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绿色住区综合评价的研究

作 者: 刘启波
导 师: 刘临安
学 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专 业: 建筑历史与理论
关键词: 绿色住区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生态化发展模式 系统设计法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分类号: TU984.1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1878次
引 用: 2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绿色住区作为绿色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类复杂的、多因素、多层次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即是以生态(自然与人文)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在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最和谐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多级传递、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和多学科现代科技成就,根据地域环境和资源(自然与人文)状况,强调优化整合住区的功能结构,在时间上具备动态适应性,经济上以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效益,技术上以绿色适宜性技术为支撑,在使用中能够自我组织、自我调整、自我维持,同时具有满足全面生活需求、高效和谐、自养自净、无废无污、节能节地、文脉延续等特性,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的一种新型住区。其设计目标很多,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诸领域,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就决定了针对系统进行的分析、设计等工作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而且在各方面有其具体的目标和各不相同的要求,这些要求有时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为此从系统总体上对其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设计方案选优与决策的基础。 本课题从当前国际上最前沿的基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生态化发展模式理念指导的绿色人居环境建设理论出发,在对国内外有关绿色建筑及其相关学科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后,以黄土高原绿色住区研究的“个案”为研究基础,通过实地调研与参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以系统设计法为工具,充分应用了软、硬科学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兼顾生态环境、社会人文与经济效应的协调要求,构建了当今较全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绿色住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项指标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了诠释和确定更具体、详细的评价标准,可使建筑师、业主等能够更加明确评价项目的依据、自己努力的方向以及可以采用的改进措施等,并在对黄土高原绿色窑居示范新住区的评价中得到了验证;在综合评价的手段方面,应用了先进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程序。因此,这种具有严密性、科学性的综合评价将成为绿色住区系统在系统分析阶段获得设计方案“非劣解集”与系统设计阶段最终选择出最优设计方案的依据,亦可用于评价已建成的绿色住区,从而直接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另外,本课题给出的是一套通用的绿色住区综合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各国或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各相应指标的权重值体系作出相应调整,而体现地方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全文目录


