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明清山东方言特殊语法词研究

作 者: 魏红
导 师: 冯春田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明清 山东方言 特殊语法词 发展演变 形成
分类号: H172.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58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明清时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现代汉语直接来源于明清时期的汉语,现代汉语方言则继承了明清时期的方言。因此,研究明清时期的方言语法对汉语语法史、汉语方言语法史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以下简称《金》、《醒》、《聊》)三部通俗文献,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又有共同而明确的山东方言背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清山东方言不同阶段的语言面貌。对《金》、《醒》、《聊》里的语法现象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系统完整的汉语语法史的形成,也有助于探寻现代山东方言语法的来源和演变,并且在语言发展演变等方面也有理论上的启示。本文把《金》、《醒》、《聊》里的特殊语法词作为研究对象。这里所谓的语法词即与实词相对的虚词。传统上称“虚词”从语言观说是着眼于词汇(分实词虚词两大类,实虚相对),本文着眼于语法的角度,是从语法方面来看待和分析这类词,而且动态地看虚词从形成到发展演变又大都与语法化有关,因此本文则称虚词为语法词。而对于特殊语法词的界定,主要依据两个标准:一是带有地域特色的语法词,这是本文确定研究范围的主要依据;二是具有某种比较重要的意义的语法词(如可体现汉语语法的阶段性重要变化等)。因为特殊语法词的界定没有绝对的标准,也由于有的特殊语法词已有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解释,再加上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未能包括所有的带有特殊性的语法词,而是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具体包括特殊副词、特殊介词、特殊连词、特殊的语法标记四个部分。其中特殊副词又分为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语气副词四类共35个词;特殊介词包括“赶”、“拿”、“着”、“给”、“齐”以及类似介词的“了”等;特殊连词中有“一行(行)”、“打哩”、“不拘”、“任拘”、“不着”等:特殊语法标记部分包括被动标记(“吃”)和差比标记(“似”、“如”、“得(的)”、“过”、“起(其)”、“及”)两个方面的内容。论文每部分的后面,都有针对这部分语法词有关问题的总结,其中包含了一些理论性的思考。本文首先对《金》、《醒》、《聊》中的特殊语法词进行共时平面上的静态描写,查找所研究的特殊语法词的全部用例,从句法、语义、表达功能等方面多角度观察,力图深入细致地对三部文献里的特殊语法词的使用情况作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比《金》、《醒》、《聊》特殊语法词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对其差异之处,从时间性与地域性等角度加以考察和解释。同时,本文还调查了所研究的对象在非明清山东方言背景的语料文献里的使用情况,既考察它在明清之前的形态,又了解分析它在明清之后的发展演变,也观察它在同时期其他文献中的用法,对这些特殊语法词作立体全面的描写和分析。这样,既能考察出《金》、《醒》、《聊》特殊语法词在整个语法词历时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层次,也能凸显出明清山东方言语法词的地域特征和特殊性。本文还特别重视与现代山东方言的沟通研究,从而找寻出古今山东方言特殊语法词的发展演变轨迹,以及现代山东方言对明清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显然,很多特殊语法词因形、音或用法的变化,已很难从字面上推断出其来源。本文在描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和多角度的观察,运用认知语言学、语法化理论、语义学等理论,力求对某些特殊语法词的源头及其形成作出较合理的探索和论证。因此,论文对每个特殊语法词的研究都包括具体用法和它的形成两个部分。通过对所研究的特殊语法词用法的描写和比较,可以总结出明清山东方言语法词的特点。如一些语法词在明清山东方言中的发展演变与通语并不同步,一方面是有的要快于通语的演变速度,如程度副词“挺”通语中直到清代末期的《儿女英雄传》里才有较大发展,但在明清山东方言文献《醒》和《聊》中已有用例,体现出了发展的超前性。同时,明清山东方言语法词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演变速度要慢于通语。