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B介子混合、稀有衰变与新物理修正研究

作 者: 吕林霞
导 师: 肖振军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理论物理
关键词: B介子衰变 有效哈密顿 分支比 双Higgs二重态模型 新物理修正
分类号: O572.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在标准模型(SM)和Top夸克双Higgs模型(T2HDM)下,对B介子辐射衰变B→Xsγ,B0-(?)0混合,半轻衰变B→Xse+e-和B→K*e+e-等稀有衰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Top夸克双Higgs模型的参数空间进行了限制,计算并分析了新物理的贡献,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在第一、二章,我们对B物理理论研究的基本情况和实验测量的历史与现状做了简要的概括。系统地介绍了标准模型和B介子非粲衰变、B0-(?)0混合的基本理论框架。给出了标准模型下B介子衰变有效哈密顿量,Wilson系数的具体表达式,以及重整化群演化方程,并且给出了标准模型下B0-(?)0混合强度的相关理论公式。在第三章,我们对双Higgs模型做了简要的介绍。在第四章,我们在Top夸克双Higgs模型下,计算由Higgs粒子导致的新的企鹅图和箱图对B介子稀有衰变过程B→Xsγ,B→Xse+e-,B→K(*)e+e-和B0-(?)0混合过程的贡献,抽出与新物理贡献相对应的Wilson系数。把这些新函数与标准模型中的相应部分组合在一起,从而对新物理的参数空间做出限制或对可观测物理量给出理论预言。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根据现有实验数据和T2HDM下B→Xsγ的理论预言,质量小于200 GeV的荷电Higgs玻色子被排除掉。当tanβ=30和δ=0°时,mH+的下限是mH+≥300 GeV。现有的实验数据将T2HDM中出现的新CP破坏相角δ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例如当tanβ=30和mH+=400 GeV时,δ<44°。·根据已经测量得很好的物理量ΔMd以及第一次观测到的实验值ΔMs,当mH+=400GeV,δ=[0°,60°]时,考虑强子参数的不确定性后,对tanβ的限制是tanβ≤30。当tanβ较小时,如tanβ≤20,荷电Higgs玻色子的质量大约在300 GeV是被实验数据所允许的。对mH+和tanβ的限制是相关联的,在tanβ比较小(大)时,实验所允许的荷电Higgs玻色子的质量下限就比较低(高)。·包含荷电Higgs玻色子的贡献后,在所考虑的参数空间内,有效Wilson系数(?)ieff(mb)(i=7γ,9V,10A)理论值的符号总是与标准模型预言值的符号相同,干涉项的符号则保持不变。中性Higgs玻色子对CQi(i=1,2)的贡献与末态的轻子有关,当e=e时,其贡献可忽略;当e=μ,Υ时,其贡献在大tanβ的情况下很大。·在tanβ和δ较大,而荷电Higgs玻色子的质量较小时,新物理的贡献将大大改变有效Wilson系数(?)eff和(?)9Veff的标准模型理论预言值。但是这两个有效Wilson系数对B→Xse+e-分支比的贡献相互抵消,最后使得分支比的理论值相对于标准模型的预言值改变较小。·中性Higgs玻色子对衰变过程B→Xse+e-分支比的修正能够增强其标准模型的预言,但增幅很小;而荷电Higgs玻色子对该衰变过程分支比的影响相对较大。·遍举衰变B→K(*)e+e-(e=e,μ)分支比的实验数据能够对T2HDM的参数空间进一步进行限制。考虑形状因子的不确定性后,质量大约是350 GeV的荷电Higgs玻色子是实验所允许的。包括新物理的贡献后,遍举衰变B→K(*)e+e-(e=Υ)的分支比理论值与标准模型预言值有明显偏离。·在T2HDM中,衰变B→K*μ+μ-的前后不对称(FBA)零点位置的改变不是很明显。中性Higgs玻色子的效应最有可能在衰变B→K(*)e+e-(e=Υ)的前后不对称和轻子极化中观察到。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一章 引言  10-15
第二章 标准模型与B介子稀有衰变  15-34
  2.1 标准模型简介  15-23
  2.2 低能有效哈密顿  23-31
    2.2.1 基本思想  23-25
    2.2.2 算符乘积展开  25-26
    2.2.3 威尔逊系数和重整化群演化方程  26-31
  2.3 B_(d,s)~0-(?)_(d,s)~0混合  31-34
第三章 Top夸克双希格斯模型  34-51
  3.1 双Higgs二重态模型  35-48
  3.2 Top夸克双希格斯模型  48-51
第四章 B介子稀有衰变与新物理修正  51-92
  4.1 对T2HDM中参数的限制  51-62
    4.1.1 辐射衰变B→X_(sγ)  51-55
    4.1.2 B~0-(?)~0混合过程  55-62
  4.2 B→X_se~+e~-衰变  62-76
    4.2.1 荷电Higgs粒子对Wilson系数的贡献  62-64
    4.2.2 中性Higgs粒子对Wilson系数的贡献  64-67
    4.2.3 对B→X_se~+e~-衰变过程的数值分析  67-76
  4.3 B→K~(*)e~+e~-衰变  76-92
    4.3.1 B→K~(*)e~+e~-的Wilson系数和形状因子  77-79
    4.3.2 可观测量的基本表达式  79-83
    4.3.3 数值分析  83-92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92-95
附录A Higgs势最小值和Higgs质量本征态的确定  95-107
  A.1 Higgs势的最小值条件  95-107
    A.1.1 具有电荷共轭不变性的势  99-102
    A.1.2 具有Z_2不变性的势  102-105
    A.1.3 具有U(1)整体对称性的势  105-107
参考文献  107-11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115-116
致谢  116

相似论文

  1. LHT模型下top夸克稀有三体衰变t→cf~-f过程的研究,O572.33
  2. 线性Sigma模型中标量介子研究,O572.33
  3. 新物理寻找的有效理论方法,O571.3
  4. 两种新物理模型下T~-→l~-P~0衰变的研究,O572.2
  5. 双模光场—原子含时相互作用系统的动力学研究,O431.2
  6. CO分子d~3△-a~3Ⅱ(5,0)带的光谱研究,O641.1
  7. Top夸克双黑格斯模型与B→Vγ辐射衰变研究,O571.32
  8. pQCD因子化方法与B→πη~(′)衰变研究,O571.3
  9. 微扰QCD因子化方法与B→K~*K(η~(′))衰变研究,O572.25
  10. pQCD因子化与B介子两体非轻衰变过程,O572.33
  11. B→K~*η~(′)衰变过程与pQCD高阶修正,O572.33
  12. 与K~+介子相关的超核_Λ~(209)Pb的裂变研究,O571.43
  13. BESⅢ上J/ψ→γΛ(?)过程的研究,O572.33
  14. BESⅢ上J/ψ→nK_S~0(?)+c.c过程的研究,O572.33
  15. 离子—表面相互作用过程x射线产生机制的研究,O562.4
  16. 量子开放系统动力学及其几何相位的理论研究,O413.1
  17. 微扰QCD因子化方法与B→pη~(′)衰变研究,O571.3
  18. 最小超对称模型与b→s稀有衰变研究,O571.21
  19. TC-2模型下新物理效应对衰变B→ππ,πK,KK的影响,O571.32
  20. 钯和钌原子分支比、跃迁几率和振子强度实验研究,O562.3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物理学 > 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 > 高能物理学 > 粒子物理学 > 结构模型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