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宗教传播与化世的新范式

作 者: 施乃瑜
导 师: 王雷泉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宗教学
关键词: 佛教教育 佛教大學 民辦高教 非宗教教育 教育與宗教相分離
分类号: B9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79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宗教的社會興學是宗教傳播的重要形式,代表著宗教信仰在社會層面的發展,是信仰“智識化”以後所進而形成的“制度化”建構,承載了宗教傳播與化世導俗的教育功能。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教會興辦大學早已有之,而佛教大學的出現則要晚自於上個世紀初葉。不論採取“宗教大學”或“宗教性世俗大學”的型態,佛教大學基本上是現代西方文明入侵“佛教文化圈”後所衍生的產物,是佛教傳統的寺院教育在文明衝突導致的信仰失落危機中所進行的現代化變革。現代化是世界各大宗教無法回避的重大問題,中國佛教同樣也是如此。佛教做為普世性的宗教,除了對於傳統的發揚與繼承,也必須尋求宗教的現代性適應,滿足世俗化社會的宗教需求,與公民社會價值觀相接軌,才可能永續發展。當今中國佛教要想從舊有的窠臼與困頓中出離,除了必須繼續強化自身的儈伽教育建設,同時也應該運用佛教的資源投入於社會教育,利用興學為渠道來參與社會,並嘗試在現代化社會中為佛教教育建立起一種新的範式——制式大學,為中國佛教發展的困境打開一個全新的局面。佛教興辦高等教育主要的目的並不在於企圖將現行的儈伽教育升級或體制化,它更多是在因應現實形勢的需求底下,面對長久以來一直處於空白狀態的社會教育所進行的一種填補與創新。佛教大學既然不只是簡單的將佛學院升格,那麼未來中國本土的佛教大學究竟應該如何舉辦?當代世界各國由於不同佛教文化形態所開展出來的高等教育機構之運營模式與發展概況,能為中國佛教的本土興學提供重要的借鑒,而文化體質最為相近的台灣地區自1985年政策解禁以來已興辦的五所佛教大學,其辦學的規劃與經驗的移植更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本文從多維的視角,針對佛教教育形態階段性之發展變遷做了“歷時性”的梳理,同時又針對當代佛教在中國以外地區體制內高等教育實施之現況做了“共時性”的考察,宏觀掌握世界佛教高等教育發展整體之概況,概觀基督宗教在華興學傳教的始末與影響,微觀分析探究台灣佛教創辦宗教性世俗大學的經驗,並從理論上著重闡發“非宗教教育”政策思考的誤區,說明在脫離原初的政治及社會時空背景下,政策如今已失去其歷史意義,並違反憲法中對於人民宗教自由的保障。同時針對當前國家鼓勵社會力量依法舉辦高等學校的既定政策,從法理上分析佛教團體做為民辦教育主體之適格性的問題,探尋在“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下,中國佛教在本土興學之路究竟能夠走多遠。最終,依照中國對於社會主義教育的總體方針與現有的法源依據,評估中國社會實際發展的取向,並因應佛教的道德教化與入世的終極關懷,兼及考量宗教永續性發展之所需,本文認為未來佛教在大陸本土興學的型態指向首先應該聚焦於以佛教教育理念興辦人文社會學科為主的“世俗大學”,而教育的內容則定位於“社會教育”,通過興學以打開佛教現前封閉的格局,讓佛教能夠重新參與社會公共生活,提高佛教的“社會能見度”,建立佛教正面的宗教形象,為佛教創造一個全新的發展契機。有了大學做為教育基地,同時也能運用大學相對豐富的資源,透過代訓師資、課程共享等方式,建立佐助佛學院的機制,協助培養具備“現代意識”的弘法人才。此外,以大學為核心發展佛教社會教化的網絡,著重從公益慈善、護生環保等方面規劃大學周邊配套工程的設置,除了提供人才未來的出路與流動渠道,並且擴大了佛教社會教育受眾的範圍,讓教育功能能更為全方位的發揮。整體而言,在中國本土興辦高等教育是佛教東傳兩千年來的創舉,也是漢傳佛教現階段至關重要的重大工程,做為未來中國佛教傳播與化世的新範式,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從理論層面上為佛教大學的催生做出若干前置性的努力。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9
Abstract  9-12
引論  12-19
  一、問題意識及課題範圍  12-14
  二、研究現況及研究意義  14-16
  三、研究策略及預期成果  16-19
第一章 關於中印佛教教育形態發展之考察  19-54
  第一節 "佛教教育"與"佛教興辦教育"  20-22
  第二節 印度佛教教育形態階段性之發展變遷  22-38
    一、佛教興起前古印度教育之發展概況  22-24
    二、原始佛教寺院教育的傳統與社會教化的實況  24-26
    三、部派時期從側重修行到開展經院學之轉型  26-29
      (一) 佛教信仰智識化的內外在因素  26-28
      (二) "知識學的佛學"與經院教育  28-29
    四、大乘佛教的知識主義與教育形態的擴張  29-34
      (一) 宗教理念之轉向與知識主義的態度  29-32
      (二) 印度佛教史上代表性的高教機構  32-34
    五、近代佛教復興運動下高等教育之重興  34-38
      (一) 制式高教機構的世俗化與學術化走向  35-37
      (二) 小結  37-38
  第三節 中國佛教教育的傳統形態與模式變革  38-54
    一、過去的傳統——譯場、寺院與叢林  40-48
      (一) 譯場之譯講同宣  40-43
      (二) 寺院之講學與俗講  43-46
      (三) 禪林教育之薰修  46-47
      (四) 小結  47-48
    二、現在的概況——佛學院與世俗高等學府  48-51
      (一) 廟產興學風潮下所開展的新式學堂教育  48-50
      (二) 佛學研究進入國家世俗高等學府  50-51
    三、未來的新範式——佛教制式大學  51-54
第二章 當代佛教在中國以外地區體制內高等教育實施之現況  54-76
  第一節 北傳佛教國家  56-65
    一、日本  56-60
    二、韓國  60-64
    三、越南  64-65
  第二節 南傳佛教國家  65-71
    一、斯里蘭卡  67-68
    二、泰國  68-70
    三、柬普寨  70-71
  第三節 歐美地區  71-76
