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黄宗炎易学研究

作 者: 胡士颖
导 师: 林忠军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小学 象辞 图书 理学 天下
分类号: B24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7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黄宗炎易学与哲学思想之研究者日已增多,而至今仍有所憾,一些基本的生平、著述及错误的历史记载仍旧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其学术内容与思想也存在很多需要忠实释读、客观评价之处。本文之宗旨在于考述其人、其书、其文,进而提出自己的浅微之见。宗炎生于明清之际,经历了家国衰亡之痛,促使他与当时士人痛定思痛,展开一系列彻底的文化、思想等全方位的反思潮流,主要表现在对宋明理学的反动,虽佛教、道教文化的批判上,此外还着力于倡导实学,意图恢复孔孟之教和振兴六经之学,在学术界形成了影响剧烈的重视儒家传统经典研究与实践的运动和以汉代六书之学、训诂之学为特征考据风气。除外界环境的影响,宗炎出生在学问之家,受学于黄宗羲,求学于蕺山先生,与万泰、陆文虎、吕留良、高旦中等江浙名士交游,对其学术思想发展、转变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明代及其之前易学、明代考据学以及文字学六书理论的发展是宗炎易学提出的基础,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经过中年以后的悉心学习和研究,最终撰成《周易象辞》、《寻门余论》、《图学辩惑》三种易学著作。他继承前人关于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周公系辞、孔子作《易传》的传统认识,提出了“由六书以通经”、“理象合一”、“辞象兼天人”等思想,形成较为完整的辞象理论,这一思想贯穿于宗炎解《易》始终,此外他解读、分析《周易》经传,综合、广泛采用了以《易》解《易》、以经解《易》、以子解《易》、以史解《易》、以小学解《易》、援他说以解《易》等方法,形成一套理论与方法兼备的易学理路。图书之学从开始之日,就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和质疑,也被很多学者所赞同并继续发展,双方的争论经历了百余年之久,仍无定论。黄宗炎对宋易河图洛书说、先天后天思想及八卦六十四卦方圆横图、太极图及太极图说等一一加以分析,是宋明以来从对立面对图书易学流派的又一次系统总结和分析,同时也是有着较大影响的批评和否定,同时也表现出黄宗炎对于图书易学的研究和思想,显示出他易学思想建构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故而也是其易学思想最为鲜明和重要部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宗炎从源流批判并借以否性宋明理学的做法有其固有的历史背景与个人特殊经历为前提条件,实际上宋明理学是中国思想学术的重要发展、兴盛阶段。在易学哲学方面,黄宗炎不同意周敦颐“无极而太极”思想,认为“太极”程度最高、范围最大、概括性最强,本身就是极顶字,无可附加;太极是至理,也是实理,属于形而上之道的层面,与之相对的是器的层面,但二者并非绝然无关,只要不拘泥于器之形,即可认识其所以然之道;理气二者与道器相似,但重在从动态的角度解释宇宙大化流行;乾坤、阴阳在《周易》中具有特殊地位,宗炎通过对分析这两对概念,进一步展开对圣人作《易》思想的阐释,同时也体现其天地本自然的哲学宇宙论思想;故而,天地自然、圣人与《易》三者之间形成了有效、积极的互动关系,这一关系直接表现为元、亨、利、贞四德说,《易》之四德是从圣人认识的角度对天地自然的概括,换句话,也是天地自然对圣人的显示,从圣人理解力的高度来说,三者是统一的,也决定了天道与人事之间的本然关系是一种积极互动的关系,尤其对人来说完全能够“以人事合天”;在人的层面,宗炎继承孟子性善论思想,以为人有本心、本性至善,发而为行则有善有不善,故而要求抽象的道德准则与现实行为活动二者达到统一,也即道德与事功合一;在社会层面,宗炎总结社会发展呈现治乱交替之现象,解决的途径是建立适当之君臣、君民关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天下非一人可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非一姓之天下”、“藏天下于天下”,在政治管理、经济制度、文化政策三个方面全面、灵活地实行尧舜禹三代制度,最终实现大同社会。宗炎此见绝类其兄,也是浙东学派的典型思想。此外,宗炎学术思想具有学《易》与宗《经》、思想反思和文化评判等特征,并且这一特征与其天下理想、社会制度的构想也是一致的,都是在现实与理想层面的痛苦挣扎,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宗炎在浙东学派内部以及明清易学发展史上都有自己特殊的地位,只不过这一点也常常被误读,实际上他并没有要复兴汉学的程度,而是希求先秦孔孟之道与六经之学的直接实现;在考据之风来看,宗炎学术思想的考据特色不能过分拔高,他的考据还仅仅是对文字原型的要求,根本不想困守在纯文字的考证和搜经摘句上。

