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信息化空间观念与信息化城市的空间发展趋势研究

作 者: 蔡良娃
导 师: 曾坚
学 校: 天津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信息化 信息化城市 城市空间 空间观念 发展趋势
分类号: TU984.1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231次
引 用: 1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信息化城市的空间问题作为传统实体空间的延伸和异化,是当今城市规划与建筑学学科的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论文借鉴哲学、美学、信息技术科学、社会学、文化学、地理学与建筑学等等多领域多学科的思想观点,力图建立信息化城市空间观念、预测信息时代城市空间发展趋势。信息化城市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由传统的物质空间扩展到物质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随着城市空间信息化程度的加大,出现了城市图像媒体空间、虚拟空间等全新的空间形态。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的新发展极核进一步形成了信息化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信息经济、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创新体系、城市网络体系、全球互动观念以及流动空间观念共同作用,构成了信息化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在信息化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方面,出现了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全球城市、网络式布局的城市群与大都市带、边缘城市与城市中心的复兴等全新的城市空间现象;城市实体空间结构演变呈现出城市空间的扩散与聚集并存、城市与地区边缘界限的模糊以及城市区域结构网络化的特征。信息化城市景观构成要素的多元化,反映工业时代和工业化景观的符号正在被一种电子化的反映信息时代的图解表达所取代。大量高科技材料的发展创新带来的新的景观形态。信息化城市功能分区概念的弱化,城市生产的分散、工作与生活界线的模糊,导致城市居住与工作、生产与商业、商业娱乐、文化、交通等功能的兼容化。同时虚拟信息功能植入城市中,使实体的与虚拟化的场所相互融合。建筑空间的形体生成开始由传统的“空间塑造”,发展出“空间诱导”的观念。建筑的审美体验开始注重交流、交互与大众参与;注重数字图像冲击与瞬时审美;注重沉浸式的体验与虚实反转。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15
绪论  15-21
  0.1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7
  0.2 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述评  17-18
  0.3 研究原则和基本方法  18-19
  0.4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框架  19-21
第一章 信息社会与信息化城市相关概念  21-47
  1.1 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的概念  22-29
    1.1.1 信息化的涵义  22-26
    1.1.2 信息社会概念的提出及辨析  26-28
    1.1.3 信息社会特征  28-29
  1.2 信息化城市的涵义  29-33
    1.2.1 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29-32
      1.2.1.1 农业化城市  29
      1.2.1.2 工业化城市  29-30
      1.2.1.3 信息化城市  30-32
    1.2.2 信息化城市理论的提出  32-33
  1.3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美学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转变  33-45
    1.3.1 信息建筑与信息城市美学概念  33-37
    1.3.2 信息技术下人机共生思维程序的建立  37-38
    1.3.3 信息传媒影响下的城市审美文化变迁  38-43
      1.3.3.1 信息化复制手段带来艺术品价值的颠覆  38-41
      1.3.3.2 信息网络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冲击  41-42
      1.3.3.3 信息多媒体艺术在城市中的运用  42-43
    1.3.4 信息技术带来的虚拟实在哲学观  43-45
  本章小结  45-47
第二章 信息化城市空间观念的建构  47-89
  2.1 信息化城市的时空观念  48-59
    2.1.1 技术发展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48-50
    2.1.2 信息技术对空间观念的影响  50-56
      2.1.2.1 信息时代空间范围的拓展  51-52
      2.1.2.2 信息时代城市与建筑空间观念的转变  52-53
      2.1.2.3 建筑空间的形式演化进程  53-56
    2.1.3 信息时空观的建立  56-59
      2.1.3.1 网络信息空间的概念  57-58
      2.1.3.2 网络信息空间的特征  58-59
  2.2 信息化城市的物质空间  59-68
    2.2.1 技术进步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  59-62
    2.2.2 城市物质空间的信息化  62-65
    2.2.3 城市信息化空间的功能模式  65-66
    2.2.4 信息化城市的图像媒体空间  66-68
      2.2.4.1 图像媒体空间对城市物质空间的影响  66-67
