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

作 者: 章益国
导 师: 盛邦和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关键词: 儒家资本主义 韦伯理论 韦伯命题 学术史 亚洲金融危机 东亚经济发展 全球资本主义 海外华人学者 价值问题 东亚经济增长
分类号: K0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677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是解释战后东亚经济兴起的理论之一。其引述韦伯理论,认为儒家传统伦理促进经济发展,成就了日本、四小龙等“东亚奇迹”。该学说曾经与“亚洲价值”论、“东方式经营”、“儒商”等论调声息共同,相互援引,流行一时,并引起激烈争论。但其支持者中,随声附和的不少,其感情的认同甚于理性的反思,浮泛的比附多于谨慎的论证,使该学说整体上缺乏严谨的理论建构,持论不够质实,仅仅停留在假说阶段;反对者则多转而把东亚成功归因于制度因素。然而“制度论”与“文化论”只是立论角度不同,本身并不矛盾,所以反对者的“体系外的驳论”,仍无助于揭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理论内部的不足,相反造成论辩双方的话语错位,没有形成针锋相对的有效论战。正反两方看似分歧很大,其实抑扬同样都有所失当,又合谋霸占了反思的空间。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儒家资本主义学说阵营应对失措,“东亚模式”也受到学界质疑。所以,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亚洲的问题,也暴露了亚洲研究的问题。而东亚的剧起和顿挫,也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历史高点去反思。经过金融危机,儒家资本主义“思潮”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可以在一定的距离外考察它了。 “儒家资本主义”其实是一系列相关联的“亚洲论述”中的一种。这些论述中,“东亚奇迹”、“东亚模式”、“亚洲价值观”、“儒商”以及“新儒家”等,分别在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领域,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唯独“儒家资本主义”,参与其中讨论的人不少,而把它本身作为对象来研究的论著则基本上还没有。本论文拟对儒家资本主义学说作史的回顾,从学术史的角度,出乎其外,作研究之研究。 本论文第一章将回顾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历史,介绍其代表人物与著作的观点。“日本文化特殊论”、“日本经营论”等从文化上解释日本成功的论说是该学说的滥觞;西方学者赫尔曼·康恩、麦克法科尔、彼得·柏格最早提出了该学说的一些主张;金耀基、杜维明、余英时海外华人学者则被认为是该学说代表人物。本章还回顾了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思潮化”及最终退潮的历程,并把亚洲金融危机当作一个“学术事变”,用来考察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应变机制,反思这个名噪一时的学说逐渐沉寂的原因。 “思潮化”了的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其学理与价值,构成了一对矛盾。本论文第二章、第三章将考察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学理逻辑;第四章、第五章将考察儒家资本主义学说蕴含的价值问题。 第二章回顾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理论来源“韦伯命题”—这个儒家资本主义论既奉为圭桌又试图超越,而被另外一些人视为子虚乌有的聚讼纷纷的命题—在学术史中的各种不同存在。从学术史的新视角,提出“韦伯命题”从无到有、又经过三次变奏的假说。本文认为“韦伯命题”在韦伯本人那里有一个发展过程;到美国学者帕森斯、贝拉师徒那里,又是一变;到了儒家资本主义学说拿韦伯理论来解释东亚经济发展,就不无比附之嫌了。本章通过儒家资本主义学说与韦伯学说的比较,说明了为何儒家资本主义学说没有韦伯理论有说服力的原因。 第三章在第二章对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论证逻辑做史的回溯后,以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一个基本的分论点:“勤俭论”为分析对象,介入学说的内部论证结构。“勤检论”主张:传统儒家的“勤俭”伦理,促进了二战后东亚经济的发展。“勤俭论”是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各种分论点中最具说服力的一个,本身是比较准确的。这能使我们排除一些干扰,把它与韦伯理论的置于相对真空中,考察两者的关系。通过对“勤检论”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没能充分考量“伦理”文化因素与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互动,因而无法提供东亚经济增长的有效解释模式。 第四章分两个层次,首先分析儒家资本主义学说本身蕴含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诉求”的紧张:其后视界从平面移至纵向,从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发展史,考察价值因素如何构成其流行的基础。 第五章在第四章通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价值问题后,选择一个价值主题词:“亚洲论述”,作为切入点,来分析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价值背景。本文认为,东西方的“人—我”对视与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中心—边缘”格局,是产生“亚洲论述”背后的权力支配结构。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就是以此种价值图谱为背景。 花落春仍在。“儒家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过去了,作为一个“学说”,它却依然有其一定价值,需要继承清理。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对“文化与现代化”的大话题,提供了可贵的探索,在学术史上当有一席之地。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5-7