如用差比标记“似”、“如”的比较句式在明清时期的通语中逐渐趋于解体,但在这时期山东方言中却表现出一种平稳发展的状态,慢于通语的演变速度。再者,一些具有方言特色的语法词,有的为山东方言或明清山东方言所特有,如副词“通身”、“通常”、“响”、“待中”等只在山东方言中存在:有的带有方言性的语法词不仅山东方言中有,也出现在其他方言特别是北方方言中,在较大方言区内存在,如程度副词“精”不仅出现在明清山东方言文献中,北方方言背景文献《红楼梦》、《歧路灯》、《儿女英雄传》等也有“精”的这种用法,即程度副词“精”是北方方言所共有的方言词。因此明清山东方言的带有方言性的语法词可以分为山东方言特有的和与其他一些方言区共有的两个部分。通过比较《金》、《醒》、《聊》三部文献所反映的明清时期山东方言与现代山东方言特殊语法词的特点,可以看出现代山东方言对明清时期的继承和发展。现代山东方言有些语法词继承了明清时期的用法,有的则在继承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如用法的扩大或缩小,使用区域的变化等。从词类上看,现代山东方言与明清时期山东方言的程度副词、介词、连词、比较标记有较高的一致性。而范围副词、语气副词等从明清到现代有较大的变化,表明在明清时期这类带有方言特色的语法词在现代山东方言中大多已不再使用。通过对特殊语法词的用法、词音等相关问题的探讨,论文探寻出了一些特殊语法词的来源。如表语气的副词“又咱”,通过对它在明清山东方言语料文献中相关用法的考察及“咱”的语音特点,确定了副词“又咱”是“又”和“怎么”的合音式“咋”组合词化而成的方言词;而假设连词“打哩”则是同样用法的“但只”一词在方言中的特殊音变形式。不仅如此,论文还总结了带有方言性的特殊语法词形成的因素:有的是古汉语语法词的遗留,即通语中已不使用而只存在于方言中从而形成的,如程度副词“精”;有的则是通语中的词在方言中因词音或语法功能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如连词“打哩”是“但只”在方言中发生音变形成的,而副词“浑深(身)”、“通身”是由名词“浑身”、“通身”演变而来;有的语法词则是在方言中按照语法规则创造或发展出的新词,如副词“待中”是由方言中的助动词“待”和“中”组合而成的。正因为本文所讨论的特殊语法词多具有方言特色,因此从这些词的运用和分布可以看出《金》、《醒》、《聊》三部文献具体的方言属性。如《醒》和《聊》中共有的方言语法词较多,因此所反映的内部方言应该比较相近,而《聊》属于鲁中的淄川方言,《醒》所代表的方言区应该是和淄川方言比较相近的山东内部方言。通过《金》、《醒》、《聊》三部文献以及与同时代文献的比较,可以看出《金》是以山东方言为背景方言,并带有其他方言成分、官话色彩相对较浓的文献。通过对明清山东方言文献特殊语法词的考察研究,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发展演变等方面有理论和方法上的启示。如对古代某个共时平面的方言语法进行研究,必须先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对象作细致、全面地描写,在描写的基础上再作历时比较研究,才能找出这一时期方言与该方言时代前后相邻的汉语(如明清山东方言与现代山东方言)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总结出它的面貌和特点。在语言理论方面,可知语法化是研究语法词发展演变的重要理论和方法。明清山东方言特殊语法词的语法化过程,反映出了实词虚化为语法词有两种情况:一是语法词可以由实词直接虚化而来,如“通身”、“浑深(身)”、“流水”、“挺”、“响”、“干净”、“爽利”、“拿”、“给”等,都是由相应的实词在所具有的语义基础和句法环境中虚化发展而来;二是有些语法词如“刚只”、“又咱”、“但只”(“打哩”的原词形式)等,则是由虚词直接组合构成的,没有经过实词的形式,它们的语法化则主要在构词的语素上实现。明清山东方言特殊语法词的发展演变还体现了语法化的规律,如并存原则、歧变原则、保持原则、渐变原则、单项循环原则等等在明清山东方言特殊语法词的发展演变中都有反映。另外,也可以发现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等理论在语法词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1
ABSTRACT  11-15
第一章 绪论  15-24
  1.1 研究对象及依据的文献语料  15-17
    1.1.1 研究对象  15
    1.1.2 特殊语法词的界定  15-16
    1.1.3 语料依据  16-17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17-20
    1.2.1 有助于系统完整的汉语语法史的形成  17-18
    1.2.2 有助于现代汉语方言语法的来源和演变的研究  18-19
    1.2.3 对依据汉语语言事实总结或探索语言理论有重要价值  19-20
  1.3 研究现状  20
  1.4 研究方法及分析角度  20-21
    1.4.1 共时描写  20-21
    1.4.2 比较  21
    1.4.3 解释的方法  21
  1.5 研究成果  21-22
    1.5.1 对明清山东方言特殊语法词按类作全面深入地描写和分析  21-22
