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社会变迁中的中国近代教育会研究

作 者: 孙广勇
导 师: 余子侠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史
关键词: 教会教育 中国教育会 中国基督教教育会 省教育会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分类号: G52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176次
引 用: 1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教育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存在两个互不隶属的教育系统——教会教育系统和中国人自办的教育系统,也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会”组织,其一是基督教在华教会教育的代表性组织“中国教育会(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其二是中国教育界自己的各省、县市、城镇乡教育会,以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这两种教育会在各自的教育系统内都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较强的群体代表性、较完整的内部系统性和较顽强的独立性,与官办的和纯民间的社团不同,是一种特殊的社团形态。突破传统研究领域的局限,将教会教育纳入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视野,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对两种教育会平等地加以研究,有助于揭示其整体特征和历史作用。 清末新政施行之前,中国的新式教育主要由传教士举办的教会学校构成。中国自身的新式教育只限于洋务运动期间建立的数十所洋务学堂。“中国教育会”是在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于1890年建立的组织,它通过“三年会议”和各种委员会,在研究教育思想、传播教育理论、改进教育方法、出版教科书、统一科学名词和术语,以及协调教会学校内部关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力地促进了教会教育的专业化。到戊戌变法时期,在中国社会变革即将拉开大幕之时,从事教会教育的传教士们迫切希望能够获得中国教育变革的主导权,从而使中国国家教育系统能够有助于基督教福音的传播,并同时使教会学校获得中国政府的承认。戊戌变法期间,在“中国教育会”和其他传教士团体的组织和当时维新派人士的帮助之下,传教士们向晚清政府提出了系统的教育改革方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末新政时期,中国教育界掀起了向日本学习的浪潮,不但大批的中国留学生和办学人员远渡东瀛,求新知于日本,而且有大量的日本教习到中国来传授新式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面对这种形势,“中国教育会”在失望之余,试图带领教会学校与中国自办教育展开竞争,欲使教会教育成为中国自办教育学习的典范,从而确立传教士传播“西学”的正统地位。这一时期,教会教育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且在“中国教育会”的协调下,逐渐出现了系统化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教育界的新知识分子开始集结。他们组成各种团体,以集体的力量维护和发展在其时尚属稚嫩的新式教育。在这些社团中,各省教育会以及县市和城镇乡教育会成为数量较多、组织较为完善、活动较有规律,影响也较大的一类组织。江苏省教育会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类教育会组织自身具有高度的民主性,能够聚集各方面的力量,同时由于得到晚清政府的支持,获得了来自政府的经费资助,并且具有借助行政权力的便利,因而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一个有机的部分,对于表达教育界的立场,发挥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群体的力量,推进新式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独特而积极的作用。 民国鼎新,中国的教育转型进一步深化。由于中国自办教育规模的发展,“中国教育会”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5-7
Abstract  7-13
导论  13-28
  一、关于选题  13-15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15-16
  三、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16-23
  四、研究方法  23-28
第一章 二十世纪之前中国教育会与新式教育的酝酿  28-85
  第一节 基督教教育团体在中国的出现  28-40
    一、维新变法运动之前外国传教士在华教育概况  28-33
    二、基督教教育团体的出现和初步发展  33-40
  第二节 “中国教育会”“三年会议”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  40-58
    一、1893 年的第一次“三年会议”  40-44
    二、1896年的第二次“三年会议”  44-51
    三、1899年的第三次“三年会议”  51-58
  第三节 戊戌政变之前西方传教士群体的中国教育变革设计  58-69
    一、教育管理体制  58-61
    二、学校系统  61-63
    三、教学内容  63-65
    四、传教士与士大夫的两度合作  65-69
  第四节 “中国教育会”与教会教育为主体的新式教育  69-85
    一、近代以来西学在教育观念变革中的作用  69-73
    二、传教士教育团体与以教会教育为主体的新式教育  73-85
第二章 清末新式教育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教育会与教育家群体  85-138
  第一节 取法东洋与传教士教育家的反应  85-91
    一、二十世纪初学习日本活动的蓬勃开展  85-87
    二、西方传教士对于学习日本活动的引导  87-90
    三、传教士对学习日本活动的反应  90-91
  第二节 “中国教育会”的应对与教会教育的系统化趋势  91-107
    一、“中国教育会”第四次“三年会议”对形势的认识和决定  91-95
    二、立案注册问题与教会教育的独立发展  95-97
    三、清末教会教育的系统化与“中国教育会”的作用  97-107
  第三节 中国新知识分子的集结与教育团体的涌现  107-129
    一、清末教育改革的仓促推行  107-112
    二、中国新知识分子的集结与教育会的兴起  112-118
    三、清末时期的江苏省教育会  118-129
  第四节 两个群体的并存和共进  129-138
    一、清末教育会组织的人员构成  129-133
    二、教育变革的新动力  133-135
    三、两个群体的并存和共进  135-138
第三章 民国前期教育会系统的成形与新式教育的定形  138-200
  第一节 教会教育的地域化与“中国教育会”的重心下移  138-151
    一、辛亥革命之后教会教育的新发展  138-141
    二、“中国教育会”的重组和改名  141-144
    三、“中国教育会”与教会教育系统化趋势的地域性取向  144-151
  第二节 中华教育界新知识分子的进一步集结  151-181
    一、民国初年各地教育会的组织和活动  151-160
    二、民国时期的江苏省教育会  160-170
    三、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与其他全国性教育社团  170-181
  第三节 “五四”运动之后教育会活动的扩张  181-200
    一、各省教育会及其联合会与壬戌学制  181-188
    二、各省教育会及其联合会与教育经费独立运动  188-193
    三、教育会参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193-200
结语  200-207
主要参考文献  207-218
后记  218

相似论文

  1.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九届会议相关文献整理及其史料价值分析,G529
  2. 基督教影响下的山西教育,B97
  3. 近代直隶(河北)天主教会教育研究,B977
  4. 民初教育团体与1922年学制改革,G529
  5.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对1915-1927年教育变革影响研究,G529
  6. 真光书院与广东近代女子教育(1872-1937),G779.2
  7. 汪精卫和广东省教育会(1921-1924),K261
  8. 论近代教会教育在安徽的发展,K296
  9. 近代开封教会中学与教会教育研究,G639.29
  10. 明清粤港澳基督教教会教育研究(1552-1911),G529.49
  11. 清末民初循道公会在华南地区的发展,K257
  12. 福州早期教会学校研究(1847-1900),G529
  13. 建国初期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历史考察,G529
  14. 浙江近代乡村教育与农村人口变迁,G529
  15. 民国山西教育“模范省”由来探析,G529
  16. 陈宝琛教育思想研究,G529
  17. 清末哈尔滨区域传统学务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型的研究(1861-1911),G529
  18. 林传甲与黑龙江近代教育发展,G529
  19. 清末民初(1862-1918)教师群体近代化历史演进考略,G529
  20. 新文化运动时期公民教育思想研究(1915-1925),G529
  21. 1927-1937年安徽教师群体研究,G529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国教育事业 > 教育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