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国际化与本土化

作 者: 曹全来
导 师: 朱勇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法律史
关键词: 国际化与本土化 法律体系 法律近代化 中国法律 近代化运动 法律文化 中华民 北京政府 历史性贡献 法制文明
分类号: D90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09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的主旨是从比较法律史的角度,对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核心问题——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认为,近代中国在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由于民族危机、政治危机和法律危机,使近代中国面临“合法性危机”。在此背景下展开了法律近代化运动。中国法律近代化,是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大致经历了清末十年、中华民北京政府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三个时期,基本形成了以“六法全书”为象征的近代化的法律体系。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体现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追求。本文还用法律文化的理论解释了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文章认为,以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为中心的中国法律近代化,是一个中国传统法律体系“再生”的过程,对中华法制文明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其发展也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充分性。 本文包括绪论、上卷四章、下卷三章和结论,共四部分。 绪论,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起源。本章主要论述中西文化交流和近代中西关系,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政治危机和法律危机,晚清法律变革意识的兴起,近代中国法律民族主义的产生及其对法律近代化的影响等。 上卷考察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 第一章,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展开:中体西用与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构筑。本章主要论述了近代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生过程、含义及对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清末十年(1902—1911):中国建立近代法律体系的初步努力。主要论述清末修律的背景、清末制宪和近代部门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过程。 第三章,中华民国北京政府(1912—1928):中国建立近代法律体系的继续努力。本章主要论述北京政府对法律近代化的继续推动,宪法和其他部门法的发展等。 第四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28—1949):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本章论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对法律近代化的追求,宪法的发展和六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下卷考察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成就。 第五章,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国际化。本章论述了法律体系国际化的意义、法律国际化与法律近代化的关系及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国际化成就。 第六章,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本土化。本章论述了法律体系的本土性、民族性与法律近代化的关系,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本土化成就等。 第七章,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与法律文化的变迁。本章主要论述了法律文化的基本理论、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法律文化意义、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的阶段性变迁、总体趋势、不足及其成因等。 结论:回归制度文明: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作者认为,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是近代中国“文艺复兴”背景下的传统法律体系的“再生”过程,对中华法制文明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其发展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充分性。

