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作 者: 赵逵
导 师: 李保峰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文化线路 川盐古道 传统聚落 遗产保护
分类号: TU-8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782次
引 用: 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四川盐业数千年的产销历史促成了“川盐古道”的形成,它持续时间长、空间范围广、文化影响力大、功能目的明确,对川、鄂、湘、黔交汇地区的民居聚落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盐运道路上自贡、云安、大昌、西沱、龙潭、龚滩、凤凰、里耶等一系列名城古镇的形成;还造就了一批驿站、庙宇、风雨桥、盐商会馆等典型建筑,贯穿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文化线路。“川盐古道”既是盐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的传承媒介。本文在大量田野调查、古建筑测绘、史料收集的基础上,首次对“川盐古道”的形成原因、传播线路、聚落分布、建筑技术传承等展开系统研究,并结合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文化线路”保护理念对川盐古道的保护与开发进行论述、提出建议。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川盐历史可追溯到古人类活动之初。但对现代影响最深远的,是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民国抗战时期政府发起的两次声势浩大的“川盐济楚”运动,鼎盛时仅四川一省盐税收入达到整个国税的25%,川盐成为国家经济支柱。这时期,大批外地盐商开始涌入,许多盐业古镇迅速兴起,大量盐业会馆开始兴建,在川盐古道上,出现了一批极富特色的民居聚落和传统建筑形式。活跃在巴蜀地区的外地盐商,实力最雄厚、影响力最大的是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山陕(山西、陕西)商人,他们带来巨额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所在地的建造技术和建筑形式,其中民居建筑以封火墙、天井屋、斜撑挑檐最典型,而公共建筑则以遍布盐道各地的南北风格杂交的盐商会馆最有特色。本文首次以盐商活动轨迹为线索,论述了这些传统建筑形式的传承过程。同时,盐道上还有大量的盐业遗存,如:古盐井、古盐道、盐业庙宇、盐业传说、盐业节会以及与“盐”相关的民风民俗,这些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一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川盐古道”文化线路。随着现代交通的改道,古道因其艰险,逐渐被人们遗忘。面对自然性消融、掠夺性蚕食、破坏性开发等状态,本研究旨在拯救“川盐古道”上渐已消亡的珍贵材料,分析和比较“川盐古道”上各区域的民居演变、建筑技术、构筑方式、聚落成因、营造理念,以及不同地域间文化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而以独特的历史视角揭示古道上城镇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川盐古道”上相关重要聚落与典型建筑的数字档案,并对聚落和建筑提出可行的遗产保护措施。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1 绪论  12-23
  1.1 研究意义  12-14
    1.1.1 以“川盐古道”为线索建立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坐标  12-13
    1.1.2 “川盐古道”上的民居聚落处于亟待保护的关键时期  13
    1.1.3 对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具有指导意义  13-14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7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4-15
    1.2.2 国内传统民居及聚落研究动态  15-16
    1.2.3 巴蜀地区传统建筑研究动态  16-17
  1.3 研究内容  17-18
    1.3.1 川盐古道的辐射范围  17
    1.3.2 历史事件对当地聚落的影响  17
    1.3.3 聚落成因及布局  17-18
    1.3.4 传统建筑演化过程  18
  1.4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  18-19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9-20
    1.5.1 研究方法  19
    1.5.2 技术路线  19-20
  1.6 本项目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20
  1.7 论文结构  20-23
2 川盐历史与川盐古道  23-47
  2.1 四川盐业史概述  23-35
    2.1.1 四川盐业的起源  23-29
    2.1.2 影响川盐经济的三次战争  29-33
    2.1.3 四川盐业的主要特点  33-35
  2.2 川盐的运输网络与川鄂古盐道的形成  35-45
    2.2.1 川盐的运销  35
    2.2.2 川盐古道的主要分布线路  35-45
  2.3 本章小结  45-47
3 川盐古道上传统聚落的形态特点  47-82
  3.1 古代城镇与四川盐业的关系  47-50
    3.1.1 本能吸食期与原始人类的聚集  48
    3.1.2 自食起步期与原始聚落的产生  48-49
    3.1.3 交换过渡期与盐业集镇的出现  49-50
    3.1.4 产业成熟期与古代城镇的发展  50
  3.2 盐业古镇的形成原因  50-55
    3.2.1 盐业交通对古镇的影响  50-52
    3.2.2 盐业贸易对传统民居聚落影响  52-53
    3.2.3 盐业移民对传统民居聚落影响  53-55
  3.3 盐道古镇的分类  55-68
    3.3.1 因“产盐”而兴的古镇  55-57
    3.3.2 因“运盐”而兴的古镇  57-59
