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

作 者: 孟庆瑜
导 师: 李昌麒
学 校: 西南政法大学
专 业: 经济法学
关键词: 分配关系 法律制度 法律调整 分配制度 分配正义 国家预算 分配权 自内部 社会分配 法律根源
分类号: D9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80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能彻底摆脱环境资源和社会产品的有限性或稀缺性的限制或束缚的条件下,一个国家选择和确立一种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形成和维护一种什么样的分配关系和分配秩序,将直接决定着有限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直接关系着广大社会主体生存与发展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安全与进步。在经历了20余年的改革发展,社会经济生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今日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财富总量的迅速增加,并没有实现全体国民社会福祉的普遍提高,人们实际面对的却是经济总量增长下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需要面临严重困境、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等一系列的社会分配的不公平问题。作为一种物质利益关系的集中体现,分配的公平与否以及公平的实现程度,基本取决于分配前提的平等性、分配规则的公平性、分配过程的秩序性和分配结果的合理性,其中的关键是分配规则或分配制度问题。因此,把分配引入法律特别是经济法的研究视野,无论是在分配理论的创新上,还是在分配制度的改革上,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着眼于社会分配正义目标的实现,分配制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从分配关系的法律分析入手,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路径,从导论、价值论、机制论、制度论、应用论等五个层次对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这一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导论部分,笔者从剖析分配在现象形态、经济流程和配置格局或结果等方面的表现,在宏观和微观的经济运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社会生产关系的联系等不同侧面所具有的丰富经济内涵入手,详细分析了分配关系的法律意义。具体指出分配关系是指分配主体与分配受体之间基于分配对象的划分与配给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它将因国家性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以及关系主体在分配过程中的地位、职责、权限等方面存在差异而有不同的关系内容和表现。究其实质,分配关系在经济层面上表现为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以及它们各自内部的一种资源或财产的分取与占有关系;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分配关系主体之间以及它们各自内部的一种利益划分与协调关系;在法律层面上则表现为他们之间以及各自内部的权力和权利的分权与制约关系。这种财产和利益的分配关系需要法律尤其是经济法律的介入与调整,基于经济法在调整分配关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优势,权力与权利在经济法律内部正确配置的过程就是经济法律对于财产和利益关系的规范与调整的过程。 价值论部分,基于法律价值的体系化存在这一法学理论前提,笔者首先在充分认识正义作为法律的最高价值追求所具有的多面性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分配正义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裱十经济法的研究视野作为法律在社会分配领域的永恒价值目标,与平等、自由、公平和效率等具体价值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在对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分配正义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分配正义在古代社会制度下,一方面给予秩序与安全以突出地位,但另一方面又降低了自由和平等价值目标的重要性。在资本主义时代,分配正义的自由和效率价值才得到明显的提升和有效的实现。而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分配正义则处于一种“平均主义”的极端扭曲状态。即使是在经济发展全球化、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分配正义在不同类型国家的社会经济法律制度下也呈现出明显国别差异性。最后,在促进和保障社会分配正义作为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总目标的前提下,具体构建了以平等、效率、公平与秩序为内容的分配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体系,以及基本原则在不同分配法律制度中的选择适用。 机制论部分,笔者以确立和构建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作用机制为目标,提出了以分配权在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人等所有社会主体之间和他们各自内部的不同配置机制为内容的实现路径。首先从作为分配法律制度核心范畴的分配权的法律界定入手,详细全面地分析了分配权的特征、类型划分、性质和部门法归属,提出了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为目标的国民收入分配的计划调控权、国家财政分配权、征税权、金融调控权、价格分配干预权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分配权力,以及以企业收入分配权、个人收入分配权为组成部分的分配权利的法律内容。然后,具体剖析了分配权在不同主体之间及其各自内部乃至不同地域空间的配置模式和运行机制,但这种分配权的法律配置结构和运行机制往往受到企业利益主体及其分配权利优势、劳动者利益主体的斗争力量与分配规则矫正、国家及其权力与分配制度的相机调整等内在因素和技术进步、制度环境、意识形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制度论部分,笔者在简要分析影响分配制度选择的主要关系因素的基础上,全面构建了国家分配权、企业分配权和居民个人分配权的制度保障体系。就国家分配权的制度保障体系而言,国家计划法律制度、国家预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财政支出法律制度、金融调控法律制度、国家价格分配法律制度等构成其主要内容。其中,计划法律制度的社会分配功能理应得到