    1.5.2 对明清山东方言特殊语法词的来源进行探源解释  22
    1.5.3 对明清山东方言某些特殊语法词形成的因素进行总结探讨  22
  1.6 其他问题的说明  22-24
    1.6.1 引书体例  22-23
    1.6.2 文中所使用符号说明  23-24
第二章 明清山东方言特殊副词  24-101
  2.1 范围副词  24-40
    2.1.1 副词“通身”的用法及其形成  24-26
    2.1.2 副词“通常”的用法及其形成  26-28
    2.1.3 副词“尽数”、“济数”的用法及其形成  28-30
    2.1.4 副词“多”的用法及其形成  30-33
    2.1.5 副词“总里”的用法及其形成  33-35
    2.1.6 副词“只个”的用法及其形成  35-36
    2.1.7 副词“仔”、“自”的用法及其形成  36-39
    2.1.8 《金》、《醒》、《聊》特殊范围副词小结  39-40
  2.2 时间副词  40-49
    2.2.1 副词“刚只(子)”的用法及其形成  41-43
    2.2.2 副词“待中”的用法及其形成  43-46
    2.2.3 副词“流水”的用法及其形成  46-48
    2.2.4 《金》、《醒》、《聊》特殊时间副词小结  48-49
  2.3 程度副词  49-65
    2.3.1 副词“漫”的用法及其形成  49-50
    2.3.2 副词“精”的用法及其形成  50-55
    2.3.3 副词“挺”的用法及其形成  55-57
    2.3.4 副词“响”的用法及其形成  57-58
    2.3.5 副词“焦”的用法及其形成  58-60
    2.3.6 副词“稀”的用法及其形成  60-64
    2.3.7 《金》、《醒》、《聊》特殊程度副词小结  64-65
  2.4 语气副词  65-101
    2.4.1 副词“翻调”、“翻转”的用法及其形成  66-68
    2.4.2 副词“浑深”、“会胜”的用法及其来源  68-74
    2.4.3 副词“恒是”、“浑是”的用法及其形成  74-76
    2.4.4 副词“干净”的用法及其形成  76-78
    2.4.5 副词“只当”、“白当”的用法及其形成  78-81
    2.4.6 副词“紧”、“紧着”的用法及其形成  81-86
    2.4.7 副词“打紧”的用法及其形成  86-88
    2.4.8 副词“吃紧”的用法及其形成  88-90
    2.4.9 副词“着紧”的用法及其形成  90-92
    2.4.10 副词“又咱”的用法及其形成  92-96
    2.4.11 副词“投性”的用法及其形成  96-98
    2.4.12 副词“爽利”的用法及其形成  98-99
    2.4.13 《金》、《醒》、《聊》特殊语气副词小结  99-101
第三章 明清山东方言特殊介词  101-153
  3.1 介词“赶”的用法及其形成  101-109
    3.1.1 介词“赶”的用法  101-107
    3.1.2 从分布运用情况看介词“赶”的发展  107-108
    3.1.3 介词“赶”的形成  108-109
  3.2 介词“拿”的用法及其形成  109-122
    3.2.1 介词“拿”的用法  110-119
    3.2.2 介词“拿”的形成  119-122
  3.3 介词“着(著)”的用法及其形成  122-131
    3.3.1 “着”介引处所的用法及其形成  122-124
    3.3.2 “着”介引工具的用法及其形成  124-126
    3.3.3 “着”介引施事对象的用法及其形成  126-129
    3.3.4 “着”介引受事对象的用法及其形成  129-130
    3.3.5 “着”的其他用法及其形成  130-131
  3.4 介词“给”的用法及其形成  131-142
    3.4.1 《金》中“给”的用法  131-132
    3.4.2 《醒》中“给”的用法  132-137
    3.4.3 《聊》中“给”的用法  137-141
    3.4.4 介词“给”的形成  141-142
  3.5 介词“齐”的用法及其形成  142-145
    3.5.1 《醒》中介词“齐”的用法  142-144
    3.5.2 介词“齐”的来源  144-145
  3.6 类介词“了”的用法及其形成  145-151
    3.6.1 类介词“了”的用法  146-149
    3.6.2 类介词“了”的形成  149-151
  3.7 《金》、《醒》、《聊》特殊介词小结  151-153
第四章 明清山东方言特殊连词  153-196
  4.1 并列连词“一行(行)”的用法及其形成  153-165
    4.1.1 并列连词“一行(行)”的用法  153-161
    4.1.2 并列连词“一行(行)’’的形成  161-165
  4.2 假设连词“打哩”的用法及其来源  165-176
    4.2.1 假设连词“打哩”的用法  165-167
    4.2.2 假设连词“打哩”的来源  167-176
  4.3 条件连词“任拘”、“不拘”的用法及其形成  176-185
    4.3.1 条件连词“不拘”、“任拘”的用法  176-182
    4.3.2 条件连词“不拘”和“任拘”的形成  182-185
