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

作 者: 陈秋珠
导 师: 车文博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赛博空间 人际交往 大学生 网络交往 互联网使用 心理健康 社会性发展 人格特质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因素分析 模型 去个性化 去抑制 线索过滤原则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分类号: B844.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2715次
引 用: 2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互联网的诞生和飞速发展是20世纪后期最让人振奋、最引人注目的科技事件,网络交往正是伴随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而催生出的一种新型人际交往方式,也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广泛、最高效的人际交往方式,具有鲜明的网络信息时代色彩。网络交往的出现引起了哲学、社会学、传播学、信息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研究者的积极关注,并成为这些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本研究选择“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这一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主题。首先,将网络交往的基本理论探索作为本研究的基础,试图对国内外网络交往的基本理论研究做一总结。其次,通过对国内外网络交往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考察,旨在引起国内心理学界对网络交往心理健康效应问题的关注,进而明确网络交往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基本问题,为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最后,在系统考察网络交往基本理论以及综述国内外网络交往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我国大学生网络交往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包括:(1)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的编制;(2)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和网络交往现实状况的调查研究;(3)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4)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5)大学生网络交往个案深入访谈研究;(6)大学生网络交往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通过研究,一方面为大学生网络交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具有心理测量学意义的研究工具;另一方面,通过对我国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系统科学研究,促进了我国大学生网络交往心理健康的科学研究,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内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心理学依据。

全文目录


第一部分 导言  10-25
  一、问题的提出  10-18
    1 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  10-11
    2 网络交往已成为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  11-13
    3 大学生是网络交往的主力军  13-15
    4 研究现状  15-18
      4.1 国外研究  15-17
      4.2 国内研究  17-18
  二、研究构想  18-20
  三、研究意义  20-25
第二部分 网络交往基本理论探索  25-81
  一、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25-28
    1 互联网在美国的诞生和发展  25-26
    2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  26-28
  二、网络交往的概念界定、形式和特点  28-46
    1 网络交往的概念界定  28-35
      1.1 西方研究者对网络交往的界定  29-32
      1.2 我国研究者对网络交往的界定  32-34
      1.3 本研究对网络交往的界定  34-35
    2 网络交往的主要形式  35-39
      2.1 网络聊天  36-37
      2.2 网络寻呼  37
      2.3 电子公告牌  37-38
      2.4 电子邮件  38
      2.5 网络游戏  38-39
      2.6 网上论坛  39
    3 网络交往的特点  39-46
      3.1 交往对象的广泛性  40
      3.2 交往过程的匿名性  40-41
      3.3 交往角色的虚拟性  41-42
      3.4 交往心态的平等性  42-43
      3.5 交往行为的直接性  43-46
  三、网络交往中的信息加工  46-54
    1 线索过滤原则下的网络交往  47-49
      1.1 线索过滤原则与社会呈现理论  47
      1.2 从线索过滤原则看网络交往  47-49
      1.3 基本结论  49
    2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下的网络交往  49-54
      2.1 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看网络交往  49-51
      2.2 基本结论  51-54
  四、网络交往行为理论  54-63
    1 网络交往中的去个性化  54-58
      1.1 去个性化的含义  54-55
      1.2 去个性化的原因  55-56
      1.3 网络交往中的去个性化  56-58
    2 网络交往中的去抑制  58-63
      2.1 去抑制的含义  58-59
      2.2 网络交往中的去抑制  59-60
      2.3 Suler 的网络交往去抑制效应研究  60-63
  五、网络人际关系的性质  63-72
    1 网络人际关系是非个人的、浅薄的、敌对的  63-65
    2 网络人际关系是健康的、积极的  65-68
    3 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  68-72
  六、影响网络交往的因素探析  72-81
    1 互联网本身原因——网络交往的客观诱因  72-73
    2 交往主体个人原因——网络交往的内在动因  73-77
      2.1 性别和年龄  73-74
      2.2 动机  74-75
      2.3 人格  75-77
    3 社会原因——网络交往的外在推动力  77-78
      3.1 心理压力的增大  77
      3.2 现实人际交往的弊端  77-78
    4 总结  78-81
第三部分 网络交往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  81-101
  一、网络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81-85
    1 网络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威胁  82-83
    2 网络交往有助于现实人际关系的维护  83-84
    3 小结  84-85
  二、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  85-88
    1 网络交往降低了心理健康水平  85-86
    2 网络交往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维护  86-87
    3 小结  87-88
  三、网络交往与自我的发展  88-93
    1 网络交往对自我发展的抑制  88-90
      1.1 网络交往容易造成自我角色的混乱  88-89
      1.2 网络交往导致人格的异常  89-90
      1.3 网上自我不是真正的自我  90
    2 网络交往为自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  90-92
      2.1 网络交往丰富了自我概念的内涵  90-91
      2.2 网络交往不会导致自我角色的混乱  91
      2.3 网络交往更利于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91-92
      2.4 网络交往不会导致人格的异常  92
    3 小结  92-93
  四、总结  93-101
    1 综合辩证的研究态势  93-95
      1.1 Weiser 的媒介“使用和满意模式”研究  93-94
      1.2 Kraut 等人对互联网似是而非观点的修改  94
      1.3 Swickert 等人的交互作用观  94-95
    2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研究方向  95-101
第四部分 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  101-191
  一、研究一——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的编制  101-119
    1 引言  101-102
    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02-104
    3 研究结果  104-118
    4 结论  118-119
  二、研究二——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和网络交往现状的调查研究  119-140
    1 引言  119-120
    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20-122
    3 研究结果  122-131
    4 分析与讨论  131-137
    5 结论  137-140
  三、研究三——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140-163
    1 引言  140
    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40-142
    3 研究结果  142-156
    4 分析与讨论  156-161
    5 结论  161-163
  四、研究四——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163-172
    1 引言  163-164
    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64-166
    3 研究结果  166-169
    4 分析与讨论  169-171
    5 结论  171-172
  五、研究五——大学生网络交往个案深入访谈研究  172-182
    1 研究对象  172-173
    2 研究工具  173-174
    3 研究程序  174
    4 研究结果  174-179
    5 分析与讨论  179-181
    6 结论  181-182
  六、研究六——大学生网络交往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182-191
    1 引言  182
    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82-183
    3 研究结果  183-188
    4 分析与讨论  188-189
    5 结论  189-191
第五部分 总的讨论  191-200
  一、关于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的编制  191-193
    1 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的编制背景  191-192
    2 大学生网络交往心理结构的理论模型  192-193
    3 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的信度、效度  193
  二、关于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93-197
    1 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争论  193-194
    2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有限论  194-195
    3 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  195-197
    4 总结  197
  三、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97-200
    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97-198
    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198-200
第六部分 总的结论  200-202
参考文献  202-21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12-213
论文摘要  213-218
Abstract  218-225
附录  225-241