全文目录


前言  14-24
  一、 研究分配关系法律调整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5-18
  二、 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  18-19
  三、 本论文的逻辑结构和体系  19-21
  四、 尚需说明的其他问题  21-24
第一章 导论--分配关系的法律分析  24-46
  一、 分配的经济学含义及表现  24-29
  二、 分配的法律含义及要素构成  29-31
  三、 分配关系的类型与属性  31-37
    (一) 分配关系的类型  32-35
    (二) 分配关系的属性  35-37
  四、 法律在分配关系的产生、变动和消灭中的地位和作用  37-41
    (一) 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是社会经济生产或社会财富创造的基本前提  38-39
    (二) 法律制度在社会财富分配流转过程中的作用  39-40
    (三) 法律制度对于分配结果的确认、干预和矫正功能  40
    (四) 法律介入分配关系的层次性和协调性  40-41
  五、 经济法在调整分配关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41-46
    (一) 宪法在调整分配关系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41-42
    (二) 民商法、行政法等在调整分配关系过程中的各自地位和作用  42-43
    (三) 经济法在调整分配关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43-46
第二章 价值论--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目标选择与价值定位  46-70
  一、 正义--法律的最高价值追求  46-49
  二、 分配正义的价值构成  49-55
    (一) 分配正义的理论纷争  49-50
    (二) 分配正义与平等  50-52
    (三) 分配正义与自由  52-53
    (四) 分配正义与公平  53-55
    (五) 分配正义与效率  55
  三、 分配正义--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永恒价值目标  55-60
    (一) 古代社会的分配正义观  56-57
    (二) 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正义观  57-59
    (三)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正义观  59-60
  四、 分配正义在当今世界各国的不同实践  60-63
    (一) 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分配正义观  61-62
    (二) 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国家的分配正义观  62-63
    (三) 以瑞典为代表的福利国家的分配正义观  63
  五、 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正义宗旨和基本原则体系的确立  63-70
    (一) 促进和保障社会分配正义是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总目标  64-65
    (二) 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基本原则体系  65-68
    (三) 基本原则在不同分配法律制度中的选择适用  68-70
第三章 机制论--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作用机制与路径选择  70-96
  一、 法律的调整机制与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  70-71
  二、 分配权的法律界定  71-74
    (一) 分配权的法律定义和特征  71-74
    (二) 分配权的法律性质及其部门法归属  74
  三、 分配权的类型划分  74-81
    (一) 古代社会分配权、资本主义社会分配权和社会主义社会分配权  75-77
    (二) 国家分配权、企业分配权和居民个人分配权  77-79
    (三) 实物产品分配权、货币产品分配权、知识产品分配权和证券产品分配权  79-80
    (四) 其他分配权分类  80-81
  四、 分配权的法律内容  81-87
    (一) 分配权力  81-85
    (二) 分配权利  85-87
  五、 分配权的法律配置--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机制  87-96
    (一) 决定分配权配置结构和运行的内外因素  88-92
    (二) 分配权配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92
    (三) 分配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法律配置  92-95
    (四) 分配权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的再分配  95-96
第四章 制度论(上)--国家分配权的制度保障体系  96-132
  一、 决定或影响国家分配权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的主要因素  96-99
    (一) 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96-97
    (二) 市场自由与政府干预的关系  97-98
    (三) 政府干预与政府法治的关系  98-99
    (四) 基本关系因素的协调与国家分配权的制度保障体系选择  99
  二、 计划法对分配关系的调整  99-103
    (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与计划法  99-100
    (二) 计划法的社会分配法属性和功能  100-101
    (三) 计划法的社会分配功能实现中的特殊问题  101-103
  三、 预算法对分配关系的调整  103-110
    (一) 预算的法律效力与预算法  103-104
    (二) 预算法律制度的社会分配法属性  104
    (三) 预算法律制度的调整机制--国家预算权的法律配置  104-107
    (四) 国家预算活动应遵循的法律原则  107-108
    (五) 预算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安排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108-110
  四、 税法对分配关系的调整  110-120
    (一) 国家征税权与税收法律主义  111-112
    (二) 税收法律制度的调整机制--国家税权的法律配置  112-116
    (三) 税法调整分配关系的边界及其限度  116-117
    (四) 税收法律制度设计中应重点解决的法律问题  117-120
  五、 财政支出法对分配关系的调整  120-127