      2.2.4.2 图像媒体空间的构成  67-68
  2.3 信息化城市的社会空间  68-73
    2.3.1 信息城市中的社会活动与文化构成  68-70
    2.3.2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社会空间分异  70-73
  2.4 信息化城市的自然空间  73-77
    2.4.1 技术与自然相互关系追溯  73-74
    2.4.2 信息化建筑中对自然空间的引入  74-75
    2.4.3 信息技术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75-77
      2.4.3.1 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对城市环境的正面影响  76
      2.4.3.2 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  76-77
  2.5 信息化城市的虚拟空间  77-80
    2.5.1 城市虚拟空间研究范围  78-79
    2.5.2 城市虚拟空间的构建  79-80
  2.6 信息化城市空间理论的发展  80-87
    2.6.1 信息化空间的哲学理论  80-82
      2.6.1.1 信息化空间对传统哲学观的挑战  80-81
      2.6.1.2 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的关系  81
      2.6.1.3 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  81-82
    2.6.2 信息化城市地理学理论  82-83
      2.6.2.1 全球层次  82-83
      2.6.2.2 国家层次  83
      2.6.2.3 城市内部  83
    2.6.3 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城市的实施  83-84
    2.6.4 信息化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理论  84-87
      2.6.4.1 信息技术为动力的增长极  84-86
      2.6.4.2 信息产业集聚学说  86-87
  本章小结  87-89
第三章 信息化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  89-133
  3.1 信息经济发展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90-97
    3.1.1 信息经济与城市发展  90-92
    3.1.2 信息经济对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  92-97
      3.1.2.1 影响信息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因素  92-93
        (1) 技术成为影响信息城市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92
        (2) 传统工业区位因素影响的新变化  92-93
      3.1.2.2 信息经济对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  93-95
      3.1.2.3 信息经济对高科技工业园区布局的影响  95-97
  3.2 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城市创新体系  97-105
    3.2.1 信息化城市创新体系的内涵与界定  97-100
      3.2.1.1 信息化城市创新系统的基本含义  97-99
        (1) 信息时代思维模式的新亮点:创新思维的突显  97-98
        (2) 信息化城市创新系统的基本含义和结构  98-99
      3.2.1.2 信息化城市创新系统的组成  99-100
        (1) 城市基础创新系统  99
        (2) 城市信息创新系统  99
        (3) 城市组织创新系统  99-100
        (4) 城市文化创新系统  100
    3.2.2 信息化城市区域创新网络的建立  100-104
      3.2.2.1 信息化城市区域创新网络的含义  100-102
      3.2.2.2 信息化城市区域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  102-103
        (1) 开放性  102
        (2) 动态性  102
        (3) 多元互补性  102-103
        (4) 非中心性  103
      3.2.2.3 创新网络与信息化城市空间的相关研究  103-104
    3.2.3 区域、市域创新系统与全球创新网络的关系  104-105
  3.3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城市网络体系空间  105-114
    3.3.1 信息网络与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105-106
    3.3.2 信息时代世界城市网络的基本概念  106-108
      3.3.2.1 世界城市网络的基本含义  106-107
      3.3.2.2 从城市体系向城市信息化网络转变  107-108
    3.3.3 信息时代世界城市网络的基本特征  108-114
      3.3.3.1 信息化城市网络等级的分布  108-111
      3.3.3.2 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布局  111-114
  3.4 信息时代的全球互动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114-125
    3.4.1 信息技术与经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  114-115
    3.4.2 信息时代全球发展战略  115-117
    3.4.3 信息时代全球城市的概念及现状  117-121
      3.4.3.1 全球性城市概念的演化  117-119
      3.4.3.2 信息时代全球性城市形成机制  119-121
