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史铁生哲思文体研究

作 者: 张路黎
导 师: 王庆生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史铁生 文体建构 文体研究 哲学思考 显著特点 意象 生命体验 琴弦 中短篇小说 生命沉思
分类号: I206.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1320次
引 用: 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这篇学位论文提出史铁生哲思文体的问题,将他的哲学思考和文体探索融会起来进行考察,认为史铁生文学文本的显著特点是发自他的生命体验的哲思,他的哲思又是通过文学写作呈现出来的。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中短篇小说《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礼拜日》等,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和《记忆与印象》等作品。史铁生哲思文体的创造是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 本文由导论、本论六章和结语、附录组成。 导论主要论述本课题的意义和理论基础,对如何评价史铁生的问题,史铁生文学文本中的哲思和史铁生哲思文体的特点作了扼要的论述。 第一章“史铁生的生命沉思”主要研究体现在史铁生文学文本中的哲学思想。考察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亘古之问”,考察史铁生对待人“为什么活”一类问题的生死哲思;二是“亘古之愿”,考察史铁生关于“宗教精神”、关于信仰、关于忏悔、关于终极关怀的哲思;三是“亘古之梦”;考察史铁生对爱情、对男人和女人、对温暖与沟通等问题的哲思。史铁生的哲学思考渗透着个人的生命体验,成为他的文学文本的灵魂。 第二章“史铁生的文学观与文体探索”论述史铁生对文学的基本观点,阐述他对为什么写作、有没有资格写作、写什么和怎样写作等问题的思考,阐明提出史铁生哲思文体的理由及哲思文体的涵义,考察他的文体意识和哲思文体形成的轨迹。关于哲思文体形式的研究分为叙事、人物、意象和结构语言等四个方面,在以下几章分别论述。 第三章“平视与自审”,主要研究史铁生哲思文体的叙事,其中提出“叙事心态”的理论问题,认为史铁生的“平视叙事”是不同于“仰视叙事”或“俯视叙事”的一种叙事心态。其显著特点是他以“平视”的心态讲述,以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移步换影”与散点透视法来观察,构成一种自审式的个人化叙事方式,从而突破传统,创建哲思文体。 第四章“人物与印象”,主要研究史铁生的文学文本所描写的人物及其特点,人物的活动其实是作者生命印象的表现,这些印象出演了一个个角色,如F医生、诗人L、画家Z、教师O、导演N、WR、残疾人C等、史铁生并不意在塑造他人的形象,而追寻印象的真实与哲理的诗化,结果是“受造”自我,即自己被塑造,由此创造了哲思文体的生命。 第五章“哲思意象”,主要研究史铁生文学文本中的哲思意象,认为他的哲思文体的又一个特点是通过意象的中介如反复出现的“古祭坛”意象、“白色鸟”意象、“琴弦”意象、“葵林”意象、神秘的“门”的意象等来表达哲思,追溯了哲思意象的渊源,探讨了史铁生哲思意象的特点和哲思意象对文体建构的意义。 第六章“哲思文体的语言和结构”,主要研究史铁生文学文本的结构和语言的特点,提出史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5-7
Abstract  7-11
导论  11-23
  一 史铁生写作的历程  11-14
  二 关于史铁生的评论与研究现状  14-17
  三 关于哲思文体研究的构想  17-19
  四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19-23
第一章 史铁生的生命沉思  23-45
  第一节 亘古之问:生死哲思  23-31
  第二节 亘古之愿:宗教精神  31-37
  第三节 亘古之梦:爱的信仰  37-45
第二章 史铁生的文学观与文体探索  45-57
  第一节 史铁生的文学观  45-49
  第二节 文体意识与文体实验  49-52
  第三节 哲思文体及其探索轨迹  52-57
第三章 平视与自审:史铁生哲思文体的叙事  57-73
  第一节 仰视、俯视、平视:三种叙事心态  57-62
  第二节 移步换影的观察方式  62-67
  第三节 自审式的个人化叙事  67-73
第四章 人物与印象:哲思文体的生命  73-90
  第一节 塑造与“受造”  73-80
  第二节 角色与演员  80-85
  第三节 直寻与诗化  85-90
第五章 史铁生的哲思意象  90-104
  第一节 哲思意象的渊源  90-93
  第二节 哲思意象对文体建构的意义  93-98
  第三节 史铁生哲思意象的特点  98-104
第六章 史铁生哲思文体的语言和结构  104-120
  第一节 周而复始的结构  104-109
  第二节 虚实相生的语境  109-115
  第三节 哲思对话  115-120
结语  120-124
参考文献  124-128
史铁生创作年表  128-132
附录  132-150
  一 文学要超越绝望(张路黎) 《文艺报》2004年3月30日  132-136
  二 《务虚笔记》之虚(张路黎) 《三峡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36-142
  三 向着隐秘罪感的探寻(张路黎) 《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42-148
  四 访问史铁生(张路黎)  148-150

相似论文

  1. 中西文化烛照下的生命之思,I207.25
  2. 李劼人小说创作研究,I207.42
  3. 伦理学视野中的蒙古族小说,I207.9
  4. 在历史的夹缝中坚守,I207.42
  5. 新时期朝鲜族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I207.42
  6. 作家视野和心境的艺术表现——试论十七年中短篇小说的视角与叙述人问题,I207.42
  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与禅宗思想,I712
  8. 对都市人生存困境的思考,I313
  9. 钟晶晶中短篇小说研究,I207.42
  10. 凯瑟琳·安·波特作品中的叙述技巧,I712.074
  11. 李惠文中短篇小说研究,I207.42
  12. 特罗洛普中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I561.074
  13. 认识冯骥才,I206.7
  14. 作用在大提琴上的力,J622.3
  15. 论《第三二胡狂想曲》中的揉弦处理,J632.21
  16. 结合小提琴的琴弦振动特性谈运弓“三要素”,J622.1
  17. 人类困境的救赎,I206.7
  18. 中国现代室内歌剧《命若琴弦》、《夜宴》音乐特色研究,J617.2
  19. 艾丽丝·蒙罗《一个好女子的爱》中的阴性书写,I711
  20. 飘零的羽毛 终生的流浪,I207.4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当代文学(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