第1章 引言  9-15
  1.1 研究背景  9-10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0-13
  1.3 研究方法  13
  1.4 研究内容的技术路线和叙述的结构框架  13-15
第2章 国内外绿色建筑体系及相关学科综合评价的现状与讨论  15-41
  2.1 国际上有关绿色建筑体系综合评价的综述与评论  15-24
    2.1.1 国际上有关绿色建筑体系综合评价的综述  15-19
    2.1.2 对国际上有关绿色建筑体系综合评价的评论  19-24
  2.2 国内有关绿色建筑综合评价体系的综述与评论  24-31
    2.2.1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综述  24-27
    2.2.2 对国内有关绿色建筑体系综合评价的评论  27-31
  2.3 对有关绿色建筑相关学科评价体系的综述与评论  31-35
    2.3.1 对有关绿色建筑相关学科评价体系的综述  31-32
    2.3.2 对有关绿色建筑相关学科评价体系的评论  32-35
  2.4 本课题的研究基础—黄土高原绿色建筑体系与基本聚居单位模式研究  35-40
    2.4.1 以黄土高原绿色窑居住区研究作为中国绿色建筑体系与基本聚居单位模式研究突破口的思路  36
    2.4.2 黄土高原绿色建筑体系框架  36-39
    2.4.3 黄土高原绿色建筑体系研究中方法论对本课题的启示  39-40
  小结  40-41
第3章 绿色人居环境建设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41-47
  3.1 生态化及生态化发展模式的基本概念  41-42
  3.2 关于人类发展模式的哲学思考  42-44
    3.2.1 人、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  42-43
    3.2.2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基本概念  43-44
  3.3 绿色人居环境的定义与内涵  44-45
  3.4 关于绿色人居环境建设理论研究途径的讨论  45-46
  小结  46-47
第4章 绿色住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  47-62
  4.1 本课题在建立绿色住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思路上对传统做法的突破  47-52
  4.2 绿色住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HP模型的建立  52-55
  4.3 本课题建立的绿色住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55
  4.4 本课题使用的综合评价方法的思路  55-60
    4.4.1 综合评价方法的思路  56-59
    4.4.2 量化方法介绍  59-60
  小结  60-62
第5章 绿色住区经济性评价  62-73
  5.1 绿色住区经济性评价的基本概念  62-63
  5.2 C_1:全寿命费用  63-66
    5.2.1 D_1:一次性造价  63-65
    5.2.2 D_2:建筑生命期运行、维护费用  65-66
  5.3 C_2:环境保护投入产出  66-72
    5.3.1 D_3:环境保护的投入  68-69
    5.3.2 D_4:环境保护的产出  69-72
  小结  72-73
第6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促进的评价  73-115
  6.1 建筑生态环境及其评价的基本概念  73-74
  6.2 C_3:能源使用  74-86
    6.2.1 D_5:自然通风  76-77
    6.2.2 D_6:自然采光、遮阳  77-80
    6.2.3 D_7:围护结构及材料  80-84
    6.2.4 D_8: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84-86
  6.3 C_4:土地开发利用  86-92
    6.3.1 D_9:非耕地使用情况及发展余地  87-88
    6.3.2 D_(10):选址  88-89
    6.3.3 D_(11):建筑体量与形式  89-92
  6.4 C_5:资源使用  92-102
    6.4.1 D_(12):当地天然建材的使用  93-94
    6.4.2 D_(13):3R建材及长寿命耐用建材使用  94-96
    6.4.3 D_(14):水土保持  96-98
    6.4.4 D_(15):水资源开发及循环使用  98-100
    6.4.5 D_(16):节水措施  100-102
  6.5 C_6:防止污染  102-113
    6.5.1 D_(17):三废处理与噪声防治  104-107
    6.5.2 D_(18):无污染施工技术  107-109
    6.5.3 D_(19):无害建材(绿色建材)  109-111
    6.5.4 D_(20):生态环境保护监管  111-113
  小结  113-115
第7章 建筑空间环境质量的评价  115-136
  7.1 建筑空间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念  115
  7.2 C_7:室外环境  115-126
    7.2.1 D_(21):建筑布局  117-119
    7.2.2 D_(22):灾害防御  119-123
    7.2.3 D_(23):植被与绿化体系  123-125
    7.2.4 D_(24):基础设施完善度  125-126
  7.3 C_8:室内环境  126-135
    7.3.1 D_(25):室内空间环境  127-129
    7.3.2 D_(26):室内物理环境  129-133
    7.3.3 D_(27):室内卫生环境  133-135
  小结  135-136
第8章 地域性评价  136-157
  8.1 地域性评价的基本概念  136-137
  8.2 C_9:继承历史  137-145
    8.2.1 D_(28):与乡土的有机结合  137-139
    8.2.2 D_(29):地域历史景观的保护与继承  139-143
    8.2.3 D_(30):保留居民对原有地段的认知性  143-145
  8.3 C_(10):融入地域  145-149
    8.3.1 D_(31):与城(村)镇轮廓线及街道尺度和谐一致  145-146
    8.3.2 D_(32):创造积极的城(村)、镇新景观  146-149
  8.4 C_(11):活化地域  149-155
    8.4.1 D_(33):居民参与  150-152
    8.4.2 D_(34):建筑面向城(村)镇充分开敝  152-155
  小结  155-157
第9章 绿色住区综合评价软件包的研制与应用  157-163
  9.1 绿色住区综合评价软件包的内容  157
  9.2 软件使用举例  157-163
结论  163-166
致谢  166-167
参考文献  167-171
后记  171-173
附录1  173-190
附录2  190-205
个人简历  205

相似论文

  1.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2. 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科学路径分析,F592.7
  3. 煤矿企业安全培训体系评价研究,X936
  4. 电网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TM715
  5. 医学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R-5
  6. 科技成果奖励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G311
  7. 宝钢工程设备供应商能力综合评价研究,F274;F426.31
  8. 农产品加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F205
  9.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及对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伦理观照,B82-058
  10.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问题研究,B82-058
  11. 企业集团契约化管理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F272
  12. 云南省县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F127
  13. 电网低压载波集中抄表系统应用效果评价及改进研究,TM764
  14. “宜居重庆”背景下旧居住区改造综合评价研究,TU984.12
  15. 阜新矿区废弃土地利用综合评价研究,F426.1
  16. 城市森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S731.2
  17. IT服务外包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F719
  18. 黑龙江省国有农场的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F324.1
  19. 河北省“十一五”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F127
  20. 基于产业竞争力的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研究,F259.2
  21. 节能住宅综合效益分析与评价研究,TU201.5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居住区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