    (一) 财政支出法律制度调整分配关系的运作机制  121-122
    (二) 财政支出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122-127
  六、 金融法对分配关系的调整  127-129
    (一) 中央银行法的分配调节机制  128
    (二) 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中央银行法律制度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28-129
  七、 价格法对分配关系的调整  129-132
    (一) 价格、价格体系与经济利益  130
    (二) 国家价格分配法律制度的作用机制  130-131
    (三) 国家价格分配制度的作用边界  131-132
第五章 制度论(下)--企业和个人分配权的制度保障体系  132-154
  一、 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分配权利与国家干预  132
  二、 企业分配权的制度保障体系  132-141
    (一) 公司利润分配法律制度  133-137
    (二)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法律制度  137-139
    (三) 合伙和个人企业利润分配法律制度  139-141
  三、 居民个人分配权的制度保障体系  141-154
    (一) 劳动收益分配法律制度  141-145
    (二) 财产收益分配法律制度  145-148
    (三) 经营收益分配法律制度  148-150
    (四) 社会保障收益分配法律制度  150-154
第六章 应用论--中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154-204
  一、 中国分配制度的历史考察  154-161
    (一) 中国古代社会分配制度的简要回顾  154-156
    (二) 中国近现代时期分配制度的变迁  156-157
    (三)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建立  157-158
    (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58-161
  二、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  161-169
    (一) 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分配格局  161-162
    (二) 国民收入在城乡居民内部的分配差距逐渐扩大  162-166
    (三) 企业所得收入与其所创造的收入增长不协调  166-167
    (四) 国家强制参与分配所得收入的变化  167-169
  三、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利弊得失  169-172
    (一)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69-170
    (二)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消极影响  170-172
  四、 中国社会分配不公平的法律根源分析  172-181
    (一) 分配权的配置和行使不当是造成社会分配不公的法律制度总根源  173-174
    (二) 分配制度不完善、运行过程缺乏监督和制度外收入分配大量发生是导致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制度根源  174-176
    (三) 城乡二元法律制度的结构安排和差别法律待遇是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制度根源  176-179
    (四) 制度变迁、利益调整和法律救济的不足是造成我国部分城镇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和相对收入差距拉大的制度性根源  179-180
    (五) 我国推行的不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法律制度的不均衡供给是造成区域收入差距拉大的制度根源  180
    (六) 社会分配不公的其他法律根源  180-181
  五、 中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181-196
    (一) 在制度价值层面的分配理念更新  181-184
    (二) 社会分配格局合理化的法律制度协调  184-186
    (三) 国家分配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86-196
  六、 中国分配关系中特殊问题的法律调整  196-204
    (一)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分配制度改革  196-199
    (二) 特殊困难群体的分配制度保障  199-202
    (三) 东中西部地区相对均衡发展的分配制度干预  202-204
参考文献  204-214

相似论文

  1. 引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根源及救济途径,D631.4
  2. 澳门博彩业法律制度研究,D927.659
  3. 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922.181
  4. 经济法的社会分配功能研究,D912.29
  5. 论社会成果公平分享的法律制度研究,F124.7
  6.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分配理论与政策研究,F092.7
  7. 和谐社会分配制度的价值取向,F124.7
  8. 收入分配不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研究,F124.7
  9.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分配正义问题研究,F124.7
  10.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党内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D262
  11. WDM全光网络中路由和波长分配问题研究,TN929.1
  12. 有限责任公司中小股东利润分配权的保护,D922.291.91
  13. 我国基金收益分配制度的法律思考,F832.51
  14. 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收益分配权关系研究,F123.7
  15. 多传感器管理及信息融合,TP212
  16. 我国IPO市场的询价发行机制研究,F224
  17. 中国由税收国家向预算国家转型对策研究,F812.0
  18. 论国家预算的完整统一性,F812.3
  19. 中美代议机关财政权比较研究,D771.2
  20. 罗尔斯《正义论》经济伦理思想研究,B82-0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法的理论(法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