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巴山前缘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及控制因素研究

作 者: 陈更生
导 师: 颜其彬
学 校: 西南石油学院
专 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飞仙关组 岩石 沉积相 成岩作用 储层 储集空间 演化 控制因素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382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以沉积学、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和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进展为理论基础,以野外剖面、钻测井和地震资料为主要研究对缘,采用宏观与微观、室外与室内、定性与定量、常规与现代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先进的分析测试技术、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大巴山前缘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地层、岩石、沉积、成岩和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探讨了控制其储层特征及发育规律的主要因素,预测了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取得的认识与进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根据地层厚度、岩性、古生物、沉积旋回、海平面升降和电性等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将飞仙关组由下至上划分为飞一、飞二、飞三和飞四四个段。其成果解决了区内飞仙关组内部地层分层的困难,为沉积相和储层的研究建立了可供对比的时间标准。 2.通过对钻井岩心和野外剖面的宏观与微观研究,首次对区内飞仙关组岩石类型及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系统划分,将其岩性归纳为三大类二十余种。其灰岩虽在各层段中有大量分布,但储集性能差;白云岩主要分布在飞一—飞二段,储集性能差异较大,其中以鲕粒白云岩储集性能最好,其次是晶粒白云岩;膏岩类在局部井区的飞一—飞二段中有较多的分布,仅能作为盖层;碎屑岩在飞一和飞四段中分布较少,储集性能极差。 3.根据野外剖面、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前人研究进展,认为在飞仙关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大巴山前缘与四川盆地大部的沉积环境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首次提出大巴山前缘在飞仙关期的飞一—飞三时,为一四周由深水—较深水海槽或斜坡围绕的碳酸盐孤立台地环境,与川东碳酸盐连陆台地隔海相望。按环境和沉积产物特征又可将这样的碳酸盐孤立台地环境(相)进一步分为潮坪、泻湖、台内点滩、台地边缘和斜坡等亚环境(亚相)。随时间的推移,海平面的下降,该孤立台地不断向四周增生扩大,海槽范围逐渐缩小;至飞四时,才与川东连陆碳酸盐台地连为一体,演化成台地内部的潮坪—泻湖环境。

全文目录


摘要  2-5
Abstract  5-12
1 引言  12-19
2 地质概况  19-32
  2.1 地质背景  19
  2.2 研究区位置  19-20
  2.3 构造  20-22
  2.4 地层  22-32
    2.4.1 顶、底界  23-29
    2.4.2 飞仙关组地层特征  29-32
3 岩石类型及储集性  32-43
  3.1 概述  32
  3.2 碳酸盐岩  32-41
    3.2.1 石灰岩  34-38
    3.2.2 白云岩  38-41
  3.3 膏岩  41-42
  3.4 碎屑岩  42-43
    3.4.1 浅色泥岩  42
    3.4.2 暗色泥岩  42-43
4 沉积相及对储层的影响  43-86
  4.1 概述  43-44
  4.2 碳酸盐孤立台地相  44-63
    4.2.1 孤立台地边界  46-48
    4.2.2 沉积特征  48-63
  4.3 海槽相  63-67
    4.3.1 开江—梁平海槽  64-65
    4.3.2 城口—鄂西海槽  65-67
  4.4 沉积相模式  67-71
    4.4.1 飞一—飞三时孤立台地模式  67-70
    4.4.2 飞四时连陆台地模式  70-71
  4.5 沉积相展布  71-83
    4.5.1 飞一时  71-81
    4.5.2 飞二时  81-82
    4.5.3 飞三时  82-83
    4.5.4 飞四时  83
  4.6 沉积相对储层的影响  83-86
    4.6.1 最有利相带—台地边缘滩  84
    4.6.2 较有利相带—台内点滩、局限泻湖  84-85
    4.6.3 最差相带—蒸发-半局限泻湖、斜坡、海槽和潮坪  85-86
5 成岩作用及对储层的影响  86-134
  5.1 概述  86
  5.2 成岩环境及成岩阶段  86-89
    5.2.1 成岩环境及演化  86-88
    5.2.2 成岩阶段  88-89
  5.3 主要成岩作用及对储集空间的影响  89-100
    5.3.1 破坏性成岩作用  91-100
    5.3.2 建设性成岩作用  100
  5.4 白云石化作用及对储层的影响  100-125
    5.4.1 白云岩成因研究现状  100-104
    5.4.2 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机理  104-121
    5.4.3 白云石化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121-125
  5.5 溶蚀作用及对储层的影响  125-134
    5.5.1 同生—准同生期的溶蚀作用  125
    5.5.2 液态烃形成期的溶蚀作用  125-128
    5.5.3 气态烃形成期的溶蚀作用  128-131
    5.5.4 构造抬升期的溶蚀作用  131-132
    5.5.5 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132-134
6 构造作用及对储层的影响  134-150
  6.1 同沉积构造对储层的影响  134-143
    6.1.1 开江—梁平海槽边界特征  134-136
    6.1.2 开江—梁平海槽成因  136-138
    6.1.3 开江—梁平海槽对储层的影响  138-143
  6.2 现今构造对储层的影响  143-150
    6.2.1 构造演化史  143-146
    6.2.2 对储层的影响  146-150
7 储层特征及成因  150-172
  7.1 基本特征  150-164
    7.1.1 岩石类型  150-152
    7.1.2 孔隙和喉道类型  152-158
    7.1.3 物性  158-160
    7.1.4 孔隙结构  160-161
    7.1.5 储层分类评价  161-164
  7.2 诸层的成因  164-172
    7.2.1 主要控制因素  164-167
    7.2.2 储层的形成与演化  167-172
8 储层分布规律及预测  172-192
  8.1 储层分布规律  172-178
    8.1.1 纵横向分布  172-176
    8.1.2 孤立台地边缘储层发育的不均一性  176-178
  8.2 储层预测  178-192
    8.2.1 鲕滩储层的地震特征  178-187
    8.2.2 储层综合预测  187-192
结论及建议  192-196
致谢  196-197
主要参考文献  197-201
图版及说明  201-213

相似论文

  1. 基于非规则LDPC码的BICM系统优化设计,TN911.2
  2. 面向服务实体的网构软件演化模型的研究,TP311.5
  3. 碳排放演化动力系统理论及演化情景分析,X502
  4. 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延安组延8、延9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5. 靖边气田上古储层评价,P618.13
  6. 南泥湾八连沟—金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P618.13
  7. 姬塬油田长6油藏储层评价及开发技术政策研究,P618.13
  8. 大连市G区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研究,D631.4
  9. 演化聚类算法及其应用研究,TP311.13
  10. 渤海湾盆地北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P618.13
  11. 菏泽地区煤成气储层沉积学研究,P618.13
  12. 鄂南富县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富集规律研究,P618.13
  13. 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油气储层沉积学研究,P618.13
  14. 基于地球物理特征的岩相古地理研究,P618.13
  15. 苏里格气田东二区山1段和盒8段沉积相特征与储层评价,P618.13
  16. 山东省煤层气赋存特征及资源评价,P618.13
  17. 低渗煤层气储层压裂参数优化研究,P618.13
  18. 酸化解堵技术在安塞油田的适应性研究,TE39
  19. 中国东北地区泥盆纪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研究,P618.13
  20. 鲁西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P618.13
  21.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