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建筑技术文化的研究

作 者: 高静
导 师: 刘加平
学 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专 业: 建筑历史与理论
关键词: 建筑文化 建筑技术 地域建筑文化 文化趋同 建筑技术文化
分类号: TU-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1777次
引 用: 1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众所周知,建筑文化“趋同”是建筑学科内外普遍关注的一个现象。建筑是人类通过技术完成的、满足人的需求的物质空间,因此,建筑技术在建筑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技术与文化“同生共进”的密切关系,使建筑文化体现了技术逻辑性、时代性以及地域性特征。深刻认识、理解建筑技术本质特性与建筑文化发展之间的普遍性规律,对设计创作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地域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上篇:揭示由于建筑技术的作用,使建筑技术文化表现出多种特性,包括基本特性(目的性、逻辑性、依附性)、人文特性(人本性、等级性、时代性)以及状态特性(地域性、突变性、共通性);以及由于技术系统各要素发展的非同步状态、技术要素传播中方式和阻力的差异,导致建筑技术文化在发展中出现“双言现象”、“双语现象”以及“混合语现象”。通过对建筑文化现象的规律性总结、归纳,证明建筑技术与建筑文化是“同生共进”的密切关系;同时揭示技术的本质矛盾性是建筑文化产生趋同、多元现象共存的根源。 中篇:通过对地域建筑技术文化生成的探讨,揭示地域建筑技术文化的表征来自地域技术要素的作用。并且通过论证地域建筑技术要素选择的限定性,阐明地域建筑技术要素携带地域文化信息,因此笔者提出地域建筑技术要素是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发展“基因”,据此提出“相随心生”的建筑发展理念。与此同时证实建筑技术系统中“工艺要素”在建筑技术文化生成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下篇:根据医学遗传学基因传递中的累加效应理论,对地域建筑技术文化的“多元”发展进行分析,以此揭示技术要素传递中存在“累加效应”,导致地域建筑技术文化的多元发展,进一步证实技术是发展多元文化的基础。与此同时,地域建筑技术文化发展存在自我整合机制。在建筑