    3.3.3 川盐古道上古镇一览表  59-68
  3.4 盐道古镇的分布、选址和布局  68-78
    3.4.1 古镇分布  68-72
    3.4.2 建筑选址  72-76
    3.4.3 建筑布局方式  76-78
  3.5 古镇的保存现状  78-81
    3.5.1 利用交通之便继续发展  78-79
    3.5.2 偏离现代交通走向衰败  79-80
    3.5.3 由于水利建设遭受灭顶之灾  80-81
  3.6 本章小结  81-82
4 川盐古道上传统民居的形态特点  82-111
  4.1 封火墙  83-95
    4.1.1 “盐”与巴蜀地区的封火墙  83-88
    4.1.2 川盐古道上民居的风火墙类型  88-90
    4.1.3 川盐古道上民居的封火墙上的特殊装饰  90-92
    4.1.4 川盐古道上民居的封火墙与南方其它地区的比较  92-95
  4.2 大挑檐  95-100
    4.2.1 巴蜀民居的挑檐结构  95-98
    4.2.2 盐业古镇中民居的挑檐结构演化  98-100
  4.3 天井  100-108
    4.3.1 盐业古镇中天井式民居的特点  101-105
    4.3.2 巴蜀天井式民居与徽州民居的比较  105-108
  4.4 移民文化与建造技术传承  108-110
  4.5 本章小结  110-111
5 川盐古道上独特的建筑现象——盐业会馆  111-136
  5.1 盐业会馆的兴起  111-115
    5.1.1 盐业会馆兴起的物质前提  111-112
    5.1.2 山陕商人、徽商与盐业会馆  112-113
    5.1.3 盐业会馆产生的主要原因  113-115
  5.2 盐业会馆分类  115-118
    5.2.1 盐业商人会馆  116-117
    5.2.2 盐业工人会馆  117-118
  5.3 盐业会馆建筑的空间与造型  118-127
    5.3.1 入口空间特点  118-120
    5.3.2 戏院空间特点及其演化  120-123
    5.3.3 盐业会馆的造型特点  123-127
  5.4 盐业会馆建造技术的传承  127-134
    5.4.1 材料、构造和结构的传承  127-130
    5.4.2 自贡西秦会馆与开封山陕会馆建造技术比较  130-134
  5.5 本章小结  134-136
6 基于“文化线路”概念对川盐古道的再认识  136-159
  6.1 文化线路概念  136-137
  6.2 川盐古道作为文化线路的判别特征  137-144
    6.2.1 时间特征  137
    6.2.2 空间特征  137-138
    6.2.3 文化特征  138-141
    6.2.4 角色和目的特征  141-144
  6.3 川盐古道作为文化线路的保护内容  144-153
    6.3.1 盐道上的建筑  145-147
    6.3.2 盐商寨堡  147
    6.3.3 古盐道遗迹  147-149
    6.3.4 古盐井  149-150
    6.3.5 盐场遗址  150-152
    6.3.6 与盐道相关的地名、路名  152-153
  6.4 川盐古道的保护与开发  153-157
    6.4.1 盐业古镇中盐文化保护  153-155
    6.4.2 川盐古道的旅游价值  155-157
  6.5 本章小结  157-159
7 结语  159-161
致谢  161-163
参考文献  163-167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67-168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科研项目  168

相似论文

  1. 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中外比较研究,P96
  2. 高要市蚬岗镇八卦村传统聚落研究,K928.5
  3. 汉江流域文化线路上的传统村镇聚落类型研究,TU982.29
  4.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F592
  5. 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非政府组织生存状态研究,G123
  6. 广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TU984.114
  7. 青岛纺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TU984.114
  8. 青岛小港湾及其周边码头工业区保护与发展研究,TU984.114
  9. 融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的苏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TU984.114
  10. 潜在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TU984.114
  11. 上海产业类历史地段景观改造研究,TU984.114
  12. 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G122
  13. 杭州市区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研究,TU984.114
  14. 我国工业遗产立法保护研究,D922.292
  15.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初探,TU984.114
  16. 城市工业用地重组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TU984.114
  17.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TU984.114
  18. 文化线路遗产价值评价特性分析,G112
  19. 城市工业遗产研究,TU984.114
  20. 初论济南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G122
  21. 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保护的共生策略,TU984.11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艺术 > 建筑风格、流派及作品评价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