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分科走向综合

作 者: 潘苏东
导 师: 金一鸣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综合科学课程 科学素养 课程改革 初中科学课程 三维模式 分科课程 科学观念 课程设计 三个维度 科学世界
分类号: G633.9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191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如何在我国初中阶段推行综合科学课程改革。 导言部分,首先交待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然后在归纳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综合科学课程定义和提出综合程度指数的基础上,给出了本论文对分科科学课程和综合科学课程的界定,认为它们间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所属各部分内容间是否有实质性的整合。 论文主体部分的前三章,主要探讨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的前提性问题——“为什么要进行综合科学课程改革”。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如何认识初中科学课程目标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使科学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是初中科学课程,那么科学课程必须将目标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论文用因素分析法归纳出十二种有代表性的科学素养定义中的五个基本因素,提出一个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和科学观念三个维度的科学素养三维模式,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基准。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根据科学素养三维模式来分析我国传统分科科学课程和综合科学课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综合科学课程取代分科科学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近代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初中科学课程以分科方式设置有其历史根源。在科学素养的科学知识维度上,传统分科科学课程割裂具有内在联系的各学科知识、把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对立起来,各门学科无法统筹考虑使初一和初二年级间课程内容的抽象水平梯度(GLOA)过大造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中的多数初中生面临着“认知鸿沟”,也使各学科内容前后失配,传授的多为“惰性知识”。在科学素养的科学技能方法维度上,分科课程注重低端技能的训练,忽视更为重要的高端技能,把科学方法的掌握看作可有可无,因而在这个维度上也存在着较大局限。在科学素养的科学观念维度上,分科课程以“分化”为基本取向造成学生误解科学的本质,不关注STS,进而使学生养成单一化的科学思维方式,最终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科学课程以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内在统一性为基础。在科学知识维度上,注重各学科知识的整合,重视内容的个人适切性和社会相关性,避免科学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对立,有效地消除知识割裂;删除许多过于“专、深、偏”的科学概念,整体考虑各学科内容,有助于降低各年级间过高的GLOA,避免学生形成“认知鸿沟”,还能够消除内容的前后失配;综合课程能更有效地促进学习的迁移,笔者引进的概念结构图和RFS图可以充分地展示出这个优势。因此,综合科学课程传授的多为“活性知识”。在科学技能方法维度上,综合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把技能和方法结合起来,能同时兼顾高端技能(high-order skills)和低端技能(low-order skills),并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在科学观念维度上,综合科学课程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往往围绕着科学本质展开内容,重视STS,能够促进学生综合性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论文主体的后两章,主要探讨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的操作性问题一一“如何实施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第四章论述落实综合科学课程理念最为关键性的环节一一课程设计(具体的层次上)。首先,根据科学素养三维模式描绘出课程设计的“应然”状态:(1)课程内容在科学素养三个维度上的分配比例;(2)内容选择的墓本指导思想和四条基本原则;(3)较为理想的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组织结构方式;(4)理想的课程形态。然后,通过对我国综合科学课程设计“实然”状态的阐述,揭示出两大严重缺陷:(1)缺乏综合理念;(2)科学概念过多、过难制约科学素养三个维度的均衡发展。 第五章通过分析浙江省、上海市和新世纪全国性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三种不同推行模式的利与弊,揭示出改革顺利进行的四个必要条件:(1)认同综合科学课程;〔2)综合科学课程的理念得到有效落实;(2)改革必须全方位进行;(4)基本的配套条件得到保障。 在结语部分,笔者给出推进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的三条建议:(1)在“分科与综合并行”模式下,分科科学课程改革引入综合科学课程的理念,尝试一门学科内的综合;(2)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不能急于求成,为减小整合的难度在课程设计上可以考虑先安排理化综合和生地综合,组织少量的科学探究活动以保证探究质量;(3)为综合科学教师“减负”,教师培训模式要与综合科学课程的理念吻合。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10
导言  10-19
  一、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10-12
  二、 主要概念的界定  12-16
  三、 主要研究方法  16-18
  四、 论文的框架  18-19
第一章 科学素养: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目标定位  19-30
  一、 科学素养概述  19-24
    (一) 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19-20
    (二) 科学素养的内涵  20-24
  二、 调查表明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现状堪忧  24-27
