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作 者: 介永强
导 师: 史念海;吴宏岐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历史地理学
关键词: 西北地区 佛教寺院 地理研究 历史文化 佛教文化 大乘佛教 石窟造像 隋唐时期 甘青地区 西域
分类号: K928.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585次
引 用: 1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宗教问题是当今中国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从全国范围看,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现阶段,我国西北地区的宗教问题尤为突出。如何做好西北地区的宗教工作,不仅需要宗教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也需要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因为当代的宗教文化现象大都植根于历史时期,不了解历史时期宗教时空变迁的状况,也就很难准确把握当代宗教的区域特征。历史上,多种宗教广泛流行于西北地区,然而,就其对西北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说,佛教影响最大。今天,除了伊斯兰教,佛教仍是西北地区分布最广、教徒最多的宗教。因此,研究历史时期佛教文化在西北地区的分布及其变迁,对于我们全面深刻认识当今西北宗教问题的由来和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寺院是僧众弘法布道的的主要场所,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历史时期,西北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公元前1世纪,佛教越过葱岭,首先在塔里木盆地广泛传播,塔里木盆地是汉魏时期西北佛教寺院分布的重心所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寺院在西北地区渐渐增多,在以凉州(今甘肃武威)为中心的河陇地区形成了一条较为狭长的佛寺分布带,长安成为两晋南北朝西北佛教寺院分布的新兴密集地区。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隋唐王朝多次敕令“按州置寺”,佛教寺院覆及了整个西北地区。京畿道和陇右道是唐代西北佛教寺院分布的密集地带,京兆府是寺院分布的密集中心,唐长安城寺院分布的密度在中国佛教史上尚不多见。宋辽夏金时期,陕西关中、甘肃河西、宁夏银川、青海玉树、新疆吐鲁番创建的佛教寺院较多,亦是那时西北佛教寺院分布较多的地区。元代西北关陇地区佛教寺院较多,西宁卫(今青海西宁)、甘州(今甘肃张掖)和凉州(今甘肃武威)是藏传佛教寺院分布较多的地区。明清西北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以河湟地区最为密集,规模也最大,河西地区次之。 石窟是开凿于山崖峭壁间的特殊形式的佛教寺院,是西北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存。西北地区石窟寺规模宏大,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从现有遗存来看,西北石窟寺按地域特征可分为西域区、河西区、陇中区、陇东南区、陇东区、宁南区和渭北区。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不同区域的石窟在建筑形制和造像手法上异彩纷呈,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西域的岩石质地较松,为防止石窟倒塌,所以把印度支提窟中的舍利塔改造为中心柱,使之起支撑窟顶的作用,同时也便于僧徒右旋礼拜诵经,中心柱形支提窟成为西域石窟的主要窟形。基于同样的原因,西域早期的大立佛可能是用泥土塑造代替雕刻。河西石窟石雕造像极少,这是因为受到岩石松散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而且接近西域,故采用了西域石窟塑像和壁画并举的方法,造像绝大部分为泥塑和石胎泥塑。以河西姑减为中心的“凉州模式”石窟,最主要的特点是出现了中心方柱,并把中心方柱的四面分开数层开盒造像。陇中和陇东南地近中原,石窟造像的本土化色彩比较明显,表现出更多的中原艺术风格。往往利用天然洞穴建窟,较完整的佛盒尚未出现,造像尚未形成整体布局,这不仅是陇中区而且是陇东南区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点。陇东地区的山岩多属砂岩,比较坚硬,宜于雕刻,石窟造像大多以石雕为主。宁南须弥山石窟是内地保留中心柱最晚、最多的石窟,石雕造像采用密集平行线阴刻,这种技法被称为“黄土高原”雕刻风格。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石窟造像多姿多彩。总体看来,越靠近西域的石窟,越有印度的特色;越靠近中原的石窟,本土化色彩越强。 佛典之翻译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基础。历史上,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在西北地区持续了将近1000年。初期的佛经翻译多为一人暗诵传译或数人讲译同施。随着译经事业的发展,翻译佛经成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十六国北朝时期,西北各地开始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译场。隋唐政府特设翻经院和弘法院,皇家寺院亦常常辟为译经场所,译事极盛,译场组织益臻完备和精密。中古时期,大大小小的译场在西北形成了西域、河西、关中三大译经文化区,长安是中古时期西北地区最大的译经中心。佛教律藏的翻译完成于东晋时代,律学的弘传主要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北朝隋唐时期,(十诵》、《五分》、《僧抵》、《四分》诸律之学率皆流行西北地区。十六国时代,鸡摩罗什在长安时,弗若多罗等人译出《十诵律》,莫定了此后长安成为西北地区《十诵律》之重镇。隋唐以前,关内素奉《僧抵律》,《五分律》亦在关陇局部地区流行一时。追至隋唐,《四分律》成为律学之正宗,长安成为西北地区律学之巨镇,关中律学如日中天。佛教义学以南北朝时期最为兴盛,以隋唐时期最为繁荣。十六国北朝隋唐时期,众多王朝定都长安,义僧大德普会京举,拥经讲肆,长安义苑蜂次栉比,关中聚集一时名宿,佛教义学高于风云,河西地区稍逊一筹,其它地区义理不名。中古西北佛教学术文化以关中最为发达,河西和西域次之,其它地区大为逊色。 佛教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流派,不同时期西北地区盛行的佛教流派不同,同一时期佛教流派在西北地区的传播亦非千篇一律。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全文目录