全文目录


0 绪论  11-25
  0.1 引言:“井”文化的启示  11-12
  0.2 国内外研究水平与存在问题  12-20
    0.2.1 建筑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  12-16
    0.2.2 研究现状  16-20
  0.3 研究目的、意义及重要性  20-22
    0.3.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0-21
    0.3.2 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21-22
  0.4 构思和主要工作任务  22-24
    0.4.1 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  22-24
    0.4.2 研究方法  24
  0.5 课题的来源  24-25
上篇:“同生共进”:建筑文化与建筑技术  25-104
  1 建筑技术对建筑文化的作用  25-38
    1.1 技术与文化同生共进  26-30
      1.1.1 建筑文化历史证明技术与文化“同生共进”  26-27
      1.1.2 人类学中技术作为文化发展的标尺  27-28
      1.1.3 “技”与“艺”概念的相通性  28-29
      1.1.4 建筑技术依附于建筑文化而存在  29-30
    1.2 技术是建筑文化发展的基石  30-35
      1.2.1 建筑技术是建筑文化的支撑骨架  30-32
      1.2.2 建筑技术是建筑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32-33
      1.2.3 建筑技术是建筑文化多元的根本  33-35
    1.3 技术普及与建筑文化趋同  35-38
      1.3.1 文化趋同的两种状态与技术发展  35
      1.3.2 技术普及加速建筑文化的趋同  35-36
      1.3.3 对待新技术的态度  36-38
  2 建筑技术不同阶段赋予建筑文化时代特征  38-52
    2.1 材料技术发展引发建筑新形态文化  38
    2.2 技术自身的规律性导致文化的阶段性特征  38-40
    2.3 农业社会-天然材料与手工艺结合的文化特征  40-43
      2.3.1 原始材料利用与复合利用  40-41
      2.3.2 原始材料形成的原型空间形态  41-42
      2.3.3 手工艺的推崇  42-43
    2.4 工业社会-工业化审美  43-46
      2.4.1 水泥、钢材、平板玻璃、钢筋混凝土材料特征  43-44
      2.4.2 工业革命后的建筑新形态  44-45
      2.4.3 机器工艺取代传统手工艺  45-46
    2.5 后工业社会-高新技术与绿色技术  46-52
      2.5.1 高新合成材料、绿色材料的出现  46-47
      2.5.2 “高技”审美  47-48
      2.5.3 “绿色”审美  48-52
  3 建筑技术不同要素对建筑文化的作用  52-66
    3.1 建筑技术系统要素与建筑文化层次  52-54
      3.1.1 建筑技术系统要素  52-53
      3.1.2 建筑文化层次与分类  53-54
    3.2 技术要素对各种建筑形态文化的支撑  54-66
      3.2.1 肌理文化  54-57
      3.2.2 构件文化  57-58
      3.2.3 空间形态文化  58-62
      3.2.4 景观文化  62-66
  4 建筑文化对技术作用的反馈  66-103
    4.1 建筑技术文化特性  67-84
      4.1.1 建筑技术文化基本特性  68-70
      4.1.2 建筑技术文化人文特性  70-78
      4.1.3 建筑技术文化状态特性  78-84
    4.2 建筑技术文化发展规律  84-103
      4.2.1 建筑技术要素发展非同步状态  84-90
      4.2.2 技术传播中引发变异的三种原因  90-94
      4.2.3 建筑技术文化存在规律  94-103
  上篇小结  103-104
中篇:“相随心生”:地域建筑文化与地域建筑技术  104-157
  5 地域建筑技术文化生成与自我整合  105-123
    5.1 地域建筑文化的表征源自地域技术要素  105-110
      5.1.1 地域建筑形态文化与地域技术要素  106-107
      5.1.2 地域建筑肌理文化与地域技术要素  107-109
      5.1.3 地域聚落景观文化与地域技术要素  109-110
    5.2 地域技术要素的选择受“语境”与“深层结构”制约  110-115
      5.2.1 地域建筑技术文化的“语境”和“深层结构”  111-114
      5.2.2 “语境”与“深层结构”决定地域技术要素  114-115
    5.3 地域技术要素向“表层结构”转换及“自我整合”  115-121
      5.3.1 地域建筑文化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转换  116-120
      5.3.2 “语境”中的“自我整合”促进地域特征延续  120-121
    5.4 建筑技术文化自我整合、螺旋上升发展过程示意图  121-123
  6 地域建筑文化发展传承的技术“基因”  123-143
    6.1 技术基因的概念  123-126
      6.1.1 黄土高原地域建筑文化表征的延续现象  123-124
      6.1.2 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的基因概念  124-126
    6.2 技术基因的定位  126-137
      6.2.1 地域文化发展的基因定位克隆  126-130
      6.2.2 黄土高原地域建筑文化的基因定位  130-137
    6.3 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的可行方式探讨:“基因埋嵌”  137-143
      6.3.1 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的技术手段  138-139
      6.3.2 枣园绿色住区中地域特征基因的埋嵌  139-143
  7 “相随心生”-有机理念的再生  143-155
    7.1 反思历史建筑的“相随心生”  143-149
      7.1.1 情理相依-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相随心生”  143-145
      7.1.2 反思“高技术”与地域化  145-149
    7.2 “相随心生”的意义  149-153
      7.2.1 “相随心生”-反对形式主义  149-151
      7.2.2 “相随心生”与弘扬地域技术  151-153
    7.3 技术与“skill”同步发展  153-155
  中篇小结  155-157
下篇:“和而不同”-地域建筑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建筑技术  157-188
  8 技术系统的复杂性与地域性文化的多元表现  157-168
    8.1 地域性建筑文化多元的表象  157-160
      8.1.1 复杂而变化的地域文化  157-159
      8.1.2 技术要素差异与民居表相形态文化差异  159-160
    8.2 地域性建筑文化多元的原因  160-164
      8.2.1 技术的本质特性导致多元  160-162
      8.2.2 “语境”差异  162-163
      8.2.3 外来技术要素影响  163-164
    8.3 地域性文化发展中的“累加效应”与“自我整合”  164-168
      8.3.1 技术基因传递中的累加效应与地域建筑文化多元  164-166
      8.3.2 地域建筑技术文化自我整合  166-168
  9 地域性建筑文化多元发展的技术途径  168-187
    9.2 整体环境观、发展观与技术的选择  168-174
      9.2.1 环境观:对待环境的态度  168-169
      9.2.2 发展观:对待技术发展的态度  169-170
      9.2.3 新技术与建筑文化发展趋向  170-174
    9.3 技术途径的建筑文化营造构想  174-187
      9.3.1 技术系统的多层级要素与建筑文化的发展途径  175-181
      9.3.2 重视发展工艺要素  181-184
      9.3.3 “和而不同”与“新技术”  184-187
  下篇小结  187-188
10 结语  188-195
  10.1 结论与主要创新点  189-193
    10.1.1 结论  189-192
    10.1.2 主要创新点  192-193
  10.2 对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的思考  193-195
图表目录  195-200
致谢  200-201
参考文献  201-209
附: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209

相似论文

  1. 应用于中国当代宗教领域的胶合木建筑设计初探,TU366.2
  2.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艺术对现代建筑意境表达的借鉴研究,TU986.1
  3. 云南基督教堂及其建筑文化探析,TU-05
  4.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变迁初探,TU-86
  5. 西安特色城市空间初探,TU984.113
  6. 精神的栖居地,J525
  7. 人口迁移对1980年以来郑州人居环境的影响,C922
  8. 纳西族建筑文化与旅游创意地产的耦合效应研究,F592.7
  9. 徽派建筑文化对产品设计的创新应用,TU-0
  10. 中西建筑文化内涵比照,TU-05
  11. 地方博物馆空间设计方法研究,TU242.5
  12. 校园历史建筑研究,TU244-092
  13. 客家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TU-86
  14. 建筑文化视野之下的两宋时期界画研究,J59
  15. 巴蜀建筑史——秦汉时期,TU-092
  16. 20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保护举例研究,TU-87
  17. 镇边城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TU-05
  18. 西安世园会建筑的文化生态解读,TU-05
  19. 韶关古村落景观与建筑文化对现代住区设计的启示,TU241
  20. 秦、晋两地传统建筑文化比较,TU-092
  21. 济南外来建筑文化街区之一——商埠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TU984.11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理论 > 建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