    (一) 科学素养现状调查结果  25-26
    (二) 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初中科学课程  26-27
  三、 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新世纪初中科学课程改革  27-30
    (一) 课程目标的转向  28-29
    (二) 突出科学探究  29
    (三) 设置综合科学课程  29-30
第二章 反思初中传统科学课程:基于科学素养  30-57
  一、 回溯分科科学课程  30-34
    (一) 中学科学教育的开端  30-32
    (二) 西方国家分科科学课程地位的确立和强化  32-33
    (三) 我国初中分科科学课程的发展历程  33-34
  二、 科学知识维度:传授“惰性知识”  34-51
    (一) 以“分”为基本取向致使科学知识割裂  35-38
    (二) 过大的抽象水平梯度(GLOA)使初中生面临“认知鸿沟”  38-47
    (三) 难以统筹安排造成内容前后失配  47-51
  三、 科学技能方法维度:存在局限  51-53
    (一) 科学技能训练:重低轻高  52
    (二) 科学方法的掌握:形同虚设  52-53
  四、 科学观念维度:严重不足  53-57
    (一) 造成对科学本质的误解  53-54
    (二) 不涉及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关系  54-55
    (三) 使学生养成单一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55-57
第三章 审视综合科学课程:基于科学素养  57-86
  一、 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沿革  57-67
    (一) 综合科学课程的历史渊源  57-59
    (二) 综合科学课程的产生和发展  59-63
    (三) 国际现代综合科学课程改革  63-64
    (四) 我国新世纪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64-67
  二、 科学知识维度:重视“活性知识”  67-82
    (一) 综合科学课程能够克服知识的割裂  68-69
    (二) 综合科学课程有助于降低过大的抽象水平梯度(GLOA)  69-73
    (三) 统筹安排能够解决前后失配  73-74
    (四) 更有效地促进学习的迁移  74-82
  三、 科学技能方法维度:全面训练、系统培养  82-84
    (一) 科学技能训练:高低兼顾  82-83
    (二) 科学方法的掌握:全面培养  83-84
  四、 科学观念维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84-86
    (一) 综合科学课程围绕着科学本质  84
    (二) 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关系  84
    (三) 促进学生综合性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  84-86
第四章 聚焦综合科学课程设计:“应然”与“实然”  86-108
  一、 综合科学课程设计的“应然”状态  86-100
    (一) 课程内容的比例分配  86-87
    (二) 课程内容选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87-89
    (三) 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方式  89-97
    (四) 课程形态的选择  97-100
  二、 我国综合科学课程设计的“实然”状态  100-108
    (一) 课程设计的实际状况——以教科书为例  101-103
    (二) 课程设计的两大严重缺陷  103-108
第五章 透视我国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模式  108-121
  一、 地方性综合科学课程改革:做法不同、结果迥异  108-115
    (一) 浙江省的综合科学课程改革:“先进后退式”  108-113
    (二) 上海市“二期课改”:“合分结合式”  113-115
  二、 新世纪全国性综合科学课程改革:“分科与综合并行”  115-118
    (一) 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的进展  115
    (二) 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的境遇:矛盾尖锐、问题突出  115-117
    (三) 简析“分科与综合并行”推进模式  117-118
  三、 推进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的四个必要条件  118-121
    (一) 认同综合科学课程  118-119
    (二) 综合的理念必须得到有效落实  119
    (三) 改革必须全方位进行  119-120
    (四) 保障基本的配套条件  120-121
结语  121-126
  一、 对策与建议  121-125
    (一) 分科科学课程引入综合的理念  121-122
    (二) 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不能急于求成  122
    (三) 为综合科学教师“减负”  122-125
  二、 综合科学课程的评价:有待研究的问题  125-126
附录1 科学课程中概念的分级  126-136
附录2 综合科学教科书的章节目录  136-142
参考文献  142-148
后记  148-149

相似论文

  1. 论马克思的生活世界观,A811
  2. 自由、苦难、科学,B83-06
  3. 关于中学德育评价体系及其完善的研究,G631
  4. 港口生产数据仓库设计方法研究,F224
  5. 《等韵精要》研究,H114.9
  6. 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G434
  7.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G647.38
  8. 基于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外籍儿童汉语教学探析,H195
  9.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的提高,H059
  10. 课程设计在初级阶段汉语教学中之运用,H195
  11. “听中文歌学汉语”课程设计探索,H195
  12.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课程设计研究,G712.4
  13. 主题式内容型教学在高年级英语专业电影赏析课中的应用,H319
  14.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研究,H319
  15.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有效性的行动研究,J0-4
  16. 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研究,G423
  17. 基于Moodle开源平台的邮政企业培训应用研究,TP391.6
  18. 大学英语口语课设计的原则、规划与实施,H319
  19. 基于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G434
  20. 孔子学院网络课程设计研究,H19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