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贝藻混养系统中贝类食物来源的定量分析

作 者: 许强
导 师: 杨红生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专 业: 海洋生物学
关键词: 食物来源 滤食性贝类 大型藻类 稳定同位素比值法 脂肪酸标志法
分类号: S968.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94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应用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法和脂肪酸标志分析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贝藻混养系统中滤食性贝类食物来源,评估了大型藻类对混养系统及滤食性贝类的物质贡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综述了典型生态系统中大型藻类和滤食性贝类各自的生态学地位和作用,大型藻类与滤食性贝类不仅在水体营养盐方面存在互利关系,二者在物质循环与收支方面同样具有耦合性,大型藻类提供的颗粒态有机质可以为滤食性贝类提供饵料来源。2.总结了稳定同位素比值法和脂肪酸标志法在海洋生态系统食物来源及食物网分析中的应用,并建立了两种方法的具体操作规程。3.分析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海带Laminaria japonica混养系统中海带碎屑形成及释放不同阶段的生态学特征,评估了碎屑对扇贝的饵料贡献。海带在6周内释放了自身约27%的碳;碎屑形成及释放过程中C:N比值显著下降,同时伴随着旺盛的细菌降解,碎屑中也发现有大量硅藻类和原生动物存在。稳定同位素分析证实海带碎屑是混养期间扇贝的主要食物来源。4.查明了春季胶州湾潮间带自然分布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和湾内浅海筏式养殖栉孔扇贝的可能食物来源。湾内栉孔扇贝饵料组成中浮游硅藻类为最主要部分,同时混杂有陆源有机质和细菌类物质;潮间带自然生长的牡蛎和贻贝饵料组成中,浮游植物占86.2-89.0%,种类组成中除硅藻外还包括一定比例的金藻和甲藻类;潮间带繁盛的孔石莼Ulva pertusa藻床为两种贝类提供了8.7-11.0%的补充食物来源。5.揭示了桑沟湾贝藻混养海区春、夏季栉孔扇贝饵料来源组成情况及其季节变化,评估了海带养殖区碎屑碳量季节变化及海带来源碳对扇贝组织碳的贡献。结果表明,湾内贝藻混养区碎屑碳量为75.52-265.19μg l-1,其在水体总颗粒态有机碳中的比例为25.6-73.8%。海带来源碎屑碳对栉孔扇贝组织碳的贡献比例为14.1-42.8%,且与水体碎屑碳比例的季节变化存在极显著相关性(F=0.992, P=0.004)。5月份湾外海带养殖区水体碎屑碳量为110.12-144.71μg l-1,显著高于湾内无海带区(75.52μg l-1),湾外养殖的扇贝组织中海带来源碳比例为22.0-24.1%,显著高于湾内单养区扇贝(9.6%)。估算结果表明,桑沟湾每年收获的6967吨(总湿重)栉孔扇贝中,海带提供了约57.1吨碳,换算为海带干物质为219.6吨。脂肪酸标志分析结果表明,2月份至8月份硅藻类在扇贝饵料组成中比例逐渐下降,而细菌类比例逐渐升高。整个采样期间,EPA/DHA比例较低,说明扇贝饵料组成中可能包括高DHA含量的组分。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前言  11-12
第一章 贝藻互利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  12-24
  1.1 大型藻类的生态功能  12-16
    1.1.1 大型藻类在物质循环中的地位  13-15
    1.1.2 大型藻类对矿质营养的利用  15-16
    1.1.3 大型藻类的其它生态功能  16
  1.2 滤食性贝类的生态功能  16-18
    1.2.1 滤食行为的生态作用  17
    1.2.2 生物沉积的生态作用  17-18
  1.3 大型藻类与滤食性贝类的生态耦合机制  18-21
  1.4 耦合机制在贝藻生态养殖中的应用及展望  21-23
  小结  23-24
第二章 食物来源分析方法的建立  24-40
  2.1 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24-34
    2.1.1 脂肪酸标志法  24-29
    2.1.2 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法  29-34
  2.2 分析方法操作规程  34-39
    2.2.1 脂肪酸标志分析  34-37
    2.2.2 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  37-39
  小结  39-40
第三章 海带碎屑释放及其对扇贝的食物贡献  40-51
  3.1 材料与方法  41-42
    3.1.1 模拟系统构建  41
    3.1.2 取样方法  41
    3.1.3 样品测定  41-42
    3.1.4 统计分析  42
  3.2 结果与分析  42-47
    3.2.1 海带及扇贝组织脂肪酸组成  42-44
    3.2.2 海带组织脂肪酸标志含量变化  44-46
    3.2.3 扇贝组织脂肪酸标志含量  46
    3.2.4 海带和扇贝组织稳定同位素比值及C:N 比值  46
    3.2.5 扇贝胃含物分析  46-47
  3.3 讨论  47-49
  小结  49-51
第四章 胶州湾不同生境双壳贝类食性分析  51-60
  4.1 材料与方法  52-55
    4.1.1 研究区域  52
    4.1.2 样品采集  52-53
    4.1.3 样品处理及测定  53
    4.1.4 数据处理  53-55
  4.2 结果与分析  55-57
    4.2.1 浮游植物和贝类的脂肪酸组成  55
    4.2.2 脂肪酸标志物含量  55
    4.2.3 潮间带贝类饵料来源比例  55-57
  4.3 讨论  57-59
    4.3.1 栉孔扇贝的饵料组成  57-58
    4.3.2 潮间带贝类饵料组成  58-59
  小结  59-60
第五章 贝藻混养海区滤食性贝类的食物来源  60-81
  5.1 材料与方法  61-65
    5.1.1 研究区域  61-62
    5.1.2 取样方法  62-63
    5.1.3 样品处理与测定  63
    5.1.4 水体颗粒有机碳来源估算  63-64
    5.1.5 扇贝有机碳来源评估模型  64
    5.1.6 脂肪酸标志选择  64
    5.1.7 统计分析  64-65
  5.2 结果与分析  65-75
    5.2.1 混养区扇贝碎屑食物源的季节变化  65-71
    5.2.2 不同养殖区域扇贝饵料来源差异  71-75
  5.3 讨论  75-80
    5.3.1 桑沟湾悬浮颗粒物中碎屑碳比例的时空变化  76-77
    5.3.2 桑沟湾栉孔扇贝饵料组成的时空变化  77-80
  小结  80-81
结论  81-83
  1. 主要结果  81-82
  2. 存在问题  82
  3. 研究展望  82-83
参考文献  83-99
致谢  99-100

