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作 者: 荀渊
导 师: 谢安邦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高等教育学
关键词: 中国高等教育 教育转型 近代高等教育史 近代知识分子 高等教育体制 现代高等教育 知识体系 传统经学 书院教育 西方高等教育
分类号: G64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1726次
引 用: 1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代高等教育史研究存在一个范式转换的问题,即以转型范式替代现代化范式,才能更为全面地认识、理解近代高等教育的变革。中国高等教育在近代的转型,尽管在过程和目标上都指向以西方高等教育为蓝本的现代高等教育,但首先是以传统高等教育的改造和承袭为基础和前提之一另一个前提就是新式语言、技术、军事学堂的创办与发展,而并不完全是移植的结果。为了使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的讨论能够更为集中和有针对性,作者选取了一些关键的参照项来作为考察的入手点。在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就其可分解出的关键变项而言,至少包括思想、制度与体系、知识与课程、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变迁等方面的继承与重塑。按照论文撰写的路径,第二章解决的是近代高等教育转型的思想背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思想界孕育的接洽近代教育体制的因素,二是近代知识分子在中西高等教育思想融通上所做的努力。论文无疑将思想的转型视为整个高等教育转型的前提:先是以江浙知识分子的学术专门化传统,借助分斋教学这一传统,以西学中源为路径将西学置于书院教育之中,引致了清末高等教育体制的整体性转型;而以德、日为参考对象,对西方教育思想的学习与借鉴以及据此制定的清末学制,也都是在与传统相融合的前提下进行的;民国后则转而以美国模式为蓝本,对清末、民初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改造,所依据的思想资源虽主要是西方,但却是在近代知识分子融会调和中西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中国的方式予以重新诠释后,才得以在高等教育中国化的路径上付诸实践。第三、四章分析了自清末到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迁与现代高等教育形态的逐步形成。体制转型无疑是近代高等教育转型的核心,论文主要是从学制关于学科与层次结构、高校办学与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描述由书院改学堂转向新式大学堂、高等学堂体系的建构,再转向具有现代意义大学体系的形成,以及近代几所著名大学办学特色及其在高等教育转型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最终显现的是现代高等教育形态的成熟与定型。第五章则论述了由传统经学向以自然科学为核心的现代分科化的知识体系的转型。由于知识在高等教育中所处的位置,知识的转型则是近代高等教 摘 要育转型的关键。不过,从书院教育以儒家经典为唯一合法的知识资源,转变为西学中源、中体西用原则下中西学并举,再转而由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西学占据近代中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近代高等学校传授的知识在短短数十年间所发生的变化,急剧得可以说使近代知识分子无法以平和的心态,在融会中西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知识资源的更新,以致于传统经学虽以哲学、史学、文学等学科列于分殊化的学科知识体系之中,但却反而成了科学的陪衬。第六章描述的则是近代教育体制转型过程中,传统知识分子所发挥的作用和知识阶层功能的变化。近代知识分子既是高等教育转型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其在新式高等教育机构专门化路径下接受教育,带来的整个知识阶层社会角色的变迁,也是高等教育转型的一个重要的表现。 作为论文结语的第七章,则是对上述几个方面转型过程与结果的一个总结。本研究能够得出的结论至少包括这样四点:(一)西学东渐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的起始点,(二)知识分子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的主导力量,(三)近代高等教育转型是一个累进的、不间断的变迁过程,(四)近代高等教育转型中,思想转型是先导,体制转型是核心,知识体系的转型是关键。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英文摘要  7-9
第一章 导论:高等教育的近代命运  9-25
  一、 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转换及其对高等教育近代史研究的意义  9-12
  二、 文献综述: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范式的重估  12-17
  三、 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关于选题与论文的基本框架  17-25
    (一) 选题的原由  17-19
    (二) 对相关概念与问题的说明  19-23
    (三) 论文的基本框架  23-25
第二章 高等教育转型的思想背景及中西教育思想的融会调和  25-43
  一、 儒学地域化与晚清社会变革、高等教育转型的思想背景  25-33
    (一) 儒学地域化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的变革路径  26-28
