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古汉语双宾结构研究

作 者: 时兵
导 师: 白兆麟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双宾结构 古汉语 替换格式 双宾动词 替换结构 语法功能 可能性和现实性 构建理论框架 实验心理学 不饱和结构
分类号: H14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690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从共时层面阐述古汉语双宾结构及其同形、替换格式,双宾动词的多项语法功能和双宾结构的语序模式。它们具体包括:(1)从语法和语义两个层面界定“双宾结构”的内涵。(2)确立双宾结构的三项原型特征:[表向性]、[移动性]、[转换性],且依据上述特性值的变化,切分出四个离散类型。(3)依据语法特征,设立同形结构范畴,共描写刺激、位置、依据、致动等6类22种准双宾结构及其替换格式,形成途径,与双宾结构的关联等。(4)依据语义特征,设立替换结构范畴,共描写虚词型、语序型、综合型3类有标结构,并且从语义和语用层面比较分析VNPmNPp与VNPm于NPp,VNPpNPm与VNPm于NPp,以NPmVNPp与VNPpNPm、VNPp以NPm等格式之间的差异。(5)从双宾语语序、不饱和结构、替换结构选择的角度,描写古汉语双宾动词的语法功能,并且探讨语法功能与语义特征之间的映照性。(6)着重分析SVOpOm(Ⅱ)与SVOmOp(Ⅲ)两种语序模式在动词语义、宾语语用、语法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并且论述格式ⅡⅢ的普遍性及其认知机制。 第二部分(第二章)主要分析殷商至西汉年代地下语料(甲骨文、金文、简帛)的双宾结构及相关问题。(1)在上章所构建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概括描述地下语料中双宾结构、替换格式、双宾动词等使用的全貌,并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加以比较研究。(2)着重分析甲骨文中“原因——对象型(8)”、“对象——材料型(10)”、“原因——对象——材料型(5)”等语义框架内各种表达式之间的转换关系,并且和简帛中相关内容进行历时比较分析。 第三部分(第三章)从历时角度阐述古汉语双宾结构的演变历程(14BC—IBC),并且重点探讨几种重要双宾结构及其替换格式的形成。(1)详细描述各个发展阶段双宾结构及其替换格式的使用特征,尤其是战国、秦汉时期。(2)依据类推公式V于O神名O祭牲:VO神名O祭牲=X:VOpOm,构拟汉语双宾结构的发生形态:V于OpOm。(3)全面阐释以NPVP与VNPpNPm发生关联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及其相互转换的模型。(4)从历时、共时两个角度论证VNPmNPp和VNPm于NPp格式之间的逻辑蕴含关系,着重分析V于NPmNPp第二次简化的过程(符合“词汇扩散说”模型)及其原因。 本论文语法分析的特点有:(1)强调语法、语义、语用多层面综合分析,譬如“双宾结构”概念的界定,同义结构与各类语序模式的区别等。(2)注重古汉语、方言、亲属语言材料相互补充印证,譬如语序模式ⅢⅣ现实性的论述。(3)广泛吸收不同语言学流派(结构、生成、功能、配价、认知等)以及相关学科(实验心理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类型学等)的研究成果,以增强语法描写和解释的力度。(4)重视地下语料描写,并且与传世典籍加以比较研究。不过,由于作者能力有限,某些问题的研究未能深入进行,如“双宾结构的地域特征”等。另外,作为历史句法研究,在地下语料整理方面未能有所发明,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全文目录


序 近十年古汉语双宾结构研究之简述  6-9
第一章 古汉语双宾结构概述  9-37
  第一节 古汉语双宾结构及其同形结构、替换结构  9-23
    1.1 古汉语双宾结构  9-11
    1.2 同形结构  11-16
    1.3 替换结构  16-23
  第二节 古汉语双宾动词  23-31
    2.1 双宾动词  23-30
    2.2 准双宾动词  30-31
  第三节 古汉语双宾结构的语序  31-37
    3.1 古汉语双宾结构的语序模式  31-33
    3.2 格式ⅡⅢ的普遍性  33-34
    3.3 格式ⅡⅢ的认知机制  34-37
第二章 殷商至西汉年代地下语料的双宾结构问题  37-70
  第一节 殷墟甲骨文的双宾结构  37-51
    1.1 双宾语结构  37-40
    1.2 准双宾结构(含三宾式)  40-51
  第二节 西周春秋金文的双宾语结构  51-62
    2.1 结构类型  51-55
    2.2 殷商与西周春秋双宾结构之比较  55-57
    2.3 金文、《尚书》、《诗经》双宾结构之比较  57-62
  第三节 战国、秦汉简帛的双宾语结构  62-70
    3.1 双宾结构类型及其替换格式  62-64
    3.2 战国、秦汉简帛与相关典籍记载之比较  64-66
    3.3 准双宾结构  66-70
第三章 古汉语双宾结构的历史发展  70-95
  第一节 古汉语双宾结构发展历程  70-79
    1.1 殷商时期  70
    1.2 西周、春秋时期  70-71
    1.3 战国、秦汉时期  71-79
  第二节 几种重要双宾结构及其替换格式的形成  79-95
    2.1 双宾结构VO_pO_m的形成  79-80
    2.2 以O_mVO_p或VO_p以O_m格式的形成  80-85
    2.3 VO_mO_p格式的形成  85-95
主要参考文献  95-100

相似论文

  1. 《摩诃僧祗律》范围副词研究,H141
  2. 《论语》心理形容词研究,H131
  3. “远宾续动”结构研究,H146
  4. 关于CMC环境下中日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H030
  5. 中国語の「了着过」の文法機能及び対応する日本語のテンス·アスペクト,H36
  6. 《新编五代史平话》程度副词研究,H141
  7. 《西游记》动词重叠研究,H146
  8. 《语法等级大纲》中的紧缩复句,H195
  9.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兼类词研究,H146
  10. 上古到中古汉语有生名词语法功能的历时研究,H141
  11. 《金瓶梅词话》称数法研究,H141
  12. 情态副词多维考察,H146
  13. 《左传》动词使动用现象研究,H141
  14.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方位词研究,H141
  15. 《水经注》方位词研究,H141
  16. 元曲中象声词的研究,H146.2
  17. 藏语数学中语法应用及其功能研究,H214
  18. 《祖堂集》副词系统研究,H141
  19. 《古事记》中汉字语意的受容现象,H36
  20. 《庄子》介词研究,H141
  21. 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H146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古代语法(文言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