绪论  12-23
  一 历史宗教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2-18
  二 研究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的意义  18-19
  三 学术史回顾  19-21
  四 本文研究内容  21-23
第一章 西北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  23-72
  一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23-28
    西域:汉魏西北佛教寺院分布的重心  24-27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凉州为中心的河陇佛寺分布带之形成  27-28
    长安:两晋南北朝西北佛教寺院的新兴密集地带  28
  二 隋唐时期  28-44
    隋代西北佛教寺院分布的三大变化  33-42
    京畿道和陇右道:唐代西北佛教寺院密布地区  42-43
    长安城:唐代西北佛教寺院密集中心  43-44
  三 宋夏金元时期  44-52
    关中和陕南:宋代西北兴建佛教寺院较多的地区  45-46
    兴庆府和贺兰山:西夏佛教寺院密集地区  46-47
    高昌:西州回鹘佛教寺院分布的中心区  47-51
    河湟和河西:元代西北藏传佛教寺院分布地带  51-52
  四 明清时期  52-72
    河湟流域:明清西北佛教寺院密集地区  61-72
第二章 西北佛教石窟的地域特色  72-99
  一 石窟寺遗存状况  72-80
    新疆地区  72-75
    甘肃省  75-78
    宁夏地区  78
    陕西省  78-80
  二 石窟寺的地域分布  80-87
    西域区  80-82
    河西区  82-83
    陇中区  83
    陇东南区  83
    陇东区  83-84
    宁南区  84
    渭北区  84-87
  三 石窟形制和造像的地域特色  87-99
    西域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87-90
    河西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90-93
    陇东南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93
    陇中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93-94
    陇东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94-95
    宁南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95-96
    渭北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96-99
第三章 佛教学术文化在西北地区的弘扬  99-128
  一 译场与经典翻译  99-111
    西域区  100-101
    河西区  101-103
    关中区  103-111
  二 律镇与律学弘传  111-117
    《十诵律》  111-112
    《五分律》  112-113
    《僧祇律》  113-114
    《四分律》  114-117
  三 义林与义学风尚  117-128
    《涅槃》义林  118-119
    “三论”义林  119-121
    《摄论》义林  121-122
    《法华经》义林  122-123
    《地论》义林  123-128
第四章 佛教主要流派在西北地区的传播  128-153
  一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小乘佛教的传播  128-134
  二 隋唐时期宗派佛教的传播  134-147
    天台宗  135
    三阶教  135-137
    三论宗  137
    唯识宗  137-139
    华严宗  139-141
    禅宗  141-143
    密宗  143-144
    净土宗  144-145
    律宗  145-147
  三 宋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的传播  147-153
第五章 西北佛教文化区域及其重心的变迁  153-25
  一 西北佛教文化区域的基本格局  153-162
    区划原则  153-154
    西北佛教文化区域的基本格局  154-162
  二 西北佛教文化重心的历史变迁  162-25
    从西域到关中:晋唐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的转移  162-164
    从关中到河湟地区:宋元明清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的转移  164-25
附表  25-60
  表1史传所见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北佛教寺院  25-29
  表2史传所见隋代西北佛教寺院  29-34
  表3史传所见唐代西北佛教寺院  34-50
  表4《大明一统志》所载元代西北兴建的佛教寺院  50-54
  表5《大明一统志》所载明代西北佛教寺院  54-56
  表6嘉靖《陕西通志》所载明代陕西布政使司和陕西行都司佛教寺院  56-63
  表7嘉庆《重修一统志》所载清代西北佛教寺院  63-97
  表8西北佛教石窟地域特征比较  97-157
  表9西北古代佛教文化区域差异比较  157-60
附图  60-167
  图1明代前、后期西北各区域佛教寺院数量示意图  60-68
  图2清代乾嘉时期西北各府(州)佛教寺院数量示意图  68-81
  图3西北地区重要石窟遗址分布图  81-127
  图4中古时期西北佛教学术文化发达区域示意图  127-152
  图5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传播发展示意图  152-159
  图6魏晋-唐宋时期西北佛教文化区域示意图  159-160
  图7元明清时期西北佛教文化区域示意图  160-167
主要参考文献  167-177

相似论文

  1. 吉林市历史风貌区保护研究,TU984.114
  2. 西北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F124.7
  3. 西域画风对晋唐绘画的影响,J209.2
  4. 甘青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及族属研究,K872
  5. 北魏平城民间佛教信仰心态研究,B948
  6. 鄂西传统民居装饰符号与设计应用研究,TU-05
  7. 风景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性利用研究,G122
  8. 邯郸市峰峰矿区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研究,G122
  9. 我国现代城市广场的旅游形象分析,F592.7
  10.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G633.55
  11. 《大唐西域记》藏译方法研究,H214
  12.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F592
  13. 西北地区陆航部队飞行员激励问题研究,E263
  14. 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地区灵香草历史文化考察,S567.239
  15. 村落视野中的民间信仰变迁研究,B933
  16. 隋唐时期汴州的发展,K242
  17. 秦汉至明代中国古代北方边患重心转移研究,K207
  18. 西北地区花儿会的发展及区域特征(1912-1966),J607
  19. 1990年代学者散文的文化审美,I207.6
  20. 湖南邵阳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研究,F592.7
  21. 生态视角下西安地区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F592.7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地理 > 中国地理 > 专类地理 > 历史地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