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雅人深致

作 者: 李瑞明
导 师: 胡晓明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雅人深致 沈曾植 秀水派 钱仲联 王国维 学术范围 版本目录 诗学理论 李慈铭 《清史稿》
分类号: I207.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410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晚清的“同光体”诗派,在整个中国传统诗学的历史发展中,位居链条的最末端,其诗学理论的性格是为整个诗学传统作总结,无论是调和唐宋,沟合诗与学方面,都有突出的表述。但是,五四新文学的迅速崛起,其理论中所内含的新文学的倾向却被白话文学平民文学所掩埋、所遗忘。本课题所要研究的沈曾植及其诗学理论,同样也是被遗忘了, 沈曾植(1851-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安徽护理巡抚。宣统二年辞官归里。清亡后以遗老居上海。生平事迹载于《清史稿》本传、宋慈抱《嘉兴沈曾植传》、谢凤孙《沈公墓志铭》、王蘧常《沈寐叟年谱》。沈曾植是近代杰出的学者,陈寅恪称为“近世通儒”,王国维称他是集有清三百年学术之大成且继往开来的学者(《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胡先骕《海日楼集跋》以为他是“同、光朝第一大师,章太炎、康长素、孙仲容、刘左庵、王静庵先生,未之或先也”。而且做为诗人,被陈衍等人尊称为“同光体之魁杰”,其诗被钱仲联先生推尊为近代“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的典型代表,其诗学钱仲联先生称是“发千古之秘”(《梦苕庵诗话》)。他邃于旧学,于经、史、音韵训诂、西北与南洋地理、佛、道、医、古代刑律、版本目录、书、画、乐律等,无不精通。且与当时闻人多有交游,举其著者,如与张之洞论新政,与李慈铭、李文田、洪钧等论西北地理,与杨文会、欧阳竟无论佛学,与王国维论音韵,与陈衍、陈三立、朱祖谋、张尔田论诗词等等。钱仲联先生在《论沈曾植的学术成就》一文中,从经学、史地、佛学及道教、文学、版本目录校雠、碑帖书画、刑律等方面,对沈氏的学思世界作了大致的勾勒,但多是引而不论、案而不说,因此很值得由此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而且,王国维认为沈氏言论颇精微,“趣博而旨约,识高而议平”,在近代学术向现代转型过程中,若学者有所取法,“得其片言,具其一体,犹足以名一家、立一说”(《寿序》)。而且,对整个“同光体”及其具体诗人的研究,在近代文学史以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中,显得十分薄弱,甚至是忽略或者一笔带过。现有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是,对诗人的具体研究尤其缺乏。有鉴于此,本文尝试着对沈曾植的诗学作一论述。 论文分三章加以论述(第三章存目)。前两章是对沈曾植诗学的讨论,而第四章主要是考察“同光体”诗学的一般特征,是为沈曾植诗学提供一背景式、衬托式的讨论。 第一章是对沈曾植生平经历、学术范围与方法以及学术性格与思想史意义的介绍。在对沈曾植的一生作简要的概述中,着重突出他一生的主要事迹。对其学术范围的介绍,主要陈说他的经学、史学舆地与佛学三个方面的见解与卓识,并 说明他的治学风格与方法是究源委、观会通与虚实迭用、知类通达的融合.而其 学术性格与思想史意义,则根据对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一文的理解加 以阐说.认为沈曾植的学问内容及其变迁与递进,所表现出的讲求义理与用世就 是“汉宋兼采”的进路.在对清代学术继承的基础上,表现出由注重证据向注 重解释转移的倾向,并且在研究淦释中有浓厚的对生活时代的存在感受,透露出 对当前国事的忧伤、感叹以及对现实、未来的关念。 第二章是对沈曾植诗学的论说,由六节组成,分别以六个议题展开. 第一个议题是对沈曾植诗学渊源的介绍。在解说中,突出他与袁叔的诗学交 往,表明他们之间有相近的诗学路径,而且沈曾植十分欣赏袁起诗中所表现出的 玄理思致。在对袁艇、樊增祥、李慈铭关于唐宋诗争论的评论时,透露出沈曾植对宋诗的推重。由此而转入对沈曾植诗学、诗法所从出的秀水派的解说.秀水派诗人师法黄山谷,是以学入诗的典型,而沈曾植又把秀水派发挥到了新的高峰。值得特别表出的是,在以宗宋为主的“同光体”诗人中,沈曾植对近代诗人龚自珍的领会与接受,正是他的诗学思想之“不取一法,不坏一法”主张所含有的兼容并包性格的具体表现。 第二个议题是对沈曾植诗学“三关”说的分析。沈曾植诗学“三关”说,是在陈衍诗有“三元”说的基础上易“开元”为“元嘉”而成。这一变换,使原有的意蕴大变。本文尝试着从两个层面,即玄理与义理层面加以论说。在玄理层面,沈曾植着重论说通元嘉一关的方法,纠正了刘舰“庄老告退,山水方滋”之说的片面,从玄、佛之学对诗风影响的角度来阐说支、谢二诗相续的关系,二人都是秉其所学以入山水景色中,情与景与理的结合,在通神会性中发挥了诗在理致情思上的表现功用。这一见解说明了诗风的转变也缘于玄风(学风)的转变。有见于此,沈曾植更把诗人之学扩之到对儒学、理学与佛学等学理都要有深入的研究和所得。在论说中,更重要的是沈曾植对诗之三要素“意、笔、色”的诊释。他借助佛教天台宗之“三谛”与唯识宗之法相“三性”的理论思维,深入阐发了这三要素的关系,说明意、笔、色各自内涵在具体诗篇中是融洽统一、不相妨碍而又统体含摄。这是对新诗境如何营造的全新说明。在义理层面,沈曾植对杜韩一系诗人诗作的解说,表明他们都有从儒家经?

