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农牧业开发研究

作 者: 刘永胜
导 师: 李并成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历史地理学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河州地区 农牧业开发
分类号: F3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明清时期的河州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的中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结合地带。本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和活动的地区,先后有羌族、吐谷浑、吐蕃、党项、鲜卑等古老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自元代、明清以来,大量的汉族、回族、撒尔塔(即东乡族的祖先)等民族迁入河州地区,与当地的藏族共同构成了河州地区现代民族杂居的格局。基于本区特殊的战略地位,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这一地区的治理和开发。本文以明清时期为研究时间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复杂的政治形势与特殊的战略地位,总结了明清以前历代王朝治理开发河州的主要成就以及明清时期治理藏区、回族等少数民族的军政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在河州地区的推行情况。文中尤其对明清封建王朝为了维护本区的稳定而致力于对河州地区农牧业经济开发的举措、过程及其成效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并对富有本区特色的农牧业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畜牧业品种,以及以贡赐贸易和茶马贸易为代表的农牧业产品的流通活动作了初步考察、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力图总结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农牧业经济开发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希望通过本研究成果为新时期本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绪论  10-17
  一、问题的提出  10
  二、研究的地域和时间段  10-13
  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3-15
  四、选题意义  15
  五、难点与创新点  15-16
  六、研究方法  16-17
第一章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农牧业开发的自然环境  17-29
  第一节 河州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17-24
    一、地理位置和面积  17
    二、地势与地貌  17-18
    三、主要山脉  18-19
    四、主要河流  19-22
    五、气候  22-24
  第二节 河州地区的主要自然资源  24-29
    一、土地资源  24-25
    二、土壤类型  25-26
    三、生物资源  26-29
第二章 明清时期河州农业开发的社会环境  29-54
  第一节 明清时期河州农业开发的历史基础  29-44
    一、史前时期本区的原始农牧业状况  30-32
    二、秦汉时期对河州地区的治理与开发  32-36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州的农牧业开发  36-40
    四、隋唐五代时期对河州的开发  40-41
    五、宋元时期河州的社会发展情况  41-44
  第二节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河州地区的统治策略  44-54
    一、明朝对河州地区的统治  44-49
    二、清王朝对河州地区的军政政策  49-54
第三章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农业开发  54-99
  第一节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农业开发的劳动力状况  54-68
    一、明清时期河州的人口数量  54-58
    二、明清、民国时期河州地区的移民活动及人口变动  58-68
  第二节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土地制度和屯垦活动  68-77
    一、明清时期河州的土地制度  68-74
    二、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移民屯垦  74-77
  第三节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地丁与田亩面积估计  77-83
    一、明代河州地区的田亩面积  79
    二、清代各时期河州地区的地丁与田亩  79-83
  第四节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  83-87
    一、明清时期在河州兴修的水利工程  84-86
    二、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灌溉工具  86-87
  第五节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及其产量  87-95
    一、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主要农作物  87-92
    二、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农作物产量的推算  92-95
  第六节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技术  95-99
    一、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  95-96
    二、河州地区的耕作制度和耕作生产技术  96-99
第四章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情况  99-112
  第一节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畜牧业制度及畜牧业生产方式  99-102
    一、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草场管理制度  99-101
    二、明清时期官营畜牧业在河州地区的发展  101-102
  第二节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纳马番族  102-106
    一、明清河州的纳马番族  102-106
  第三节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畜牧业品种及畜牧业生产技术  106-112
    一、主要牲畜品种  106-109
    二、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主要畜牧业技术  109-112
第五章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主要农牧业产品的流通  112-146
  第一节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农牧业产品的贸易市场  112-121
    一、明清时期河州地区进行茶马贸易的市场  113-114
    二、寺集  114-118
    三、墟市  118-121
  第二节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农牧业产品的流通形式  121-135
    一、明清时期河州的茶马贸易与河州地区农牧业产品的流通  121-129
    二、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贡赐贸易与农牧业产品的流通  129-135
  第三节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回族商帮的兴起与农牧业产品的流通  135-146
    一、明代茶马贸易时期的河州商帮  136-137
    二、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州的商人及其经商形式  137-142
    三、河州商人的经商特点  142-146
第六章 明清时期制约河州地区农牧业开发的因素  146-159
  第一节 明清时期战乱对河州地区农牧业开发的影响  146-153
    一、明代藏族部落“叛乱”对河州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146-148
    二、清代时期甘肃及西北地区的回民起义对河州地区的影响  148-151
    三、民国时期的战乱对河州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151-153
  第二节 自然灾害对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农牧业开发的影响  153-159
第七章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交通运输及边防建设  159-178
  第一节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道路及驿站建设情况  159-163
    一、道路建设情况  159-160
    二、驿站建设  160-162
    三、明清、民国时期的大车道  162-163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在河州兴修的桥梁和津渡  163-170
    一、河州的古桥  164-165
    二、津渡  165-170
  第三节 明清时期河州的边防建设  170-178
第八章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农牧业开发的效应和意义  178-193
  第一节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农牧业开发的生态效应  178-187
    一、给草地山地资源造成巨大破坏  178-179
    二、森林、林木面积大量减少  179-185
    三、在明清、民国时期河州地区的动物资源也在逐渐减少  185
    四、明清、民国时期河州地区的旱灾趋于频繁  185-186
    五、农牧业开发导致河州地区泥石流、风灾、洪灾增多  186-187
  第二节 明清时期河州农牧业开发的经济社会效应  187-191
  第三节 各族人民对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农牧业开发的贡献  191-193
第九章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农牧业开发留给我们的启示  193-198
  一、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是河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193-194
  二、政局稳定、政府决策正确,是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的保障  194-195
  三、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是本区开发的重要保证  195-198
参考文献  198-205
后记  205-206

相似论文

  1. 明清时期我国公私藏书楼造景艺术探析,G259.29
  2. 文学和文化视阈下的明清女侠,I206.2
  3. 明清时期饶平客家人迁台及两地互动研究,K248
  4. 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农牧业开发研究,K248
  5. 明清时期中西方在室内设计中的交流与影响,J509.1
  6. 明清时期千山寺院研究,K878.6
  7. 明清时期部分地区道地药材的方志文献研究,R282
  8. 明清陕北灾荒研究,K248
  9. 明清时期英国人在澳门的活动(1635—1840),K248
  10. 明清时期无锡秦氏家族研究,K295
  11. 明清时期救荒思想研究,K249
  12. 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干堤修防的组织、管理与纠纷,K928.6
  13. 明清英雄侠义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分析,I207.419
  14. 明清时期大理白族饮食文化述论,K285.2
  15. 明清徽商与江浙地区的文教事业,K248
  16. 明清时期澳门黑人问题研究,K248
  17. 明清南昌西山万寿宫与地方权力体系的演变(1550-1910),K29
  18. 传播与交融,K248
  19. 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北帝”崇拜与社会经济,F129;B929.2
  20. 明清时期徽商的发展及特点探析,F729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