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典型常绿阔叶林植物地理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作 者: 王希华
导 师: 冯宗炜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分布区类型 物种多样性 木姜子属 物种分布 多样性格局 间断分布 中亚热带 代表性 冬青属
分类号: Q94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49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以我国典型常绿阔叶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广泛收集有关典型常绿阔叶林的野外调查资料,以及整个亚热带地区典型常绿阔叶林代表性种类的地理分布资料(1°经纬网格),对该植被类型的基本植物地理特征以及物种多样性格局进行研究,进而探讨我国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格局形成的植物地理学机制,为该植被类型的保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分析 我国典型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组成包括183科,843属,3160种(包括变种和变型,但不包括栽培种),且中国特有种成分高,占本植物区系种数的58.62%,其中中亚热带分布亚型成分占本植物区系种数的39.42%。 (2)典型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我国典型常绿阔叶林的科、属的地理分布区以热带成分为主,种的地理分布以温带成分占优势,表现了植物区系的亚热带性质。科、属到种的地理成分的变迁反映了典型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由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典型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中种子植物属的区系指数排序在前五的依次为东亚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和旧世界热带分布区类型,反映了该植物区系性质为亚热带植物区系。 (3)典型常绿阔叶林特有的代表类群 典型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性科是樟科、木兰科、山矾科、金缕梅科、壳斗科、安息香科、冬青科、山茶科、山茱萸科、葡萄科和紫金牛科;代表性属是栲属、石栎属、青冈属、栎属、樟属、木姜子属、润楠属、楠木属、新木姜子属、含笑属、木莲属、八角属、柃木属、山茶属、山矾属、冬青属、槭属、杜英属、鹅掌柴属、沿阶草属、菝葜属和瘤足蕨属。本文通过定量分析验证补充了《中国植被》

全文目录


摘要  8-10
ABSTRACTS  10-12
第一章 引言  12-25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3
  2. 研究历史概述  13-20
  3. 研究方法  20-25
第二章 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分析  25-48
  2.1 研究方法  25-27
    2.1.1 数据来源  25-26
    2.1.2 物种组成分析  26-27
  2.2 结果与分析  27-45
    2.2.1 科的组成分析  27-29
    2.2.2 属的组成成分分析  29-30
    2.2.3 种的组成成分分析  30
    2.2.4 优势类群  30-31
    2.2.5 群落的优势科属  31-39
    2.2.6 表征类群  39-45
    2.2.7 代表类群  45
  2.3 结论  45-48
第三章 典型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48-64
  3.1 科的分布区类型  48-53
  3.2 属的分布区类型  53-58
  3.3 种的分布区类型  58-62
  3.4 小结  62-64
第四章 型常绿阔叶林代表种的分布区特征  64-85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64-69
    4.1.1 研究对象  64-65
    4.1.2 研究区域  65
    4.1.3 物种分布区确定  65-67
    4.1.4 数据处理  67-69
  4.2 结果与分析  69-83
    4.2.1 分布区大小频度格局  69-72
    4.2.2 不同属间分布区特征的比较  72-74
    4.2.3 代表性种的分布区形状  74-79
    4.2.4 代表性种类分布区的地理梯度格局  79-83
  4.3 结论与讨论  83-85
第五章 典型常绿阔叶林代表种类的物种多样性  85-104
  5.1 研究方法  85-88
    5.1.1 数据来源  85
    5.1.2 物种多样性格局  85-86
    5.1.3 物种多样性与物种地理分布区  86-88
    5.1.4 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与环境因素相关分析  88
  5.2 结果与分析  88-102
    5.2.1 物种多样性  88-95
    5.2.2 物种多样性的经纬度梯度格局  95-97
    5.2.3 物种分布区域多样性  97-100
    5.2.4 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100-102
  5.3 小结与讨论  102-104
第六章 常绿阔叶林植物地理分区  104-116
  6.1 研究方法  104-105
  6.2 结果  105-108
  6.3 讨论  108-116
第七章 总结  116-119
  7.1 主要结论  116-118
  7.2 研究展望  118-119
参考文献  119-126
后记  126-127

相似论文

  1. 冬青属植物资源收集与无性繁殖技术研究,S184
  2. 外源氮输入对中亚热带山地土壤可溶性氮及CH4氧化的影响,S714
  3. 南京明城墙垂直墙体上维管植物多样性及传播机制研究,Q948.1
  4. 中条山麻栎群落数量生态研究,Q948
  5. 晋、陕、宁、蒙锦鸡儿群落生态特征研究,Q948
  6. 煤矿开采区植被退化定量监测与评价,Q948
  7. 山西果园杂草数量生态与管理策略研究,S451
  8. 旅游对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的影响,S759.9
  9. 认知风格对归类不确定时特征推理的影响,B842
  10. 南平林分物种多样性分析评价研究,S718.5
  11. 结合用户及地理信息的图像主题建模,TP391.41
  12. 中国喀喇昆仑山禾本科植物研究,Q948
  13. 中国喀喇昆仑山菊科植物研究,Q948
  14. 拟建福建泰宁—建宁高速公路评价区植被及物种多样性分析与评价,Q948
  15. 广东郁南同乐大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Q948
  16. 湖南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数字化平台的设计及构建,Q948
  17. 胶州湾中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变化研究,S932.4
  18. 青藏铁路格拉段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几种主要乡土树种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S718.4
  19. 中亚热带三种优势树种水分生理特征研究,S718.4
  20. 大岗山栎类次生林林分结构及生长规律研究,S718.5
  21. 长沙市郊典型林分林下植被与土壤养分特性研究,S718.5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