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翻译创造性的关系研究

作 者: 涂叙鹏
导 师: 李发根
学 校: 江西师范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与文学
关键词: 符号学 语言符号本质第一原则:任意性 翻译创造性
分类号: H05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如今,关于符号学及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的探讨已屡见不鲜,并且由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法对翻译问题进行探讨已经倍受尊重。同时,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翻译创造性的关系,本文先暂时只能假设:语言符号的“任意性”(Saussure)和翻译并其所属“创造性”(本文),两者的惊人相似只是一种想象的巧合;即我们人类社会的各种知识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为各种语言系统所表达(也即任意性作为语言符号第一本质属性的同时受各种不同具体规约系统的限制),与翻译中“共同”部分可以在不同语言系统间进行转换的事实,这两者的相似巧合。但是,对于这种巧合,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想象;“已知是通向未知世界的桥梁”,如上所述,各学科的交叉发展鼓励下,本文就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和翻译的创造性两个范畴结合尝试探讨。那么,本文拟对语言任意性的研究及翻译创造性等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并发现(第二章);同时,鉴于翻译自身的可“不断完善性”(Gutt)和“语言符号任意性既是理论又是方法论”(Saussure et al)理论,本篇拟应用运筹学(第一章:5-6页)理论一些方法,并借助对纽马克等提出、归结的翻译策略方法分析,对主题进行探讨。第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以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为现代语言学之父Ferdinand De Saussure提出,近一个世纪以来,其根本真理性是不可动摇的。不仅如此,它还在争论中得到证实和发展。主要的,有学者提出语言任意性在不同层次的语言符号体系里有可能弱化或是消失,藉此否定这一科学理论。目前,除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其它属性很难就“使得在同一集体系统(社会群体)中的交流成为可能,这种交流甚至是超越这一具体系统(社会群体)的”(Saussure et al)事实进行合理解释。那么,语言自身的什么神奇“力量”使它可以承载翻译跨越一个语言系统到另外一个或是多个系统转换呢?这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的出发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既是理论又是方法论”(Saussure et al)。索绪尔的提出:语言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第一属性,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性的,即符号系统与其代指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任意性,这是根本的;而与语言任意性相对的是其规约性,它是语言任意性的结果,同时又对语言任意性进行约束;规约性的表现形式在具体语言系统表现出不同的构成,具体语言系统本身就意味着规约系统的特定组合。那么,这两种相互力量存在并及各自特性,使得语言符号含有‘不变与变’的根本矛盾。第二,在译界,翻译者或是翻译理论家们,在追求目标文本和原文本的“忠实(devotion/faithfulness)”或是“(由形式和功能到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Nida)等传统标准的同时,对翻译“可译性”理解的不断深化,界内更多地意识到翻译过程中“某种意义上的偏离”(Escarpit),这是不争的事实;诸如“翻译的创造性的叛离”、“文学翻译创造性背叛”、“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应用文的翻译创造性”和“译者主观性与翻译的创造性”等等,为了方便论述,本文统称为“翻译创造性”。同样,翻译创造性,也还是存在于“由一个语言符号系统跨越到另一个语言符号系统”(奈达)的过程中,这也是不容置疑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那么,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不同的树叶”,在交流过程中,正是差异的存在成为内在的需要,也是要针对和力图解决的主要问题。同时,翻译也正是这种差异前提下的“求同行为”,是翻译创造性的发生。事实上,翻译的创造性,并非只呈现在最终静态目标文本的结果中,而应该属于整个翻译过程,并有其特定的历史性。第三,根据上述,语言符号第一本质的内在相互制约属性与“翻译创造性”是否存在什么关系?本文第三章借助运筹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模型化探讨两者间存在的联系,并在第四章借助翻译的基本翻译策略和实践:译者怎样处理翻译实践问题,进一步从理论分析和实践求证两者间的联系。(1)从语言的任意性到翻译创造性角度论述,一般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为翻译提供了根本承载可能性,语言之间由于任意性和规约的相互作用而呈现的差异提供了翻译创造性存在的空间并有其特性;具体的,由于参与翻译过程的两种不同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规约性为代表的约束力的相互作用及不同语言系统中不同规约性的约束差别提供了翻译创造的可能空间域,那么,根据法国文学家Robert Escarpit的观点,任何翻译行为,都可称作为翻译的创造;与此同时,翻译创造性虽静态表现为目标语的(译文)实现,但翻译的创造性更表现为一个翻译过程(交流过程),任何翻译现象是否是创造需由其各自的参照系,如目标语参照源语系的,或是译者处理而目标语读者的承认等等,那么差别越多,翻译创造性发生的空间域就越大。又由于翻译过程的具体性使得任何一种翻译创造都具有历史性。(2)从翻译创造性到语言的任意性角度论述,翻译实践客观性和历史性也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重要佐证。因翻译及创造性的特定历史性,翻译交流要应社会发展及文化交流的需要,其具体表现为个别范畴及语类等的引入到目标语言和文化;但从长期来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样不断积累、演化,而翻译的创造性也可以认为是目标语中新的规约因素出现的一种动态理据。最后,索绪尔明确指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重要性,“它被看作基本真理,而且处在语言事实的最高层次,其它语言事实都是这种真理的衍生物及其所带来的结果”,那么由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角度探讨翻译及翻译创造性,值得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全文目录


