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自由之远与艺术世界的价值根源——徐复观艺术思想的扩展研究

作 者: 耿波
导 师: 童庆炳
学 校: 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价值根源 对象化 内在超越 声息相通 自由之远 艺术精神 复调文体
分类号: J120.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452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价值根源即“非对象化”意义上的价值观。真正的“价值根源”意味着人的“置身其中”。 在西方,从苏格拉底到康德、尼采,在价值根源问题的解决上皆有缺憾。徐复观因其丰富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孟、宋明理学之“心学”传统的继承,而将“心性”把握为价值根源。“心性”即人由不断的实践工夫向“内”“回转”,而在自身现实生命中显发出自律、超验的“不容自已”的精神境界。在徐复观那里,心性分为儒学意义上的以“道德”为内涵的“心性”和老庄意义上的以“虚无”为内涵的心性。 徐复观的“心性”虽然向价值根源迈进一大步,但仍不是真正的价值根源,因为徐复观的“心性”之超验是一种“内在超越”。“内在超越”的本质即是将超越境界视为“预设”,而“预设”乃是个体私人意欲“对象化”的投射。这种个体私人意欲的内涵,在徐复观的“心性”语境中是一种个体政治意欲。凋零的政治残梦化为政治意欲渗透在徐复观的“心性”中,导致了“心性”在最细微处的“对象化”,失去了价值根源的深彻性。 为了寻求真正的价值根源,我们从徐复观的“心性”前进一步:与徐复观从“工夫”中向“内”“回转”相反,我们将“工夫”体验为“敬畏”,在工夫之“敬畏”中循“畏”去“远”,在去“远”的广大境界中显发出人之克胜私欲的人之“无”:境界的“远”大与人之“无”在根本上保证了人的“置身其中”性,真正的价值根源由此显现。工夫(敬畏)—去“远”—人之“无”—人的“置身其中”,这是一个“远”而复“返”的过程。在中国乐文化中,乐是声息相通的“自由”交流,但“自由”的本质不是其本身,而是对承载此“自由”的“远”大境界的开辟。因此,乐的本质即是以声息相通的“自由”性去“远”而“返”,对于价值根源作出指引与守护。在声息相通之自由交流中的“远”而复“返”,我们称之为“自由之远”。 从“乐”来指认“艺术”的本质,我们认为:艺术即是在声息相通的自由之远中对于价值根源的指引与守护。 在“中国艺术精神”的探讨中,徐复观认为艺术境界之所以能从“虚无”心性中涌现,是因为在“虚无”心性中显发出主客之间非因果非前后的根源性关系。然而问题在于,在此“无己”的“虚无”心性中,主体性凸显的“想象”却是核心的生发机制,这表明其“虚无”心性并非价值根源。前进一步。遵循海德格尔的指引,我们将主体凸显的“想象”向自由交流的“双向建构”中“回置”。在双向建构中显发双重涌动:自由交流对于境界的“开辟”和人在双向构建之“克己”。“开辟—克己”使人“置身其中”,价值根源呈现。在双向建构之“开辟—克己”的意义上,中国传统山水画对于价值根源的指引有所局限,而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则意蕴丰厚。双向建构之“开辟——克己”即是声息相通的自由之远。 在对《文心雕龙》“文体”观念的探讨中。徐复观认为“文体出于情性”,而“情性”又是“心性”的向外构造,因此,“文体”出于“心性”,并以“气”为沟通“文体”与“情性(心性)”的桥梁。然而问题在于,因为徐复观“心性”本身的对象性,所以其“情性”与“气”皆是一种个体意欲的独白,因此其“文体”也必然是一种独白的话语形式。前进一步。个体意欲只有在双向建构的自由之远中才能剥除“独白”性,成为“非独白”意义上的复调个体,复调个体的艺术呈现形成复调文体。复调文体指向价值根源的开启。 本文结论:唯有在呼唤“他者”,开启“远”境的声息相通之自由之远中,人置身其中的价值根源才能得以涌现。艺术的真谛即在于此声息相通的自由之远中对于价值根源的指引与守护。

