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微机械法布里-泊罗干涉型光学读出非致冷热成像技术研究

作 者: 冯飞
导 师: 王跃林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专 业: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关键词: 微机电系统 非致冷红外成像 法布里-泊罗微腔红外探测器阵列 可动微镜 热-机械灵敏度 噪声等效温差
分类号: TN2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281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MEMS技术的发展和逐渐成熟,非致冷热成像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光学读出非致冷热成像技术是近几年红外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论文首先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微机械法布里-泊罗干涉型光学读出非致冷热成像系统。该系统基于法布里-泊罗腔多光束干涉原理读出红外信号,具有可见光干涉读出亮度高、反衬度大和更高的探测灵敏度等优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红外光学系统;法布里-泊罗微腔红外探测器阵列(F-P MCIRDA);可见光读出系统。本论文主要是围绕系统的关键部件—F-P MCIRDA的优化设计、F-P MCIRDA与系统性能分析、F-P MCIRDA工艺制作与性能测试展开的。 F-P MCIRDA集红外敏感和光学读出于一身,其优化设计主要涉及器件的光学和热-机械性能。通过理论分析,完成了F-P MCIRDA的优化设计,确定了可动微镜的结构参数。从热应力理论出发分析了由双材料梁支撑的可动微镜的热-机械灵敏度与其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最优厚度比及相应的最大热-机械灵敏度,解决了可动微镜结构参数优化的关键问题。 论文从理论上分析了F-P MCIRDA的机械-光灵敏度、红外温度响应与时间常数等诸方面的性能,给出了结构参数与这些性能之间的关系。论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系统的红外响应能力:系统可探测温度差和系统噪声分析。前者超过2500K,已能满足多数情况下的红外探测;后者分析表明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可见光读出部分是主要的噪声来源;系统的极限噪声等效温差达μK量级。 采用硅-玻璃键合等体硅MEMS工艺制作F-P MCIRDA,既保证了法布里-泊罗微腔两个反射面相互平行,又容易实现大阵列集成。论文对薄膜刻蚀、硅-玻璃键合等关键工艺进行了专门研究,优化了器件制作工艺;设计了合理的工艺流程,成功地制微机械法布里一泊罗千涉型光学读出非致冷热成像技术研究作出了具有初步红外响应能力的50巧。的AUsioZF一P McIRDA阵列。 论文对影响F一P MCIRDA性能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对实验室工艺条件下制作的5102、SINx薄膜的红外吸收特性进行了测试;利用ANSYS评估了AI、Au、5102、SINx薄膜的残余应力对可动微镜形貌的影响;对法布里一泊罗腔反射面的粗糙度进行了测量,分析了硅一玻璃键合破坏金属表面的原因。 搭建了热一机械灵敏度测试平台,AFSio:可动微镜的热一机械灵敏度的测试结果表明:可动微镜在热辐射作用下发生了明显的位移;热一机械灵敏度测试结果、理论结果和ANsys模拟结果分别为2.oZx 10一8叮K、3.3ox 10一sn岁K、2.sox 10一8耐K,三者在误差范围内相吻合,证实了理论设计的有效性。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9
第1章 引言  9-41
  1.1 MEMS技术  9-14
    1.1.1 MEMS技术发展概况  9-10
    1.1.2 主要的MEMS加工技术  10-13
    1.1.3 基于MEMS技术的主要产品及其成功经验  13-14
  1.2 红外技术  14-22
    1.2.1 红外技术基础  14-17
    1.2.2 量子型红外探测器  17-20
    1.2.3 热型红外探测器  20
    1.2.4 红外探测器的应用  20-21
    1.2.5 红外探测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21-22
  1.3 基于MEMS技术的非致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的发展  22-32
    1.3.1 采用电学读出方式的非致冷红外探测器  22-28
    1.3.2 采用光学读出方式的非致冷红外探测器  28-32
  1.4 本论文工作的意义、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32-35
    1.4.1 本论文工作的意义和目的  32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32-33
    1.4.3 本论文的创新点  33-35
  参考文献  35-41
第2章 法布里-泊罗干涉型光学读出热成像系统设计  41-68
  2.1 法布里-泊罗干涉型光学读出热成像系统工作原理  41-45
    2.1.1 光的干涉与法布里-泊罗干涉仪  41-43
    2.1.2 法布里-泊罗干涉型光学读出热成像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43-44
    2.1.3 法布里-泊罗干涉型光学读出热成像系统的特点  44-45
  2.2 法布里-泊罗微腔红外探测器阵列设计  45-63
    2.2.1 红外敏感与双材料梁材料的选择  45-46
    2.2.2 光学设计  46-51
    2.2.3 可动微镜的结构与填充因子  51-53
    2.2.4 可动微镜的热-机械灵敏度优化设计  53-63
  2.3 光学读出及图像处理部分设计  63-65
    2.3.1 光学读出系统设计  63-64
    2.3.2 图像处理系统  64-65
  2.4 本章小结  65-67
  参考文献  67-68
第3章 法布里-泊罗干涉型光学读出热成像系统性能分析  68-87
  3.1 法布里-泊罗微腔红外探测器阵列性能分析  68-77
    3.1.1 法布里-泊罗微腔红外探测器阵列的机械-光灵敏度  68-69
    3.1.2 可动微镜的机械特性  69-73
    3.1.3 可动微镜的热导与红外温度响应  73-76
    3.1.4 可动微镜的时间常数  76-77
  3.2 法布里-泊罗干涉型光学读出热成像系统红外性能分析  77-84
    3.2.1 系统可探测温度差  77-78
    3.2.2 光学读出热成像系统噪声等效温差分析  78-84
  3.3 本章小结  84-86
  参考文献  86-87
第4章 关键工艺及器件研制  87-109
  4.1 关键工艺研究  87-100
    4.1.1 KOH溶液湿法腐蚀硅  87-88
    4.1.2 RIE刻蚀  88-90
    4.1.3 IBE刻蚀  90-97
    4.1.4 硅-玻璃键合  97-99
    4.1.5 硅的DRIE刻蚀  99-100
  4.2 法布里-泊罗微腔红外探测器阵列制作工艺流程  100-103
  4.3 工艺偏差对可动微镜性能的影响  103-107
  4.4 本章小结  107-108
  参考文献  108-109
第5章 测试结果及讨论  109-129
  5.1 氮化硅和氧化硅薄膜的红外吸收特性  109-111
  5.2 表面粗糙度测量  111-116
    5.2.1 硅-玻璃键合前微镜表面的粗糙度  111-114
    5.2.2 硅-玻璃键合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114-115
    5.2.3 可动微镜释放后的表面粗糙度  115-116
  5.3 薄膜的残余应力  116-124
    5.3.1 台阶仪测量薄膜残余应力的原理  116
    5.3.2 薄膜的残余应力测量  116-120
    5.3.3 薄膜残余应力对可动微镜形貌的影响  120-124
  5.4 法布里-泊罗微腔红外探测器阵列热-机械灵敏度实验测试  124-126
  5.5 本章小结  126-128
  参考文献  128-129
第6章 结论及未来的工作  129-132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成果清单  132-133
致谢  133-134
个人简历  134-135