  4.4 假设连词“不着”的用法及其形成  185-194
    4.4.1 相当于“要不是”的假设连词“不着”  185-191
    4.4.2 相当于“要不”的“不着”  191-194
  4.5 《金》、《醒》、《聊》特殊连词小结  194-196
第五章 明清山东方言特殊语法标记  196-224
  5.1 被动标记“吃(乞)”  196-206
    5.1.1 《金》“吃(乞)”的动词用法  197-199
    5.1.2 《金》被动标记“吃(乞)”  199-205
    5.1.3 被动标记“吃(乞)”的分布和消亡  205-206
  5.2 明清山东方言里表差比的比较标记  206-224
    5.2.1 差比标记“似”、“如”  207-216
    5.2.2 差比标记“得”、“过”、“及”、“起(其)”  216-222
    5.2.3 明清山东方言差比标记的一些概括性分析  222-224
第六章 结语  224-233
  6.1 明清山东方言特殊语法词的构成或类型  224-225
    6.1.1 古代汉语的遗留  224
    6.1.2 汉语语法词的发展或变异  224-225
    6.1.3 独自发展构成的特殊语法词  225
  6.2 从特殊语法词看明清山东方言语法词的特点  225-227
    6.2.1 明清山东方言与通语发展演变的不同步性  225-226
    6.2.2 明清山东方言语法词的方言特殊性  226-227
  6.3 从特殊语法词看现代山东方言语法词的来源和演变  227-228
  6.4 从特殊语法词看《金》、《醒》、《聊》的方言属性  228-229
  6.5 从明清山东方言语法词的研究中所得到的理论或方法上的启示  229-233
    6.5.1 在描写和比较研究中挖掘共时层面方言系统的特点  230
    6.5.2 对古今方言作历时比较研究的方法  230
    6.5.3 语法化是研究语法词发展演变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230-231
    6.5.4 主观性和主观化在语法词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31-233
主要语料文献  233-234
参考文献  234-242
致谢  242-24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主要学术论著目录  243-244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44

相似论文

  1. 非晶合金的结构和玻璃形成能力研究,TG139.8
  2. 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估与学生学习态度研究,H319.3
  3.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4. WiMAX系统中智能天线技术的应用研究,TN821.91
  5. 多载波CDMA的信道编码与信道估计技术的研究,TN929.533
  6. 陈淑长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PTS的临床研究,R249
  7. 以形成性评价促进初中生英语核心词汇复用能力提高的行动研究,G633.41
  8. 学问之道:大学创新文化的形成研究,G640
  9. 炭质中间相的形成与应用研究,TQ127.1
  10. 查尔斯·蒂利现代欧洲国家形成理论研究,D09
  11. 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演变,G275.9
  12. 蕾花期涝渍胁迫后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恢复生长的生理机制研究,S562
  13. 明清时期我国公私藏书楼造景艺术探析,G259.29
  14. StFT和StAP1的克隆及反义CONSTANS马铃薯植株块茎形成分析,S532
  15. β-榄香烯对裸鼠移植瘤的放射增敏作用与血管形成的相关性研究,R734.2
  16. 录音档案袋评价方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G623.31
  17. BMP2和VEGF165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R329
  18. RPDs修复材料对口腔优势菌表面粘附性影响的实验研究,R783.6
  19.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BMP-2与CD105的表达和意义,R734.2
  20. Ⅰ型、Ⅱ型寻常型银屑病临床分析和ERβ在其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R758.63
  21. 岱庄煤矿4325轨顺陷落柱发育特征及防治技术研究,TD745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方言 > 北方话(官话方言) > 北方方言(华北官话)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