    3.4.4 信息化全球城市的空间与功能特征  121-125
      3.4.4.1 信息时代全球城市空间尺度  121-123
      3.4.4.2 信息时代全球性城市结构变化  123-125
        (1) 信息化城市圈层结构  123-124
        (2) 信息化城市的区域化  124-125
  3.5 信息化流动空间与城市空间发展  125-131
    3.5.1 城市信息化与流动空间的提出  125-127
    3.5.2 流动空间的特征  127-129
      3.5.2.1 即时全球流动的特征  127
      3.5.2.2 空间结构的柔性化  127-128
      3.5.2.3 虚拟、易变、无限扩张的属性  128-129
    3.5.3 信息化城市流动空间的结构模式  129-131
      3.5.3.1 信息化城市流动空间的多层化  129-130
      3.5.3.2 世界城市网络化的流动空间模式  130-131
  本章小结  131-133
第四章 信息化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演变  133-155
  4.1 信息技术作用下城市空间发展趋势  134-138
    4.1.1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全球城市  134-135
    4.1.2 网络式布局的城市群与大都市带  135-137
      4.1.2.1 信息化的城市群  135-136
      4.1.2.2 网络式布局的大都市带  136-137
    4.1.3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边缘城市与城市中心复兴  137-138
  4.2 信息城市实体空间的结构演化  138-149
    4.2.1 城市空间的扩散与聚集  139-141
    4.2.2 城市与地区边缘界限的模糊  141-142
    4.2.3 城市结构从圈层式向网络化转变  142-144
    4.2.4 信息网络影响下的城市区域空间演变  144-149
      4.2.4.1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向国际网络化结构演变  144-147
      4.2.4.2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变化  147-149
  4.3 城市虚拟空间的发展变化  149-154
    4.3.1 城市活动在虚拟空间的展开  149-151
      4.3.1.1 城市商业活动向虚拟空间转化  149-150
      4.3.1.2 城市生产活动向虚拟空间转化  150
      4.3.1.3 生活与工作向虚拟空间转化  150-151
    4.3.2 城市建设的数字化  151-152
    4.3.3 网络对城市体系的影响  152-154
  本章小结  154-155
第五章 信息化城市的景观形态与发展趋势  155-173
  5.1 西方城市景观美学思想回溯  156-160
    5.1.1 城市景观  156-158
    5.1.2 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  158-160
      5.1.2.1 自然因素  158
      5.1.2.2 经济与技术因素  158
      5.1.2.3 工艺与艺术因素  158-159
      5.1.2.4 建筑学因素  159
      5.1.2.5 规划控制因素  159-160
  5.2 信息时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160-162
    5.2.1 以人为本的趋势  160
    5.2.2 尊重自然的生态趋势  160-161
    5.2.3 继承和保护历史的趋势  161
    5.2.4 审美情趣的多元化、个性化趋势  161-162
    5.2.5 向高科技、高情感发展的趋势  162
  5.3 新材料和新技术影响下的城市景观形态  162-171
    5.3.1 信息时代城市景观内容的扩展  162-165
      5.2.3.1 信息技术影响下交通设施的景观特性  162-163
      5.2.3.2 数字化广告图像及其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163-164
      5.2.3.3 多样化等感官信息的介入  164-165
    5.3.2 信息时代城市景观形态发展倾向  165-171
      5.3.2.1 材料的发展创新带来的新的景观形态  165-167
      5.3.2.2 依赖计算机数理逻辑的倾向  167-169
      5.3.2.3 多媒体艺术与城市景观结合的倾向  169-171
  本章小结  171-173
第六章 信息化城市功能模式的兼容化  173-193
  6.1 信息化城市功能结构体系与集成  174-178
    6.1.1 城市功能概念解读  175
    6.1.2 信息化城市功能的解构与重构  175-177
      6.1.2.1 经济功能的解构与重构  175
      6.1.2.2 管理功能的解构与重构  175-176
      6.1.2.3 创新功能的解构与重构  176
      6.1.2.4 生态功能的解构与重构  176-177
    6.1.3 信息时代城市主导功能集成系统  177-178
  6.2 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对城市功能布局的冲击  178-181
    6.2.1 经济活动组成与用地构成比例的变化  178-179
    6.2.2 城市功能布局由集聚型向分散化转化  179
    6.2.3 经济活动区位特征的变化  179-180
    6.2.4 新型的城市功能聚集体的产生  180-181
  6.3 信息化城市物质功能的兼容化  181-185
    6.3.1 信息化城市居住与工作功能的兼容  181-182
    6.3.2 生产与商业功能的整合  182-184
    6.3.3 商业娱乐文化交通等城市功能的相互混合  184-185
  6.4 信息化城市虚拟功能的出现及其与物质功能的融合  185-191
    6.4.1 智能住宅与虚拟社区  185-187
      6.4.1.1 智能化住宅  185-186