相似论文

  1. 装有纵向涡流产生器的矩形微通道内的传热与流动的实验和模拟研究,TK124
  2. 基于MEMS技术的微加热板的设计与制作,TK172
  3. 软焊料键合实现MEMS晶圆级真空封装,TN305
  4. 自蔓延反应键合工艺研究及应用,TN405
  5. 基于分形粗糙表面的MEMS摩擦学研究,O313.5
  6. 微悬臂梁机电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TH703
  7. MEMS感应局部加热封装研究,TP211.4
  8. 考虑漏电场的扭转式微执行器Pull-in机理分析,TH703
  9. 考虑漏电容的平板式微执行器Pull-in机理分析,TP211.4
  10. 基于Σ△原理的MEMS陀螺高精度模数转换技术,TN792
  11. MEMS平面磁芯螺旋微电感的制造技术研究,TM55
  12. MEMS磁芯螺线管微电感的制造技术研究,TM55
  13. 应用于MEMS通讯继电器的双稳态微电磁驱动器的研究,TM58
  14. 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机构驱动器设计,TH703
  15. MEMS磁芯螺线管微电感的模拟和制造工艺研究,TM55
  16. 基于激光/微笔直写的静电驱动可变电容制备技术研究,TM531
  17. 基于ARM的微惯性姿态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TP274
  18. 微型仿生机器人系统的研究,TP242
  19. 光学读出非制冷红外热像仪FPA真空封装研究,TN215
  20. MEMS微加速度计读出电路设计,TH824.4
  21. 一种基于MEMS的光电倾角传感器的设计及仿真,TP212.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 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 > 显示技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