全文目录


导言:徐复观艺术思想研究现状与艺术的根源之思  8-26
  一、徐复观研究概况  8-13
  二、徐复观艺术思想研究述评  13-20
  三、何谓艺术的根源之思  20-24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24-26
第一章 徐复观其人:越来越深的人生  26-44
  一、时代之问与三种回答  26-29
  二、越来越深的人生  29-44
第二章 从史的角度论述徐复观思想的血脉:作为价值根源的心性  44-66
  一、近代西方价值观念简史及其根源性反思  44-52
  二、从史的角度来论述徐复观思想的血脉:心性  52-66
第三章 前进一步  66-94
  一、局限:徐复观的“心性”观乃是道德对象化的“心性”  66-74
    1、徐复观的“心性”是“内在超越”意义上的“心性”,其中包含着从个体情感意志而来的对象化“预设”,因此并不是价值根源  66-72
    2、徐复观“心性”观念“对象化”的原因:政治忧患与学术传统所造成的个体政治意欲  72-74
  二、突破:在循“畏”去远与“远”而复“返”(“去远”)中道德对象化的破除  74-85
    1、“工夫”之“朴素性”的无.所.守.护.是徐复观“心性”观念向“对象化”滑落的根本原因  75-78
    2、一“(敬)畏”开两门:从工夫的“朴素”状态中循“畏”“去远”  78-80
    3、人之“无”  80-81
    4、“远”而复“返”与人“置身其中”的价值根源的涌现  81-85
  三、自由之远:声息相通中的“远”而复“返”  85-94
    1、乐乃和,和乃“声息相通”  85-87
    2、去“远”而“返”发生于乐的“声息相通”中  87-89
    3、乐乃声息相通的去“远”而“返”中对于价值根源的开启指引  89-91
    4、自由之远  91-92
    5、艺术乃离乡“去远”之人的价值根源之重建  92-94
第四章 徐复观艺术思想研究之一:中国艺术精神  94-131
  一、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研究的背景  94-101
  二、中国艺术的价值根源之思:中国艺术精神  101-116
  三、前进一步: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再思考  116-119
  四、中国艺术精神的全面展开:从古典到现代到民间  119-131
第五章 徐复观艺术思想研究之二:文体论  131-167
  一、龙学研究的深度概述与徐复观切入《文心雕龙》研究的价值根源之思  131-133
  二、徐复观论文体不是“文类”及文体的三个层面:体裁、体要、体貌  133-137
  三、文体的核心是人  137-145
  四、前进一步:文体(形式)的本质以及徐复观文体观的独白性  145-153
  五、徐复观文体论的“非独白性”展开:文体(形式)是“复调”个体的形象呈现  153-167
结语:面向“他者”,开启“远”境  167-169
主要参考文献  169-176
附:徐复观先生言行著述及心路历程编年  176-189
后 记  189-190

相似论文

  1.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B83
  2. 孟子思想的内在超越性,B222.5
  3. 湖湘水彩画艺术的发展研究,J215
  4. 绘画之为艺术的意义,J205
  5. 现实再认识,J120.9
  6. 现代科技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研究,J309.2
  7. 十九世纪西方浪漫主义童话艺术精神之浅探,I106.8
  8. 中国近百年雕塑艺术表现形式的嬗变,J305
  9. “中国学派”动画艺术研究,J954
  10. 全球分销系统前端应用快速开发框架及代码生成工具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11. 唐代书法艺术精神初探,J292.1
  12. 论吴冠中风景油画中的写意精神,J213
  13. 论苏轼散文的艺术精神,I207.62
  14. 社会学知识客观性的实现途径—布迪预先构建与参与性能象化的重新解读,C91-06
  15. 明代双林寺彩塑艺术研究,J309.2
  16. 罗尔纯油画艺术研究,J213
  17. 生态危机的价值论根源与应对思考,X2
  18. 明中晚期文人饮茶生活的艺术精神,TS971
  19. 巫术思维与艺术家,J219
  20. 潘玉良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意义,J205
  21. 江文湛写意花鸟画研究,J205

中图分类: > 艺术 >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 中国艺术 > 艺术史、艺术思想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