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跨越“卡夫丁峡谷”和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

作 者: 石教群
导 师: 吴雄丞;李良栋
学 校: 中共中央党校
专 业: 科学社会主义
关键词:
分类号: D1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1996年
下 载: 65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类历史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活动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就只能是高于这一过程的规律。谁能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将决定原则与选择原则结合得好,谁就能将历史更快地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是体现着这一结合原则的思想成果;20世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是生动地体现了这一原则的历史实践。“跨越论”是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心的东移,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逐渐由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结果,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列宁在20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遵循马克思的东方理论,在东方落后国家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实践,并带动了一系列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跨越”发展的实践。这一实践既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又是作为社会主体的无产阶级和其它劳动阶级价值选择的结果,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同时这种跨越发展又面临着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即“跨越”的历史限度。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这种结合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关键是要找到既能体现跨越的历史价值又适合生产力限度要求的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要以改革为动力,适时而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的体制转换。“跨越”的历史价值与历史限度的这种辩证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全文共七章和一个结束语。各章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跨越论”的历史考察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初步认识。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特别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个理论本身和社会实践均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广义的理解,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实际上是对所有较不发达的国家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即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缩短或跨越典型的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进程、尽快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没有矛盾的,要理解这种本质的一致性关键要有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的思想方法和一切从实际出发,把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的辩证方法。

全文目录


ABSTRACT  2-3
内容提要  3-11
前言  11-14
第一章 “跨越论”的历史考察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初步认识  14-35
  一、“跨越论”的提出  14-19
    (一)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的设想  14-16
    (二) 革命中心东移和马克思对东方社会问题的关注  16-17
    (三) 马克思恩格斯对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述  17-19
  二、“跨越论”的理解  19-25
    (一)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涵义及条件  19-21
    (二) 马克思的观点与民粹派的关系  21-22
    (三) 恩格斯晚年的看法  22-24
    (四) 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迥然不同”吗  24-25
  三、“跨越论”的启示  25-29
    (一) “世界历史”的辩证法  25-26
    (二) 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法  26-27
    (三) 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环节可跨越与不可跨越的辩证法  27-29
  四、二十世纪“跨越”实践的初步认识  29-35
    (一) “跨越”实践的开始: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29-31
    (二) “跨越”发展的两步骤及其特点  31-35
第二章 “跨越”的历史价值论  35-51
  一、“跨越”实践的合规律性  35-42
    (一) 是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的常规现象  35-39
    (二) 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39-42
  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步性  42-45
    (一) 摧毁东方社会传统结构的惰性力  42-44
    (二) 加速这些国家的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  44-45
  三、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价值优越性  45-47
    (一) 制度的建立:工农阶级的价值选择  45-46
    (二) 制度的内涵:本身的价值优势  46
    (三) 制度的实践:价值优越性与历史必然性的统一  46-47
  四、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价值认识  47-51
    (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47-48
    (二) 对资本主义改良发展的促进作用  48-49
    (三) 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49-51
第三章 “跨越”的历史限度论  51-61
  一、认清历史限度是正确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  51-53
    (一) 是实事求是、反对“左”倾冒进的需要  51-52
    (二) 是找到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的需要  52-53
  二、历史限度的主要表现  53-61
    (一) 国际环境的限度  53-54
    (二) 生产力水平的限度  54-56
    (三) 人的发展及文化发展的限度  56-57
    (四) 政治跨越的限度  57-61
第四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第二步跨越的中心环节  61-75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61-62
    (一) 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61
    (二) 经济体制改革处于中心地位  61-62
  二、经济体制的功能与第二步跨越的内在联系  62-64
    (一) 对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影响功能  62-63
    (二) 对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功能  63
    (三) 在社会形态层次结构中的中介功能  63-64
  三、市场经济进化发展的历史逻辑  64-67
    (一) 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64-65
    (二) 市场经济进化发展的历史结果  65-67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67-70
    (一) 经济体制的存在方式  67-68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  68-69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性  69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计划性  69-70
  五、充分发展市场经济与突破“跨越”的历史限度  70-75
    (一) 有利于突破国际环境的限度  70-71
    (二) 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71-72
    (三) 有利于突破人的发展及文化发展的限度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政治及社会发展的限度  72-75
第五章 “跨越”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上)  75-94
  一、列宁时期“跨越”发展的认识和评价  75-85
    (一) 战时共产主义的功过和启示  76-81
    (二)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81-84
    (三) 列宁在探索经济体制方面的贡献  84-85
  二、斯大林时期“跨越”发展的认识和评价  85-94
    (一) 斯大林体制的特征  86-87
    (二) 斯大林体制的形成  87-89
    (三) 斯大林体制的评价  89-94
第六章 “跨越”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下)  94-120
  一、“跨越”发展第二步的艰难探索  95-97
  二、苏联的演变:对“跨越”的历史价值的否定和背叛  97-106
    (一) 演变的大致过程  98-101
    (二) 演变的原因及实质  101-10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希望之路的初步探索  106-120
    (一) 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其基本内容  106-109
    (二)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109-113
    (三) 对“跨越”的历史价值与历史限度辩证关系的正确把握  113-120
第七章 “跨越”的基本要求与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  120-143
  一、完成“跨越”的内涵及基本要求  120-123
    (一) 完成“跨越”的内涵  120-122
    (二) 完成“跨越”的基本要求  122-123
  二、20世纪的时代特征  123-125
    (一)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  123
    (二) 20世纪的时代特征  123-125
  三、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  125-143
    (一) 必须正确对待“跨越”的历史价值  125-126
    (二)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26-127
    (三) 必须注意改革的坚定性与艺术性  127-129
    (四) 必须实行正确的对外战略和方针政策  129-130
    (五) 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30-134
    (六)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134-139
    (七) 必须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139-140
    (八) 必须加强党和国家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民主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  140-143
结束语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43-152
  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认识——我们时代的性质、内容和方向均未改变  143-145
  二、要从科技发展的伟大革命作用来认识  145-146
  三、必须对未来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有新的认识和态度  146-147
  四、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意义  147-148
  五、共产主义在原来基础雄厚的地区复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148-149
  六、要立足于世界全局来认识  149-152
后记  152-153
主要参考文献  153-157

相似论文

  1. 阿拉伯共产主义运动初探,D18
  2. 后冷战时期世界社会主义研究,D18
  3. 全球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与回应,D18
  4. 越南、老挝、朝鲜、古巴处理社会公平问题的政策措施比较研究,D18
  5.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D18
  6. 新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主义,D18
  7.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取向,D18
  8. 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回顾与反思,D18
  9. 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18
  10. 全球化趋势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D18
  11. 论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D18
  12. 冷战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研究,D18
  13.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D18
  14. 试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D18
  15.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能力的方法论思考,D18
  16. 东方社会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及历史启示,D18
  17.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的历史演进及逻辑启示,D18
  18. 意识形态领导权: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D18
  19.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D18
  20. 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D18
  21. 论战后美共的曲折发展及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D18
  22. 理想与现实——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主义,D18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56年4月~)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