      6.4.1.2 虚拟社区  186-187
    6.4.2 虚拟的社会化服务  187-191
      6.4.2.1 远程医疗  188
      6.4.2.2 远程教育  188-189
      6.4.2.3 电子商务功能  189-191
  本章小结  191-193
第七章 信息化城市的建筑形态与美学观念  193-227
  7.1 信息时代的建筑空间形态及其生成理论  194-202
    7.1.1 信息技术为建筑空间形体生成带来的契机  194-195
    7.1.2 数字空间形体生成的相关理论  195-197
    7.1.3 数字建筑空间形体生成案例  197-202
      7.1.3.1 格雷·林的“动态形式”  197-198
      7.1.3.2 艾森曼的“回旋概念”  198-199
      7.1.3.3 NOX 的“偶然形态”  199-201
      7.1.3.4 UN studio 的“流动的力场”  201-202
  7.2 信息化建筑的审美演变与智能化趋势  202-212
    7.2.1 信息技术对建筑功能美学的重构  202-204
      7.2.1.1 当代信息技术开拓艺术新疆界  202-203
      7.2.1.2 交叉科学思维向建筑设计领域的渗透  203-204
      7.2.1.3 信息建筑技术价值观的演化  204
    7.2.2 智能建筑的技术美学倾向  204-209
      7.2.2.1 信息时代技术美学的新突破  204-205
      7.2.2.2 信息智能建筑  205-206
      7.2.2.3 信息技术拓展建筑功能审美维度  206-209
    7.2.3 信息时代智能建筑生命化的趋势  209-212
      7.2.3.1 生命建筑概念的产生  209
      7.2.3.2 先进科学技术共同孕育建筑的生命  209-212
  7.3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建筑审美体验  212-225
    7.3.1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建筑审美观  212-214
      7.3.1.1 技术事实与虚拟实在的哲学观  212-213
      7.3.1.2 信息技术与建筑审美对象的虚化  213-214
    7.3.2 交流、交互与大众参与的建筑审美体验  214-220
      7.3.2.1 信息技术与交流美学  214
      7.3.2.2 人与建筑的交流互动  214-217
      7.3.2.3 虚拟接触与远程互动设计  217
      7.3.2.4 建筑与外界环境的交流互动  217-220
    7.3.3 数字图像冲击与瞬时性审美  220-221
      7.3.3.1 追求视觉刺激的审美体验  220
      7.3.3.2 建筑审美的视幻表达  220-221
    7.3.4 “沉浸式”体验与虚实的反转  221-225
      7.3.4.1 “沉浸式”的审美体验  221-223
      7.3.4.2 实与虚的反转  223-225
  本章小结  225-227
结语  227-229
参考文献  229-237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37-238
致谢  238

相似论文

  1. 大型购物中心地下空间设计研究,TU922
  2.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3.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大学体育方向的发展研究,G807.4
  4. 摩托化部队机动辅助系统,TP311.52
  5. 部队军事理论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TP311.52
  6.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模式发展研究,F320.1
  7. 福建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研究,G434
  8. 中职学校旅游类专业“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G715.1
  9. 边防军分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TP311.52
  10. 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大规模定制家具开发和生产解决方案的研究,TS664
  11. 金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F320.1
  12.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发展障碍研究,F320.1
  13. 崇明县城市林业的现状调查和发展趋势分析研究,F326.2
  14. 部队物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15. 盐城市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F320.1
  16. 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F320.1
  17. 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问题分析及政策研究,G434
  18. 西部地区工科类高校教育信息化规划研究,G647
  19. 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念研究,D25
  20. 武警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E277
  21. 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公众信息系统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TP393.09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总体规划 > 城市空间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