相似论文

  1. 基于巨磁阻抗效应磁测传感器及地磁匹配算法研究,P318
  2. 电火花加工中的电极损耗机理及控制研究,TG661
  3. 油漆焦油基单颗粒危险废物热解和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X705
  4. 粉末活性炭—超滤工艺处理微污染地表水试验研究,X703
  5. 陀螺稳定吊舱控制系统稳定回路设计与研究,V241.5
  6. 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方法研究,V448.22
  7. 卫星姿态的磁控制方法研究,V448.222
  8. 涡轮S2流面正问题气动优化设计研究,V235.11
  9. 光纤陀螺温度漂移建模与补偿,V241.5
  10. 电磁轨道炮外弹道建模与仿真研究,TJ399
  11. 轨道交通引起周围环境竖向振动的振源特性分析,U211.3
  12. 基于SVM的高速公路路面浅层病害的自动检测算法研究,U418.6
  13. RUV4汽车点火线圈工艺参数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U463.64
  14. 基于LIN总线的电动车窗控制方法研究,U463.6
  15. 万科模式的居住小区设计研究,TU984.12
  16. 径向振动模式压电变压器的等效电路模型与应用,TM406
  17. 压电陶瓷驱动器迟滞补偿方法研究,TM282
  18. 基于DSP的感应电动机四象限运行系统的研究,TM346
  19. 基于DSP的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研究,TM346
  20. 适应多总线通讯模式的感应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研究,TM346
  21. 基于细胞电生理模型的膜片钳实验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R318.0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