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文学传统中的归来诗歌

作 者: 蔡莉莉
导 师: 张永健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归来诗歌 现实主义精神 反思精神 人道主义精神 艺术个性 象征
分类号: I207.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24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归来诗歌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将其置于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进行考察,通过对诗歌文本的分析,揭示其在现实主义精神、反思精神、人道主义精神三个层面上对新文学现代性传统的回归和接续,评估归来诗歌在20世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价值和意义。 本文所定义的归来诗人指从50年代开始被迫完全中止创作或不能公开发表作品,直到新时期才重返诗坛的诗人,根据其原属的流派、身份,主要分为三类:“七月族”、“九叶族”和“五七族”。这三类诗人在50年代因为不同的历史事件离开诗坛,但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来看,要求文学只能服务于政治是他们消失的共同原因,这一要求与他们已经或正在形成的艺术观念和艺术个性构成冲突,具体表现在他们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以及相关的一系列文艺思想的质疑、挑战或拒绝。他们在新时期的归来不仅仅标志着个人命运的转折,更预示着新文学精神传统和艺术传统的归来。从主要涉及的范围来看,归来诗歌大致包括了这样四个方面:第一,归来明志——对信念的执着。第二,自述传主题——关于人的思考。第三,启蒙意识——关于理性主义、批判精神的探询。第四,生命意识——劫难中的体悟。 五四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和理论家们已经从真实性、批判性方面触及到了现实主义精神的特质,这一精神在以后几十年的发展中不断遭到曲解和压制,最终导致了文革中的“假、大、空”文学。归来诗人早年的创作就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倾向,归来后他们更痛定思痛,极力呼唤和张扬艺术的真实性和批判性。归来诗人对真实性有两种理解,有的人将艺术真实和人民性结合起来,有的则从主体性方面来评判诗歌的真实性,虽然两种真实观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以诗人对现实人生的真诚态度为前提,推进了新时期现实主义精神的复苏和发展。 在新诗发展史上,七月派诗人和中国新诗派诗人是其中具有较强反思意识的诗人,前者在追求诗歌鲜明的政治倾向,强调发挥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的同时也要求诗人保持冷静、清醒的理性,对现实政治、民族文化和国民性进行反思;后者一方面注重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强调对现实的进入,将对生命和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五七族”在1956年也曾有过短暂的理性精神的复苏,归来后他们从对民族的灾难的体验中,从对自我与历史的寻觅中再次进入反思。这样,以政治反思、历史反思、生命反思为核心,归来诗歌重续了新诗的反思传统。 人道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基本精神,七月派诗人和中国新诗派诗人大都接受过这一精神的熏陶。七月派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关怀现实人生和国民的“精神奴役创伤”方面;中国新诗派诗人则以现实人生为起点,把人当作思考的中心,全面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50年代,人道主义话语受到压制,“五七族”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在当时的创作中 厂这巨人博士学位论文 性又同回国已V *O口r*lIn.--*1%*RI人T”1*N 表现得并不突出。归来后共同的坎坷人生使这些诗人对人道主义的基本精神有比较一致的认同, 表现在:肯定人,重视人,尊重人成为他们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表达美好、真挚的人间情感: 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这构成了他们对自身和新文学人道主义精神传统的延续。 “归来”同时也意味着诗人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的回归,归来诗人以其个性化的创作丰富 了新时期诗坛的风格样式,呼唤着诗人人格独立和艺术自由的精神。在艺术表现上,归来诗人 重拾过去习用的象征手法,集中、强烈地表达了个体的人生感受,形象化地概括了一代人的命 运。 归来诗歌使当代诗歌跨越了历史断裂,重新接续上了新诗的精神源头和艺术传统,为新时 期诗歌创作和理论的发展,找到了可靠的逻辑起点和合理的历史依据,同时启发和鼓舞了增俄 诗人的艺术探索,在肩负承上与启下的使命中,归来诗人奠定了自己在新诗现代化进程中的历 史地位。

全文目录


绪论 归来--当代诗坛的一个特殊现象  9-21
  一、 离去与归来  9-14
  二、 归来的诗  14-21
第一章 现实主义精神传统与归来诗歌  21-35
  一、 新文学现实主义精神传统溯源  21-27
  二、 归来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27-35
第二章 反思传统与归来诗歌  35-47
  一、 归来诗歌反思精神寻踪  35-40
  二、 归来诗歌的反思倾向  40-47
第三章 人道主义精神传统与归来诗歌  47-63
  一、 新文学人道主义精神传统  47-52
  二、 归来诗歌人道主义精神的不同渊源  52-56
  三、 归来诗歌的人道主义内涵  56-63
第四章 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的回归  63-86
  一、 艾青  63-66
  二、 曾卓、牛汉  66-72
  三、 穆旦、唐湜  72-76
  四、 公刘、邵燕祥  76-79
  五、 表现手法的回归  79-86
结语 新诗现代化进程中的归来诗歌  86-92
主要参考文献  92-95

相似论文

  1. 解读《宠儿》中的颜色象征,I712.074
  2. 荷兰的面孔,J209.563
  3. 象征的社会整合功能探析,B91
  4. 中德色彩词汇比较,H136
  5. 汉越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对比研究,H44
  6. 前期创造社小说与中国现代派原初模式,I207.42
  7. 昆虫赋研究,I207.22
  8. 寻求自我之旅,I561
  9. 神与灵的选择,B98
  10. 普世的神性,B977
  11. 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B83
  12. 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初探,K892.4
  13. 论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创作主题和主题形象,J218.3
  14. 云南百越系民族服饰象征艺术研究,J523.5
  15. 现代设计中的默比乌斯圈,J505
  16. 鱼形纹的传统象征性与现代装饰性流变研究,J525
  17. 高更绘画艺术研究,J205
  18. 论《爱药》中意象的象征意义,H315.9
  19. 生命·诗与思·真,I207.25
  20. 张抗抗长篇小说的叙述话语分析,I207.42
  21. 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I207.4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新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