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研究

作 者: 张哲
导 师: 汪波
学 校: 天津大学
专 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复杂适应性 协同创新 创新动力系统 创新系统协同度
分类号: F27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412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与科技作用日益重要的背景下,企业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亮点。产业集群所表现出的竞争优势,使得处于集群中的企业能够便利地获取外部资源,降低各类成本与费用,提高创新能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企业的成长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速,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已经向创新能力和应变速度转变,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传统的产业集群要想继续保持并不断增强竞争优势,就必须将传统产业集群打造成创新型产业集群。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化,大力推进和引导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分析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综合应用产业集群理论、生态学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协同学理论、博弈理论和复杂系统理论等工具,以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以集群企业的协同创新和集群的复杂适应性为研究核心,对基于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协同创新进行了综合研究。本论文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有四点内容:(1)基于复杂适应性理论和生态学理论建立了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的协同学模型。本文分析了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复杂适应性和协同进化的生态学分析后,建立了基于协同学的集群创新系统协同模型,指出了集群协同的创新方式能提高创新生产率,促进集群内企业创新的实现。(2)基于技术扩散动力构建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动力系统。建立了产业集群内部动力、外部动力、扩散动力和自组织动力的协同创新动力系统,并论述了各动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3)基于博弈理论研究了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协同创新模型。从集群的角度解决企业之间协同创新的关系,通过博弈均衡的建立和求解,得出了产业集群内规模相同的企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两种情况下的协同均衡条件,进一步促进了集群内的协同创新。(4)基于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体系与协同度评价模型。本文根据协同学的序参量原理和支配原理,提出了评价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模型,分别以集群创新子系统和集群环境子系统建立了“创新—环境”系统协同度。并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评价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绩效。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1
第一章 绪论  11-27
  1.1 研究背景  11-13
    1.1.1 产业集群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1-12
    1.1.2 创新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  12-13
    1.1.3 集群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推动力和重要载体  1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3-21
    1.2.1 产业集群的有关研究  13-16
    1.2.2 技术创新理论的有关研究  16-17
    1.2.3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有关研究  17-20
    1.2.4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20-21
  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21-22
  1.4 本论文研究的框架结构及方法  22-26
    1.4.1 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2-23
    1.4.2 本论文的框架结构  23-24
    1.4.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24-26
  1.5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26
  1.6 本章小结  26-27
第二章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生态学理论分析  27-41
  2.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27-31
    2.1.1 生态系统的概念  27-29
    2.1.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构成  29-30
    2.1.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规律  30-31
  2.2 产业集群的企业生态位概念及协同竞争的生态学解释  31-36
    2.2.1 生态位理论与企业生态位概念  31-32
    2.2.2 集群内企业生态位的宽度和重叠  32-34
    2.2.3 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竞争的生态学模型  34-36
  2.3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特点和竞争优势  36-39
    2.3.1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特点  36-37
    2.3.2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竞争优势  37-39
  2.4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  39
  2.5 本章小结  39-41
第三章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复杂适应性与协同学研究  41-58
  3.1 复杂适应系统的概念与内容  41-46
    3.1.1 复杂适应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41-43
    3.1.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43-45
    3.1.3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  45-46
  3.2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复杂适应性研究  46-51
    3.2.1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整体性  47-48
    3.2.2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开放性  48
    3.2.3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非线性  48-49
    3.2.4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多层次性  49
    3.2.5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性  49-51
  3.3 产业集群创新的协同学研究  51-57
    3.3.1 协同学的基本理论  51-52
    3.3.2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协同学特征  52-54
    3.3.3 基于复杂适应性的产业集群创新的协同模型  54-57
  3.4 本章小结  57-58
第四章 基于技术扩散的集群协同创新动力系统构建  58-74
  4.1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特点与动力模型  58-60
    4.1.1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特点  58-59
    4.1.2 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模型比较  59-60
  4.2 产业集群创新的内部动力  60-63
    4.2.1 创新的预期收益驱动力  60-61
