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清代骈文理论研究

作 者: 吕双伟
导 师: 韩泉欣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古代文学
关键词: 骈文 自足性 乾嘉汉学 骈散之争 沉博绝丽 简质清刚 潜气内转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664次
引 用: 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体,骈文有其清晰的发展轨迹,但骈文之名直到清代才广泛使用,不像诗赋铭诔等文体那样独立较早。从骈文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来看,骈文具有自身的自足性和对各类文体的兼容性,所以尽管在很长一段时期有实无名或有其他别名,但它始终是古代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上的对偶、典事、藻饰、声律等使得骈文得以自立;也正是其形式特征使得其具有兼容古代各体文章的可能。因而,尽管古代文坛被言志载道的社会批评观念所笼罩,但骈文仍能以这种“复合体”的形式美,以及内容上的典雅美,发展、演变到民国年间,最后才和古文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清代无疑是骈文发展史上创作和理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时期。从骈文理论方面来看,总的来说,此时的骈文理论,随着骈文文体地位的逐渐升高,随着骈文创作实绩的繁荣,随着重学求博学术思想的流行,不仅呈现较为明显的发展、演变轨迹,有着迥异于古文文统的理论话语,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特色,并最终使得骈文与古文地位对等,使得骈文与古文共存共荣,不厚此薄彼。其具体表现如下: 以康熙为主的清初骈文理论,一方面,承续晚明四六选本盛行的余绪,通过选录明末清初的四六表启赋等,追求一种清新流丽的文风,褒扬寄托乡关故国之思的四六文;另一方面,以陈维崧、吴绮为首的骈文家,深受明末崇尚六朝文风的影响,倾心四六,不满清初文坛对于四六的普遍轻视,以经典中俪辞与散体共存和骈散文理相通来呼吁四六的正常文体地位,认为骈文对于古文,如同律诗对于古诗,都是文体的自然演变,不应该有厚薄彼此之分。 乾嘉时期,汉学崇实尚学之风与骈文必须征典的契合为骈文兴盛提供了创作主体条件;同时,汉学家批评古文家空疏不学,古文家反讥汉学家质木无文的情况也为既讲求博学内容,也追求华丽辞藻的骈文提供了发挥的舞台,因双方都需要借助骈文来弥补各自的弱点。据此,乾嘉骈文成就达到了清代的最高峰,标志着骈文在清代的复兴。以乾嘉为主的清中叶骈文理论,在强势的文本支持下,在庙堂之文崇尚博学鸿词的情况下,不只是追求骈文与古文的对等地位,而是以骈文为文学正统,颠覆几百年来的古文文统论,将古文排斥在文统之外;又总结出“沉博绝丽”、“皆于绮藻丰缛之中,能存简质清刚之制”等骈文文体特征,使得骈文进一步走向文体的自觉和自立;在理论专著上,《四六丛话》对各类骈体和历代作家的叙述、评论,对骈文史的把握,远超宋人四六话;在选本批评上比清初也有较大的发展,即对六朝、唐宋和清代骈文进行全面的选择、评点,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中探讨骈文的文学史地位、文本特征和发展得失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得乾嘉时期的骈文理论达到了清代,也是中国古代的高峰。此后,道光时期的骈文创作和理论乃为乾嘉文风的沿续,但已呈现衰落之势。 咸同为清代骈文创作和理论较为低落的一段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汉宋学术交融、中西文化的碰撞等都不利于沉博绝丽的骈文发展,繁荣。接着的光绪时期为清代骈文创作和理论的繁荣期,也是总结期。此时不仅有大量的骈文别集传世,也有较高的骈文理论问世。在理论上,日记、笔记中开始大量记载对于骈文,特别是乾嘉骈文家的正反评价,不盲从,时有新见;继续探讨骈文的文体特征,提出了“潜气内转,上抗下坠”,从理论上解决了骈文语言形式工整和文气凝滞的矛盾;在选本批评上,紧接乾嘉骈文选本,对《八家四六文钞》、《国朝骈体正宗》都加以续编,在范围上加以拓展,丰富了清代骈文选本研究。 清末民初为骈文创作和理论的顺势沿续期,也是繁荣期。此时理论上的主要表现就是崇尚魏晋骈散交融的骈文,强调以自然为宗,以单复相间为体,推崇任昉、沈约的骈文,打破了以徐庾骈文为六朝最高成就的习惯说法,为民国文坛崇尚魏晋萧散文风作了铺垫。