    (二) 江浙学派与清末高等教育体制的转型  28-31
    (三) 五四后唯科学主义的兴起与思想传统的延续  31-33
  二、 西方教育思想的引介与中西教育思想融通调和的艰难探索  33-43
    (一) 清末民初西方教育思想的译介与中西教育思想融会调和的探索  34-38
    (二) 五四前后西方教育思想的传播与中西教育思想融会调和的探索  38-43
第三章 高等教育体制的转型与革新(上)  43-63
  一、 清末书院的改造与科举的废除  43-53
    (一) 同文馆开算学科与经古书院模式的推广  44-46
    (二) 学制讨论与书院改学堂  46-51
    (三) 科举的废除  51-53
  二、 清末学制的颁布实施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  53-63
    (一) 癸卯学制的实行与高等教育体制的初次转型  53-59
    (二) 新政时期的京师大学堂  59-63
第四章 高等教育体制的转型与革新(下)  63-83
  一、 民国时期学制变迁与高等教育体制的变化  63-73
    (一) 壬子癸丑学制对癸卯学制的改造与民初高等教育系统  64-67
    (二) 1922年后学制变迁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  67-73
  二、 北京大学的改革与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办学  73-83
    (一) 北京大学在1917年至1921年间的改革  74-76
    (二) 郭秉文与东南大学的办学  76-78
    (三) 梅贻琦与清华大学的办学  78-81
    (四) 张伯苓与南开大学的办学  81-83
第五章 西学东渐与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革新  83-103
  一、 西学东渐与清末传统知识体系的变迁及其在大学堂课程设置中的表现  83-93
    (一) 从中西会通到西学中源--晚明至清末的西学东渐  84-89
    (二) 中体西用与清末知识体系的变革及其在大学堂课程中的体现  89-93
  二、 民国时期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及其在大学学科设置中的体现  93-103
    (一) 民国后科学的体制化建设  94-96
    (二) 大学学科设置的科学化趋势与各国学院接续传统知识体系的努力  96-103
第六章 知识阶层社会角色的变迁  103-121
  一、 传统士绅阶层的衰落与晚清学堂学生群体的形成  104-112
    (一) 传统士绅阶层的衰落与分化  105-108
    (二) 新式学堂出身的知识阶层的产生及其职业分布概况  108-112
  二、 民国后新知识阶层的形成与分化  112-121
    (一) 五四时期新知识阶层的形成与分化  112-116
    (二) 五四后知识阶层的功能变化  116-121
第七章 结 语  121-127
  (一) 西学东渐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的起始点  121-122
  (二) 知识分子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的主导力量  122-124
  (三) 近代高等教育转型是一个累进的、不间断的变迁过程  124-125
  (四) 思想转型是先导,体制转型是核心,知识体系的转型是关键  125-127
主要参考文献  127-131
后记  131

相似论文

  1. 近十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题变化研究,G649.2
  2. 中学化学课程中化学反应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功能研究,G633.8
  3.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转型困境的利益机制分析,G659.2
  4. 网络环境下人才知识结构智能交互生成方法研究,TP391.6
  5. 清末哈尔滨区域传统学务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型的研究(1861-1911),G529
  6. 大学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研究,G647
  7. N公司对日软件外包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TP311.52
  8. 软件开发中知识需求分析与知识体系构建研究,TP311.52
  9. 第四方物流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研究,F253.9
  10. 中小学英语教材中语言知识体系的衔接研究,G633.41
  11.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校体育学》内容知识体系建构的研究,G807.4
  12. 宋代书院的教育管理模式研究,G649.299
  13. 美国高校德育研究,G641
  14. 中国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研究,G649.2
  15. 泰国现代高等教育:历史与结构(1917-1998),G649.3
  16. 基于WEB的动态项目管理配置工具,TP393.09
  17. 建国初期私立大学变迁,G649.2
  18. 中国古代学规研究,G529
  19. 高等教育全球化视角下的博洛尼亚进程:分析与借鉴,G649.5
  20. 教师教育转型时期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群建设研究,G650
  21. 护士死亡教育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R48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