第三章 基督宗教在華興學之探究——兼論對佛教興學之影響  76-98
  第一節 基督宗教在中國興辦教會大學之歷史評述  77
  一、宗教興學與近代中國高等教育之開展  77-79
  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政策形成始末  79-84
    (一) 非基督教運動之興起與激化  79-80
    (二) 反宗教思潮的擴大及非宗教教育思想的形成  80-82
    (三) 收回教育權運動及"教育與宗教相分離"政策之制定  82-84
  三、解放後在"去宗教化"政策下教會大學之發展概況  84-88
    (一) 新政府對於教會大學之接管  84-86
    (二) 教會大學在台灣復校與興學之變革  86-88
  第二節 教會興學為佛教興學帶來之影響與經驗啓示  88-90
  第三節 關於非宗教教育政策的再思考  90-98
    一、"教育獨立"與"反宗教"  91-92
    二、宗教的教育價值  92-94
    三、中國宗教教育之現況與反省  94-98
第四章 關於台灣佛教興辦大學之研究  98-132
  第一節 台灣佛教教育發展沿革  98-105
    一、佛教教育在台灣階段性之發展歷程  99-104
      (一) 清政府統治時(1684-1895)的蒙昧期  99-100
      (二) 日本殖民統治下(1895-1945)的初興期  100-101
      (三) 國民政府遷台後(1945-1987)的重建期  101-103
      (四) 解嚴後(1987-)的多元發展期  103-104
    二、社會變遷對於佛教教育變遷的影響  104-105
  第二節 台灣當代宗教教育實施概況與政策檢討  105-117
    一、政教分離原則與宗教立法管理的辯證關係  106-108
    二、現行法令所許可台灣宗教教育實施之概況  108-117
      (一) 宗教知識教育  109-111
      (二) 宗教學術教育  111-112
      (三) 宗教專業教育  112-116
      (四) 宗教興辦教育  116-117
  第三節 隱性的宗教教育——以佛教大學為探討核心  117-123
    一、興學政策限制所體現之潛在宗教教育功能  117-119
    二、台灣佛教興學的時代意義與社會義涵  119-121
      (一) "心靈科學"為精神文明空虛之後現代帶來另類曙光  119
      (二) "人文化成"教育理念對實用主義教育生態產生衝擊  119-120
      (三) "人間佛教"多元化、本土化發展有了全新之著力點  120-121
    三、佛教大學之宗教與學術自由關係的檢討  121-123
  第四節 佛教已興辦大學之辦學概況與特色比較  123-132
    一、五所佛教已興辦大學之辦學概況  123-127
      (一) 華梵大學  123-124
      (二) 慈濟大學  124-125
      (三) 南華大學  125
      (四) 玄奘大學  125-126
      (五) 佛光大學  126-127
    二、佛教已興辦大學比較綜述  127-129
    三、關於佛教已興辦大學的一點省思  129-132
第五章 當代中國大陸佛教民辦高等教育芻議  132-155
  第一節 佛教在大陸本土興辦大學之政策檢視與法理探討  133-144
    一、公辦與官督民辦的佛教興學  134-137
    二、佛教團體做為民辦教育主體適格性之探討  137-138
    三、佛教興學及"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理論上之協調  138-140
    四、關於當前佛教興學之反思  140-144
      (一) 現實意義  140-143
      (二) 現實困境  143-144
  第二節 佛教大學具體辦學規劃之初步構想  144-152
    一、就佛教現實發展處遇言,以世俗綜合大學形態為優先  144-148
      (一) 辦學形態  144-147
      (二) 學科設置  147-148
      (三) 生源對象  148
    二、就兼顧儈才培養言,應建立大學與佛學院互動之管道  148-150
      (一) 師資代訓  149-150
      (二) 課程共享  150
      (三) 學歷採認  150
    三、就人才流動與出路言,大學必須設置周邊配套之工程  150-152
      (一) 文化教育事業  151
      (二) 公益慈善事業  151-152
      (三) 護生環保事業  152
  第三節 結論  152-155
參考文獻  155-162
附錄一  162-164
附錄二  164-167
附錄三  167-171
附錄四  171-176
後記  176-177

相似论文

  1. 福建佛学院女众部的办学之路,B947
  2. 佛教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G641
  3. 佛教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B948
  4. 汉藏教理院(1932-1950)研究,B949.2
  5. 越南佛教乞士派的教育及其现实意义,B949.333
  6. 佛教戒定慧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B948
  7. 佛陀的教学方法研究,B948
  8. 讲学以刻经,B948
  9. 中国佛教净土宗教育研究,B948
  10. 蒋维乔思想研究,B26
  11. 象征的社会整合功能探析,B91
  12. 生存意义的寻求,B91
  13. 衡山南岳庙的现状调查研究,B91
  14. 从《天使与魔鬼》的科学传播影响透视科学形象重塑,B91
  15. 论宗教信仰与国家安全的关系,B91
  16. 当代中国宗教世俗化的探讨,B91
  17.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作用观发展探究,B91
  18. 威廉·潘的宗教宽容思想及其与约翰·洛克的异同,B91
  19. 科学与宗教的当代互动,B91
  20. 宗教世俗化与市场化理论之比较研究,B91
  21. 儒教与法律初探,B9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对宗教的分析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