全文目录


导论  8-25
  第一节 骈文文体的自足性和兼容性  8-17
    一、“骈文”之名溯源  8-10
    二、“骈文”之实的演变  10-12
    三、骈文名与实的更替  12-14
    四、骈文体裁的兼容性  14-17
  第二节 骈文理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17-25
    一、六朝、隋唐“今体”理论点评  18-20
    二、宋四六话内容和背景研究  20-21
    三、清代骈文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21-25
第一章 晚明崇尚六朝文风的风尚和四六选本的兴起  25-40
  第一节 明代前中期的四六批评  25-30
    一、文体学专著中对四六、骈体的贬抑  25-28
    二、明代前中期四六批评整体上失语的原因  28-30
  第二节 晚明四六批评的兴起  30-40
    一、明代中后期崇尚六朝文学的思潮  30-31
    二、晚明四六理论的兴起  31-33
    三、《四六法海》:明末骈文选本的代表之作  33-38
    四、六朝文集的整理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38-40
第二章 以康熙时期为主的清初四六批评  40-56
  第一节 清初文学思潮与四六批评  40-49
    一、韩欧文统和经世道统下的骈文地位  41-43
    二、以康熙时期为主的清初四六选本批评  43-49
  第二节 对当代骈文家的直接批评  49-53
  第三节 清初骈文创作及理论兴起的主要原因  53-56
第三章 乾嘉道时期的骈文思潮与理论  56-104
  第一节 《四库全书总目》的骈文批评观  57-63
    一、徐庚:一代文宗与四六宗匠  58-59
    二、宋四六:以典雅流丽为宗  59-61
    三、对四六选本和四六话的再批评  61-63
  第二节 复古思潮下的骈文创作和理论  63-69
    一、以三唐骈文风格为取向的作家点评  64-65
    二、以六朝初唐风格为取向的骈文正宗论  65-68
    三、以魏晋文风为尚的作家批评  68-69
  第三节 骈文风格批评的自觉和自立  69-74
    一、博学内容与华丽形式的有机融合:沉博绝丽  70-72
    二、皆于绮藻丰缉之中,能存简质清刚之制  72-74
  第四节 求对等、争正统与融骈散:骈文地位三重奏  74-82
    一、文章有俪体,六经开权舆。凡物比奇偶,整散为密疏  75-76
    二、荀卿为儒宗老师,萧统乃文章正派  76-80
    三、苟叙事明,述意畅,则单行与排偶一也  80-82
  第五节 乾嘉道时期的骈文选本  82-97
    一、对前代骈文的选本批评  83-88
    二、李兆洛及其《骈体文钞》  88-92
    三、对清代骈文的选本批评  92-97
  第六节 乾嘉道骈文创作及理论兴起的主要原因  97-104
    一、征实汉学与骈文特征的契合  97-98
    二、文章论争与骈文发展机遇  98-104
第四章 清代骈文理论专著—《四六丛话》  104-123
  第一节 孙梅与阮元的关系略析  104-106
  第二节 《四六丛话》的体例及主旨  106-108
    一、编撰用意及体例  106-107
    二、《选》实骈俪之渊府,《骚》乃词赋之羽翼  107-108
  第三节 各类骈文文体叙论  108-117
    一、论述各类文体的演变,突出其骈偶化过程  109-110
    二、论述各类骈体典型特点、文体差别及创作方法  110-112
    三、对各类骈体及作家点评,凸显了骈文发展史  112-117
  第四节 骈文代表作家点评  117-119
  第五节 《四六丛话·总论》及该书局限性  119-123
第五章 以光绪时期为主的晚清骈文理论  123-148
  第一节 过渡期的骈文理论  124-129
    一、王莳兰的“意双则陈理易达;句耦则言情易深”  124-125
    二、对乾嘉道骈文家的评价  125-128
    三、以曾国藩为首的晚清古文家的骈文理论  128-129
  第二节 晚清骈文家的骈文理论  129-134
    一、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的骈文批评  129-130
    二、谭献《复堂日记》中的骈文批评  130-134
  第三节 骈文文体特征的再发展—朱一新的“潜气内转”论  134-138
    一、司马迁和司马相如:散体之宗和骈体之祖  134-135
    二、潜气内转,上抗下坠  135-138
  第四节 晚清骈文选本  138-148
    一、《后八家四六文钞》和《国朝骈体正宗续编》  138-140
    二、《国朝十家四六文钞》和《骈文类纂》  140-144
    三、《八家四六文注》和《国朝常州骈体文录》  144-148
第六章 清末民初的骈文理论  148-162
  第一节 以李详为代表的扬州学派的骈文理论  149-152
    一、以自然为宗,以单复相间为体  149-150
    二、对桐城派古文末流的批评  150-152
  第二节 孙德谦和《六朝丽指》  152-162
    一、主气韵勿尚才气,崇散朗勿擅藻采  153-155
    二、骈文之有任沈,犹诗家之有李杜  155-156
    三、骈文形式美的探讨  156-159
    四、骈文创作方法浅议  159-162
总论:从骈文理论来看清代骈文复兴之不虚  162-170
  一 骈文地位理论的崛起  162-165
  二 骈文文体特征的明确  165-167
  三 骈文风格批评的专门化  167-170
附录:《四六金针》非陈维崧撰辨  170-175
  一、《四六金针》的接受概况  170-171
  二、《文筌·四六附说》与《四六金针》比较  171-172
  三、《文筌·四六附说》作者与《四六金针》作伪者简议  172-175
参考文献  175-182
后记  182

相似论文

  1. 吴师机外治法研究,R244.9
  2. 毛奇龄骈文研究,I207.22
  3. 中国当代地下诗歌形式研究(1949-1976),I207.25
  4. 从不确定性到结构作用,D81
  5. 《六朝丽指》骈文理论研究,I206.2
  6. 洪亮吉及其《春秋左传诂》评述,B249
  7. 《文心雕龙》法语全译及其研究,H325.9
  8. 李绂与《陆子学谱》,K249
  9. 西汉核心词研究,H131
  10. 陆贽研究,I207.22
  11. 洪亮吉诗歌研究,I207.22
  12. 卢照邻骈文研究,I207.22
  13. 刘宋骈文研究,I206.2
  14. 诗歌意象现代转换研究,I207.2
  15. 论散文语言的优美性,I056
  16. 论汪藻的骈文创作,I206.2
  17. 初唐四杰骈文研究,I206.2
  18. 王融研究,I207.22
  19. 三十六体骈文述论,I207.22
  20. 格式塔美学批判,B83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