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

作 者: 于金镒
导 师: 郑少锋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农业经济管理
关键词: 经济合作 环黄海经济圈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
分类号: F42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511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等跨国界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形式的不断多样化。而区域经济一体化除此之外,还表现为成员国之间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更紧密的分工合作;在产业、投资、技术、财政以及货币政策上的协调统一。由于同一区域内社会文化历史渊源的同根性、经济社会体制的相似性和各成员国利益的一致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速度大大快于经济全球化。相比较而言,东北亚或环黄海区域(主要指中国、日本、韩国和朝鲜)内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迅猛,成为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由目前以贸易和投资为纽带的经贸合作,走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将有助于本区域内各国迈向新一轮更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的增长期,加快全球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以“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为选题,目的是在研究世界范围区域经济合作状况、剖析其对环黄海经济合作及环黄海经济圈构建的借鉴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战略思想及其对山东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山东省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的机制,提出胶东半岛城市与日韩产业对接的措施以及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对策选择,为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的研究共分七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阐明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详细总结、评述了本论文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本论文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状况及对环黄海经济合作的借鉴。本章研究了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一般特点及发展趋势。重点总结了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ASEAN)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这四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特点、经验及其对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启示。研究认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立和成功运作,为环黄海区域内中、日、韩、朝等四国探讨和成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经验借鉴。超越经济社会体制差异,发挥区域地缘优势、历史文化传统优势,以及各国在产品、技术、成本上的“比较优势”,从资源、产品、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互补性”,积极寻求各方“共赢”的利益结合点,不仅使环黄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可能,而且将推