    4.2.2 集群内部利益的激励  61-62
    4.2.3 集群文化的影响力  62-63
    4.2.4 集群创新保障力  63
  4.3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外部动力  63-67
    4.3.1 集群创新的技术推动力  64
    4.3.2 集群创新的市场需求拉动力  64-65
    4.3.3 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压力  65-66
    4.3.4 集群创新的政府政策支持力  66-67
  4.4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动力  67-71
    4.4.1 技术扩散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推动力  68-69
    4.4.2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分析  69-71
  4.5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  71-72
  4.6 本章小结  72-74
第五章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过程的博弈分析  74-88
  5.1 产业集群企业协同创新过程的类型  74-76
    5.1.1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分析  74-75
    5.1.2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博弈模型的基本性质  75-76
  5.2 集群内规模相同企业协同创新的博弈均衡  76-80
    5.2.1 囚徒困境博弈均衡的模型构建  76-77
    5.2.2 囚徒博弈平衡的协同创新条件分析  77-79
    5.2.3 囚徒博弈模型的结论分析  79-80
  5.3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协同创新博弈均衡  80-85
    5.3.1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博弈均衡的模型构建  80-82
    5.3.2 博弈均衡的协同创新条件分析  82-84
    5.3.3 博弈均衡模型的结论分析  84-85
  5.4 产业集群中其他成员对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的促进  85-86
    5.4.1 大学/科研机构在产业集群中的协同作用  85-86
    5.4.2 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对集群创新的协同作用  86
  5.5 本章小结  86-88
第六章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与协同度评价  88-104
  6.1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  88-94
    6.1.1 基于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  89-90
    6.1.2 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应用  90-94
  6.2 基于神经网络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评价  94-100
    6.2.1 BP 神经网络的模型介绍与学习过程  94-96
    6.2.2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评价模型  96-100
  6.3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协同度评价  100-102
    6.3.1 子系统有序度模型  101-102
    6.3.2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协同度模型  102
  6.4 本章小结  102-104
第七章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实证研究  104-119
  7.1 天津市冶金产业与创新绩效评价  104-109
    7.1.1 天津市冶金产业发展现状  104-105
    7.1.2 冶金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分析  105-108
    7.1.3 天津市冶金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  108
    7.1.4 天津市冶金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  108-109
  7.2 天津市冶金产业集群创新的协同度评价  109-111
  7.3 天津市冶金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的构建  111-113
    7.3.1 灵活选择协同模式,发挥集群协同创新效应  111
    7.3.2 提高创新意识,创建学习型组织并加强产学研结合  111-112
    7.3.3 优化配置各企业人力资源,为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112-113
    7.3.4 加强技术创新风险防范,建立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  113
  7.4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体系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13-118
    7.4.1 加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114-116
    7.4.2 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保障体制建设  116-117
    7.4.3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集群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117-118
  7.5 本章小结  118-119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119-122
  8.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19-120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120-121
  8.3 研究展望  121-122
参考文献  122-132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132-133
致谢  133

相似论文

  1.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湖北省白酒产业集群发展研究,F426.82
  2. 江门不锈钢产业优化与发展模式研究,F224
  3. 莆田市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研究,F426.88
  4. 吉林省服装产业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F426.86
  5. 集群式发展武汉市低碳产业研究,F205
  6. 北流市陶瓷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F426.71
  7. 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判定与特征识别研究,F224
  8. 面向产业集群区域资源计划系统设计与研究,F279.2
  9. 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影响因素分析,F224
  10. 辽宁省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F259.27
  11. 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F426.471
  12. 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F224
  13. 产业集群背景下企业迁移的方式与路径研究,F224
  14. 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F224
  15.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绩效评价,F276.3
  16. 创新孵化网络对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F276.3
  17. 宿迁市实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F427
  18. 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F276.3
  19. 浙江省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及提升路径选择分析,F279.27
  20.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地方政府管理对策研究,F279.2
  21. 河北省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问题研究,F832.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 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