全文目录


摘要  8-10
ABSTRACT  10-14
绪言  14-21
  一、研究价值与意义  14-16
  二、研究成果综述  16-19
  三、写作思路与方法  19-21
第一章 黄宗炎易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21-31
  一、明亡清侮与痛定之思  21-24
  二、理学反动与实学之兴  24-27
  三、经史思潮与考据之风  27-31
第二章 生平考述  31-39
  一、画像  31-32
  二、家世  32-35
  四、 交游  35-39
第三章 黄宗炎易学渊源与治《易》历程  39-47
  一、明代易学发展与宗炎易学的提出  39-41
  二、明代考据学发展对宗炎易学的影响  41-43
  三、六书学发展对宗炎易学的影响  43-45
  四、黄宗炎忧患以治《易》  45-47
第四章 黄宗炎易著考释  47-58
  一、《周易象辞》考释  47-50
  二、《寻门余论》考释  50-52
  三、《图学辩惑》考释  52-53
  四、著述考略与遗文辑佚  53-58
第五章 黄宗炎易学观与方法  58-87
  一、关于《周易》创立与宗旨  58-64
  二、关于《易传》作者与内容  64-70
  三、辞象理论  70-79
  四、释易方法  79-87
第六章 黄宗炎图书易学批评  87-119
  一、图书学纲领与旨要  87-89
  二、河图洛书辨  89-94
  三、先天八卦方位六十四卦方圆横图辩  94-108
  四、太极图说辨  108-119
第七章 黄宗炎易学哲学与政治思想  119-166
  一、太极、道器与理气之论  119-123
  二、乾坤、阴阳与天地自然  123-132
  三、元亨利贞与天道人事论  132-137
  四、本心、性善与道德事功  137-151
  五、治乱、君民与天下大同  151-166
第八章 黄宗炎学术思想特色与评价  166-194
  一、黄宗炎学术思想特色  166-181
  二、黄宗炎与浙东学派  181-185
  三、黄宗炎与明清易学  185-188
  四、黄宗炎学术思想评价  188-194
结语  194-198
参考文献  198-203
附:黄宗炎年谱简编  203-217
致谢  217-22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21-22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22

相似论文

  1. 新课程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与问题表征的研究,G633.6
  2. 融入科学阅读和科学写作的科学教学,G633.3
  3. 小学数学新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点的研究,G623.5
  4.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5. 中小学家校合作委员会组织运作研究,G636
  6. 莲意象与中小学语文教学,G623.2
  7. 小学美术教学中联想思维的转化训练,G623.75
  8. 小学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策略研究,G623.31
  9. 朱熹《大学》思想研究,B244.7
  10. 中小学教师课堂印象管理策略问卷的编制及应用,G632.4
  11.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测评,G625.1
  12. 小学与社区德育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讨,G621
  13.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G623.2
  14. 小学数学估算教与学实践研究,G623.5
  15. 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研究,G637.2
  16. 学生上学交通问题调查研究,G639.2
  17. 民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G635.1
  18. 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研究,G637
  19. 海峡两岸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比较研究,G258.6
  20. 基于用户需求调查分析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研究,G252.6
  2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G622.4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清代哲学(1644~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