Abstract  4-8
摘要  8-11
List of Figures and Tables  11-14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4-21
  1.0 The theoretical embarrassment to the research  14-15
  1.1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tudy  15-17
  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7-18
  1.3 The methodology for the research  18-19
  1.4 A brief of the research configuration  19-21
Chapter 2 Foundation Theories in Point  21-46
  2.0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other disciplines  21
  2.1 A review of semiotics and translation  21-37
    2.1.1 Semiotic development  21-23
    2.1.2 Linguistic development  23-32
    2.1.3 Semiology to translation  32-37
  2.2 Translation inventiveness  37-45
    2.2.1 Creative treason by Robert Escarpit  37
    2.2.2 Translatability  37-40
    2.2.3 Inventiveness in translation  40-43
    2.2.4 What cause(s) inventiveness of translation  43-44
    2.2.5 What is inventiveness of translation  44-45
  2.3 Summary  45-46
Chapter 3 Exploring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Arbitrariness of Linguistic Sign and Inventiveness in Translation  46-59
  3.1 The general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theory  47-53
    3.1.1 Translation itself as a kind of invention in virtue by Robert Escarpit  47-48
    3.1.2 Ideal contras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48-51
    3.1.3 Basic tendencies in translation  51-53
  3.2 The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the translating process  53-56
    3.2.1 Specific texts, with their own authors and expected readerships  53-54
    3.2.2 Translators’/interpreters’mediating, with their patronages  54-55
    3.2.3 Admittance to the “inventiveness”from expected readerships  55-56
  3.3 From inventiveness in translation to arbitrariness of linguistic sign  56-58
  3.4 Summary  58-59
Chapter 4 Case Analyses  59-81
  4.1 Relationship indications from how to deal with translation issues  59-72
    4.1.1 on the collection of procedures and methods in translation  59-71
    4.1.2 Further generalizations  71-72
  4.2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English version  72-81
Chapter 5 Conclusion  81-84
  5.1 Conclusion  81-82
  5.2 Limitations  82-83
  5.3 Implications  83-84
Bibliography  84-91
Acknowledgements  91-92
Publications  92

相似论文

  1. 诗意的疏离:图文之间,J506
  2. 以刘翔的媒介形象为例看新闻传播的神话性,G206
  3. 影视植入式广告在品牌传播上的价值研究,F273.2
  4. 论传统铺装的“韵”对现代城市景观铺装的启示,TU986
  5. 数字时代平面设计的艺术符号学解读,J524
  6. 从接受理论角度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I046
  7. 基于符号学的儿童餐具造型设计研究,TB472
  8. 基于符号感知的上海都市旅游形象研究,F592.7
  9. 文学翻译中实现忠实的创造性叛逆,I046
  10. 从符号学视角看北京奥运会吉祥物,G812.13
  11.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看《封神演义》中宗教用语的翻译,H315.9
  12. 兰坪县罗古箐普米族村寨保护与发展探索研究,F592.7
  13. 系统功能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商业广告语篇分析,H052
  14. 汉语小数词及其翻译研究,H315.9
  15. 从译者主体性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I046
  16. 大学文化景观表达方法研究,G641
  17. 从承继到创新,从启蒙到娱乐,J905
  18. 招贴设计中人物面部造型艺术的应用研究,J524
  19. 动画的符号学特征和传播特性,J218.7
  20. 用中国传统艺术符号镌刻出现代设计的民族印记,J504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学 > 翻译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