全文目录


插页: 沈曾植《止庵诗集叙》手迹  4-6
中文提要  6-11
英文提要  11-13
引论  13-15
第一章 沈曾植的生平、学术及思想史意义  15-30
  一、 生平经历  15-18
  二、 学术范围与方法  18-23
  三、 沈曾植的学术性格与学术史贡献  23-30
第二章 沈曾植的诗学思想  30-3
  第一节 、 诗学渊源  30-35
  第二节 、 “三关”说之分析  35-55
    1 、 “三关”说的诗玄层面  36-43
    2 、 “三关”说的义理层面  43-45
    3 、 “三关”说的特征  45-48
    4 、 “华严诗境”:沈曾植诗学“三关”说的意向  48-55
      4.1 、 “解脱月”与“活六朝”的象喻意指  48-50
      4.2 、 字字华严法界来  50-52
      4.3 、 生命的证悟  52-53
      4.4 、 典型的综合与顽强的超越:来自书法的佐证  53-55
  第三节 、 “雅人深致”说的分析  55-67
    1 、 “雅人深致”的内涵  55-60
    2 、 “雅人深致”说的政治文格  60-64
    3 、 “雅人深致”说与“以禅喻诗”论的对反  64-67
  第四节 、 字重光坚:沈曾植的“以经发诗”观念  67-79
    1 、 释“字重光坚”  67-70
    2 、 言与道:人文文学与文化精神  70-71
    3 、 意义之网:“以经发诗”的根源  71-77
    4 、 学道如学诗  77-79
  第五节 、 沈曾植诗学的“因时”观念与文化视域  79-88
    1 、 诗史诸现象的论说  79-84
    2 、 时义的“观”场  84-88
  第六节 、 沈曾植诗学与书学的精神意向同构  88-3
    1 、 问题的导出  88
    2 、 沈曾植书学述要  88-94
    3 、 诗学与书学的对勘  94-98
    4 、 “尚文”:文化社会的取向  98-3
第三章 沈曾植的藏书题跋与诗学(存目)  3-102
第四章 美感兴味的转移--“同光体”诗学特征的一般考察  102-119
  一、 唐宋诗学的发生语境  102-106
  二、 与时相通的意念  106-109
  三、 “学人诗”的提倡  109-113
  四、 诗人主体精神的高扬  113-114
  五、 对近代诗学风尚的继承及政治倾向  114-119
附录一 “同光体”诗学系年简表  119-128
附录二 参考文献举要  128-131

相似论文

  1. 顾起元及其诗文研究,I206.2
  2. 偶开天眼觑红尘,B83-092
  3. 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I206.5
  4. 清末三大词学家论花间词,I207.23
  5. 王国维“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I206.2
  6. 清雍正朝台谏合一之研究,D691
  7. 黄永年文献学思想研究,G256
  8. 论王国维的《红楼梦》研究,I207.411
  9. 殷璠《河岳英灵集》唐诗选评研究,I207.22
  10. 《鹤林玉露》的理论与批评研究,I207.22
  11. 比较视野下的黄庭坚诗学理论,I207.22
  12. 陆时雍《诗镜总论》研究,I207.22
  13. 《书林清话》研究,G256
  14. 沈曾植书法艺术思辨性研究,J292.1
  15. 《清史稿·乐志》中的礼乐研究,J609.2
  16.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悲剧思想探究,I207.411
  17. 论王国维的悲剧美学思想,I01
  18. 王国维美学思想之“现代性”刍议,B83
  19. 清初诗人宋琬考论,I207.22
  20. 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I207.22
  21. 新时代的精神高地,I207.25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新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