全文目录


前言  10-12
绪论 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起源  12-42
  一. 中西文化交流与近代中西关系  13-17
    (一)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西文化交流  14-16
    (二)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西关系  16-17
  二. 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政治危机与法律危机  17-25
    (一) 民族危机  17-19
    (二) 政治危机  19-21
    (三) 法律危机  21-25
  三. 晚清法律变革意识的兴起  25-29
    (一) “治外法权”的反思  25-26
    (二) “西学东渐”的影响  26-29
  四. 近代中国的“法律民族主义”  29-42
    (一) 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29-33
    (二) 近代中国的“合法性危机”  33-38
    (三) 民族主义、法律民族主义与中国法律近代化  38-42
上卷 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  42-110
  第一章 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展开:“中体西用”与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构筑  42-54
    一. 中国近代“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生  42-46
      (一) “中体西用”的思想渊源  42-43
      (二) 《劝学篇》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43-46
    二. 《江楚汇奏变法三折》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贡献  46-48
    三. “中体西用”与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展开  48-54
      (一) “中体西用”对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指导意义  48-52
      (二) 对“中体西用”对中国法律近代化作用的评析  52-54
  第二章 清末十年(1902-1911):中国建立近代法律体系的初步努力  54-78
    一. 收回利权与法律近代化的国际契机  54-57
      (一) 独立司法权的丧失及其危害  54-55
      (二) 治外法权的收回与清末修律的展开  55-57
    二. 清末制宪的历史性突破  57-62
      (一) 清末制宪运动  57-59
      (二) 近代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59-62
    三. 近代部门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  62-78
      (一) 传统刑法的改造与近代刑法的产生  62-67
      (二) 近代民商经济立法的产生  67-71
      (三) 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制定  71-75
      (四) 近代行政法的产生  75-78
  第三章 中华民北京政府(1912-1928):中国建立近代法律体系的继续努力  78-94
    一. 北京政府对法律近代化的继续推动  78-79
    二. “三权分立”框架下的宪法  79-86
      (一) “三权分立”:未经讨论即予通过  79-80
      (二) 总统制和内阁制:缺乏根基的民主试验及其失败  80-82
      (三) 地方与中央对权力的争夺  82-86
    三. 近代部门法律体系的发展  86-91
      (一) 一个“新制度主义”的时代  86-87
      (二) 六法体系的确立与发展  87-91
    四. 北京政府时期法律近代化的特点  91-94
      (一) 法制发展受政局变化影响极大,连续性较差  91
      (二) 宪法的发展是主线,统一与民主是主题  91-92
      (三) 法律体系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协调发展,是这一时期法律近代化的基本目标  92-94
  第四章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28-1949):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  94-110
    一. 国民政府对法律近代化的追求  94-95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宪法的发展  95-100
      (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宪法的发展  95-96
      (二) 国民革命理论--训政理论  96-97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宪法文本的发展  97-100
    三. 近代部门法律体系的形成  100-110
      (一) 六法体系的最终确立  100-108
      (二) 一个体系,两种制度  108-110
下卷 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成就  110-147
  第五章 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国际化  110-120
    一. 国际化与法律体系的世界主义  110-112
      (一) 法律体系国际化的意义  110-111
      (二) 法律移植与法律体系的国际化  111-112
    二. 中国法律近代化与法律体系的国际化  112-115
      (一) 法律移植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一个基本途径  112-113
      (二) 法律国际化中国法律近代化的一个基本目标  113-115
    三. 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国际化成就  115-119
      (一) 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国际契机  115-117
      (二) 六法体系的历史成就  117-119
    四. 对中国近代法律体系国际化的一些反思  119-120
  第六章 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本土化  120-133
    一. 本土化与法律体系的民族主义  120-123
      (一) 传统法律的本土性  120-121
      (二) 移植法律的本土化  121-122
      (三) 法律近代化与法律体系的民族主义  122-123
    二. 中国法律近代化与法律体系的本土化  123-128
      (一) 中国近代法律体系本土化的目标定位  123-124
      (二) 中国近代法律体系本土化的手段选择  124-126
      (三) 传统性: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根基  126-128
    三. 对中国近代法律体系本土化的一些反思  128-133
      (一) 困扰与脱节:本土化的两难  128-129
      (二) 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功利性  129-133
  第七章 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与法律文化的变迁  133-147
    一. 法律文化及其形态  133-135
    二. 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法律文化意义  135-137
    三. 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的阶段性变迁  137-141
      (一) 觉醒期  137-138
      (二) 探索期  138-139
      (三) 改良期  139-140
      (四) 革命重建期  140-141
    四. 中国近代法律文化变迁的总体趋势  141-144
      (一) 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的内在动力和总体目标  141-142
      (二) 个人权利、经济发展与法律科学化是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的三个基本支点  142-143
      (三) 民主、人权与法治是中国近代法律文化发展力求贯彻的目标与精神  143-144
    五. 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的不足及其成因  144-147
      (一) 中国近代法律文化发展的不足  144-145
      (二) 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的不足之成因  145-147
结论 回归制度文明: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147-154
  一. 中国近代的“文艺复兴”与中华法制文明的近代转型  147-150
    (一) 中国近代的“文艺复兴”  147
    (二) 中华法制文明的近代转型  147-150
  二. 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对中华法制文明的历史性贡献  150-154
    (一) 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对中华法制文明的贡献  150-151
    (二) 中国法律近代化的不充分性  151-154
参考文献  154-161
后记  161-162

相似论文

  1. 变革社会中的法律秩序,D90
  2. 论刘少奇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贡献,D239;A84
  3. 近代中央权威弱化下的经济现代化研究,K258
  4. 1912年关于省制改革的争论,K258
  5. 民国前期天津商会与北京政府税收政策的抗争,F812.42
  6. 从《华洋诉讼判决录》看民国北京政府统治前期撤废领事裁判权的努力,D929
  7. 北京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分析,F127
  8. 北京政府义赈奖券研究(1920-1922年),K258
  9. 北京政府时期的文化政策研究,K258.2
  10.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农业改良(1912-1928),K258
  11. 北京政府工商业政策研究,K291
  12. 论民国时期物权法的近代化,D929
  13. 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被罢免事件之再探讨,K258
  14. 袁世凯时代北京政府中央官僚构成之研究(1912—1916),K258
  15. 顾维钧对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认识及其修约实践,K258
  16. 论段祺瑞的对日外交思想,K258
  17. 民国北京政府经济法制建设研究,K258
  18. 1902-1928年山东警政研究,K258
  19. 长芦盐税研究(1912-1928),K258
  20.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事业研究,D693.6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法的理论(法学) > 法学史、法律思想史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