相似论文

  1. 双壳贝类滤食对浮游植物—沉水植物种间关系的影响,S917.4
  2. 大型藻类遥感监测方法研究,X834
  3. 红树林生境异质性对蟹的种类、生物量及食物来源的影响,Q958
  4. 滤食性贝类对浅海养殖系统生源要素动态的影响,S968.31
  5. 贝藻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应用研究,X714
  6. 贝虾混养池中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摄食率和排汇率的研究,S968.3
  7. 环境胁迫对滤食性贝类生理生态学特征的影响,S917
  8. 精养鱼池水质生物净化初步研究,S959
  9. 娘子关泉域大型藻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特点的研究,Q948
  10. 利用生物控制养殖池污染的应用研究,X714
  11. 浅海区海带养殖的沉积环境效应及动力机制,P736.21
  12. 池塘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食物来源的稳定同位素法研究,S968.9
  13. 娘子关泉域大型藻类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Q948
  14. 滤食性贝类筏式养殖对浅海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研究,S968.3
  15. 桑沟湾滤食性贝类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调控,X174
  16. 三峡大坝的修建对库区动物的影响,Q958
  17. 山西省辛安泉泉域大型藻类植物的研究,Q948
  18. 大型藻类在工程治理海水富营养化和抑制病原微生物中的作用,S94
  19. 滤食性贝类养殖活动对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生态容量评估,S917
  20.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营养成分、食物来源及消化生理的季节变化,S917.4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技术 > 各种海产动植物养殖 > 贝类养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