板块构造环境与沉积盆地性质  130-131
    5.1.2 苏皖地区中、新生代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演化的关系  131-133
  5.2 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及技术方法  133-137
    5.2.1 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及技术方法的回顾  133-134
    5.2.2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和技术方法  134-137
  5.3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137-160
    5.3.1 TS1 至 TS3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T_3)  137-138
    5.3.2 TS4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_1)  138-139
    5.3.3 TS5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_2)  139-140
    5.3.4 TS6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_3)  140-141
    5.3.5 TS7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K_1)  141-143
    5.3.6 TS8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K_2)  143-145
    5.3.7 TS9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E_1)  145-147
    5.3.8 TS10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E_2)  147-149
    5.3.9 TS11 层序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E_3)  149-151
    5.3.10 TS12 层序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N)  151-160
第6章 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及含油气系统分析  160-180
  6.1 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烃源岩  160-164
    6.1.1 海相层序中的烃源岩  160-161
    6.1.2 陆相层序中的烃源岩  161-164
  6.2 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储集层  164-170
    6.2.1 海相层序中的储集层  165
    6.2.2 陆相层序中的储集层  165-170
  6.3 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盖层  170-173
    6.3.1 研究区陆相盖层发育概况  170-171
    6.3.2 研究区主要盖层基本特征  171-173
  6.4 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  173-177
    6.4.1 生储盖组合基本类型  173-175
    6.4.2 研究区生储盖组合特征  175-177
  6.5 含油气系统分析  177-180
    6.5.1 下中生界与上古生界复合含油气系统  177-178
    6.5.2 上白垩统浦口组自生自储含油气系统  178
    6.5.3 浦口组和新生界与上古生界及青龙群复合含油气系统  178-179
    6.5.4 新生新储含油气系统  179-180
第7章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戴南组层序地层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  180-194
  7.1 戴南组层序地层学特征  180-185
    7.1.1 地震层序划分及其特征  180-183
    7.1.2 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及其特征  183-185
  7.2 戴南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185-188
    7.2.1 沉积相展布特征  185-186
    7.2.2 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  186-188
  7.3 高邮凹陷戴南组成藏条件分析  188-194
    7.3.1 戴南组成藏地质条件  188-190
    7.3.2 戴南组层序与油气分布  190
    7.3.3 有利勘探地区分析  190-194
结论  194-196
致谢  196-197
参考文献  197-206
附录  206-210
附图  210-214
图版  214-220

相似论文

  1. 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油气储层沉积学研究,P618.13
  2. 基于地球物理特征的岩相古地理研究,P618.13
  3. 中国东北地区泥盆纪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研究,P618.13
  4. 中国东北地区早、中三叠世地层划分对比与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5.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礁滩型储层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P618.13
  6. 鄂尔多斯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7. 中国北方地区中、新生代古地理与油气资源关系,P618.13
  8.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构造变形研究,P542
  9. 松辽盆地白垩系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10. 鲁西地块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11.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12. 西乌旗地区中、新生代岩浆岩特征及其构造环境,P588.121
  13. 滇东北铅锌矿层控多样性与岩性、岩相控矿关系,P618.13
  14. 环渤海湾地区石炭—二叠纪关键成煤期岩相古地理恢复,P618.11
  15.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纪层序地层与古地理分析,P618.13
  16. 黄骅坳陷孔店组地震属性分析及其在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P631.44
  17.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物源区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特征,P512.2
  18. 乌兰盖盆地早白垩世沉积古地理和盆地分析研究,P512.2
  19.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层序特征研究,P618.13
  20. 广元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21. 浙江宁波地区第四系特征及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