ABSTRACT  7-10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使用授权声明  10-11
历史篇  11-48
  一、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简史  11-48
    第一节 、 “儒家资本主义”释名  11-14
    第二节 、 日本成功的文化解释  14-18
    第三节 、 “东亚奇迹”的文化解释  18-40
      1 、 西方学者  18-23
      2 、 海外华人学者  23-40
    第四节 、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思潮化”  40-46
      1 、 学术与思潮  40-41
      2 、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从假说到思潮  41-42
      3 、 亚洲金融危机与儒家资本主义“思潮”的退潮  42-46
    第五节 、 本课题的价值与方法  46-48
逻辑篇  48-103
  二、 从“韦伯命题”到儒家资本主义学说  48-88
    第一节 、 韦伯的“韦伯命题”  49-67
      1 、 早期韦伯?晚期韦伯?  49-55
      2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发生学的因果研究  55-64
      3 、 世界宗教比较社会学--类型化比较研究  64-67
    第二节 、 美国韦伯:柏森斯和贝拉  67-78
      1 、 韦伯的“帕森斯化”  67-73
      2 、 贝拉:《德川宗教》--从韦伯到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中点  73-78
    第三节 、 东亚韦伯:儒家资本主义学说与韦伯理论的比较  78-88
      1 、 核心论题  78-79
      2 、 设问的起点  79-83
      3 、 论证的内部逻辑  83-88
  三、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举证方法--以勤俭论为例  88-103
    第一节 、 “勤俭论”概要  88-90
    第二节 、 新教“勤俭”与儒教“勤俭”  90-94
    第三节 、 禁欲主义与神秘主义  94-96
    第四节 、 勤俭伦理与制度变迁  96-103
价值篇  103-161
  四、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事实与价值  103-135
    第一节 、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价值追求  103-110
      1 、 韦伯的精神分裂  103-105
      2 、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诉求  105-108
      3 、 “儒家促进资本主义”与“儒家救疗资本主义”  108-110
    第二节 、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传播的价值基础  110-135
      1 、 日本文化特殊论的价值背景  110-115
      2 、 西方人的“东方香格里拉”情结  115-117
      3 、 海外华人学者的“客家”心态  117-119
      4 、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在大陆流行的背景色--“文化热”、“国学热”  119-129
      5 、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在大陆流行的背景色--大陆学界对韦伯的受容  129-135
  五、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与亚洲论述  135-161
    第一节 、 “亚洲论述”的历史  136-155
      1 、 实质“亚洲”的传统基础:“华夷世界体系”及其思想后果  136-138
      2 、 自西而东的“亚洲”  138-142
      3 、 亚洲观的近代转换  142-147
      4 、 近代“亚洲”:地域主义和“抵御”主义  147-155
    第二节 、 “亚洲论述”的价值纠葛  155-161
      1 、 “中心--边缘”的换移  156-158
      2 、 “人--我”的对视:“东方主义”与自我“东方主义”  158-161
参考书目  161-170
后记  170-171

相似论文

  1. 中国考古学大众化历程研究,K872
  2. 中国康藏研究史综论,K28
  3. 王瑶现代学术思想研究,I209
  4. 杜维明儒家伦理思想研究,B82
  5. 博客价值开发应用研究,G206
  6. 郑振铎戏曲史学论,J809.2
  7. 司法鉴定意见价值问题研究,D918.9
  8. “马锡五审判方式”回归的法理思考,D926.2
  9. 高中历史选修1《戊戌变法》专题教学研究,G633.51
  10. 当代西方社会学的日常生活转向及其方法论意义,C91-06
  11. 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K092
  12. 当代巡回审判制度的思考,D926.2
  13. 中国资本金融账户开放:定义、动因及其风险,F832.6
  14. 论唐弢在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上的贡献,I206.6
  15. 法律史的思维世界,D909.2
  16. 我国成人教育正义研究,G729.2
  17. 《荀子·非十二子》研究,B222.6
  18. 弱势群体民事诉讼保护问题研究,D925.1
  19. 浅论吕思勉的史学思想,K092
  20. 论我国的酌定不起诉制度,D925.2
  21. 新中国60年的王充思想研究及其历史反思,B234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史学理论 > 社会发展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