全文目录


摘要  4-7
ABSTRACT  7-14
第一章 导言  14-29
  1.1 选题背景  14-18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20
    1.2.1 研究目的  18-19
    1.2.2 研究意义  19-20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20-27
    1.3.1 国外研究动态  20-25
    1.3.2 国内研究动态  25-27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27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27-28
    1.4.1 研究思路  27
    1.4.2 研究方法  27-28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28-29
第二章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状况及对环黄海经济合作的借鉴  29-45
  2.1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概况  29-32
    2.1.1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  29-30
    2.1.2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一般特点  30
    2.1.3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30-32
  2.2 四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剖析  32-41
    2.2.1 欧盟  32-35
    2.2.2 北美自由贸易区  35-37
    2.2.3 东盟  37-39
    2.2.4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9-41
  2.3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启示  41-45
    2.3.1 发展经验  41-42
    2.3.2 启示  42-45
第三章 环黄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合作模式的现实选择  45-70
  3.1 环黄海经济圈四方基本情况分析  45-60
    3.1.1 资源状况  45-49
    3.1.2 产业状况  49-53
    3.1.3 经贸现状  53-60
  3.2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60-65
    3.2.1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必要性  60-63
    3.2.2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可能性  63-65
  3.3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现实性分析  65-70
    3.3.1 环黄海地区具有开展经济合作的地缘优势  65-66
    3.3.2 环黄海地区经济互补性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现实基础  66-70
第四章 环黄海经济圈的构建  70-111
  4.1 环黄海经济圈的区域界定  70-74
    4.1.1 环黄海经济区  72-73
    4.1.2 环黄海次经济区  73-74
  4.2 环黄海经济圈的宗旨与组建原则  74-75
    4.2.1 环黄海经济圈的宗旨  74
    4.2.2 环黄海经济圈的组建原则  74-75
  4.3 环黄海经济圈的构建方案  75-77
  4.4 环黄海经济圈的性质与特征  77-82
    4.4.1 环黄海经济圈的性质  77
    4.4.2 环黄海经济圈的特征  77-82
  4.5 环黄海经济圈的运作机制  82-84
    4.5.1 环黄海经济圈城市合作机制  83
    4.5.2 环黄海经济圈地区合作机构  83-84
    4.5.3 环黄海经济圈经济合作运作机制  84
  4.6 环黄海经济圈经济合作的重点  84-85
  4.7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影响因素分析  85-111
    4.7.1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促进因素  85-101
    4.7.2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制约因素  101-111
第五章 环黄海经济圈与山东经济发展  111-131
  5.1 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是山东省的必然选择  111-114
    5.1.1 山东省与日韩的经济技术交流状况  111-113
    5.1.2 山东省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3-114
  5.2 环黄海经济圈对山东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14-120
    5.2.1 有利于山东省紧密型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  114-116
    5.2.2 有利于山东省贸易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116-118
    5.2.3 有利于山东省资本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118
    5.2.4 有利于山东省加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118-120
  5.3 山东省参与推进环黄海经济圈合作的机制  120-127
    5.3.1 学术交流促进机制  120-122
    5.3.2 企业合作机制  122-123
    5.3.3 城市合作机制  123-125
    5.3.4 资源联合开发机制  125-127
  5.4 山东省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的具体措施  127-131
第六章 环黄海经济圈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  131-160
  6.1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基本安排  131-136
    6.1.1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义  131-134
    6.1.2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目标  134
    6.1.3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原则  134-135
    6.1.4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点  135-136
  6.2 环黄海经济圈对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推动作用  136-147
    6.2.1 国际制造业转移现状及发展趋势  136-140
    6.2.2 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140-141
    6.2.3 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驱动力量  141-143
    6.2.4 日本和韩国对中国产业转移趋势分析  143-145
    6.2.5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合作区域选择  145-147
  6.3 环黄海经济圈城市产业比较分析及对接  147-160
    6.3.1 产业比较优势和经济互补性分析  147-156
    6.3.2 环黄海经济圈城市产业共振点分析  156-160
第七章 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对策  160-174
  7.1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60-163
    7.1.1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内涵及产业定位  160
    7.1.2 信息化带动和发展制造业的关系  160-161
    7.1.3 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关系  161
    7.1.4 制造业中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161-162
    7.1.5 制造业发展与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162
    7.1.6 发展制造业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162-163
  7.2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63-164
    7.2.1 生态良性发展  163
    7.2.2 外向型经济  163-164
    7.2.3 投资环境改善  164
    7.2.4 产业一体化  164
    7.2.5 产业结构调整  164
  7.3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政策措施  164-174
    7.3.1 依据科学发展观,确定建设与发展战略  164-165
    7.3.2 扩大基地规模,提高制造业水平  165-166
    7.3.3 完善产业链,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和特色工业园区  166-167
    7.3.4 调整优化结构,促进协调发展  167
    7.3.5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167-168
    7.3.6 统筹兼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68
    7.3.7 提高核心竞争力  168-169
    7.3.8 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169-170
    7.3.9 实现与日韩经贸合作的新突破  170-172
    7.3.10 加快培养和引进人才  172-173
    7.3.11 建立环黄海区域跨国公用信息交换平台  173-174
参考文献  174-179
致谢  179-180
作者简介  180

相似论文

  1. 黑龙江省建设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研究,F127
  2. 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合作研究,F127
  3. 当前金融危机对中日经贸合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F752.7
  4. 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管理创新,F127
  5. 中国沿边开放中的跨境经济合作区研究,F127
  6. 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研究,F127
  7. 清洁发展机制的中外经济合作研究,X38
  8. 林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条件研究,F326.2
  9. 武汉市农民蔬菜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F321.42
  10.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研究,F127
  11. 扩大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经济合作的路径分析,F127
  12. 探讨韩中商品贸易自由协定的经济效益及前景,F752.7
  13. 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转型分析,F127
  14. 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研究,F127
  15.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政府行为,F127
  16. 基于GTAP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效应研究,F114.46
  17. 中澳姐妹省州关系及其对两国经济合作的作用,F125.5
  1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运行机制研究,F752.7
  19. 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与烟台经济发展,F127
  20. 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研究,F127
  21. 新世纪美国政府对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分析,F114.46

中图分类: > 经济 > 工业经济 > 中国工业经济 > 地方工业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