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社区结构的传统聚落形态研究

作 者: 林志森
导 师: 张玉坤
学 校: 天津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社区结构 聚落形态 宗族 民间信仰 境域 仪式空间 社区重建
分类号: TU-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580次
引 用: 1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传统聚落的形成是一个“落而成之”的发展过程,人们通过定居而集聚,通过营造与使用赋予聚落以意义。聚落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区的整合或分化,促进聚落空间的聚集与分离,由此形成不同聚落。本文尝试把社区结构研究视为一种认识传统聚落的方法,探索社会空间与聚落形态之间的关联与互动规律,对当代人居环境建设及社区传统的重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论文首先回顾国内外现象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及人居环境科学等领域关于聚落形态与“空间-社会”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通过人类定居过程与聚落发生原点的追溯,本文阐释了社稷崇拜在聚落形成与社区整合过程中的原型意义,选取了传统社区中的宗族组织与祭祀圈两个关键性因素作为论文研究的切入点,通过田野调查、测绘及文献资料的整理,借鉴人类学的方法理论,从“社会—空间过程”角度完整认识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突出人在聚落演变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组织外化在传统聚落的空间布局、组织层次、建筑形态及装饰配置之中,形成主次分明、先后有序、内外有别的空间位序格局。社区的神缘结构通过民间信仰和祭祀仪式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社区的分化与整合过程形成不同层级的祭祀圈,从而保证社区规模的合理性与可识别性。本文通过对佛山各层级祭祀圈人口规模的量化分析,提出社区层级的“倍数原则”,为当代社区层级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认同与定向的差异上,相对西方以定向为主导的场所观而言,中国传统聚落不仅强调人在自然与社会差序格局中的定向,同时也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位序观和境域观。论文指出,中国传统聚落通过神镇之“境”与世俗之“域”的融合,构成了汉语语境中日常生活的根本指向,也构建了中国传统聚落的境域观。在此理论建构的基础上,本课题针对当代人居环境建设中仪式空间的匮乏,指出社区传统的迷失,并提出通过延续社区空间的层级性、多义性和领域性等策略,传承传统聚落形态,重建社区仪式空间,营造现代社区空间的新境域,以实现人类的诗意栖居。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11
第一章 绪论  11-66
  1.1 相关概念  12-25
    1.1.1 聚落与聚落形态  12-18
    1.1.2 社区与社区结构  18-21
    1.1.2 传统社区结构中的两条纽带  21-25
      1.1.2.1 血缘结构与中国传统社区  23-24
      1.1.2.2 神缘结构与中国传统社区  24-25
  1.2 聚落形态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5-60
    1.2.1 现象学领域关于场所的研究  25-28
    1.2.2 地理学领域关于聚落的研究  28-31
    1.2.3 “空间-社会”理论研究  31-41
      1.2.3.1 人类学领域的研究  31-34
      1.2.3.2 社会学领域的研究  34-40
      1.2.3.3 社会学的聚落研究  40-41
    1.2.4 人居环境科学对聚落的研究  41-60
      1.2.4.1 国外聚落研究动态  43-47
      1.2.4.2 国内聚落研究动态  47-49
      1.2.4.3 社区理论研究回顾  49-54
      1.2.4.4 存在的不足与可能性  54-60
  1.4 学术取向与研究方法  60-64
    1.4.1 学术取向  60-62
    1.4.2 研究方法  62-64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框架  64-66
    1.5.1 研究目标  64-65
    1.5.2 聚落形态研究框架  65-66
第二章 社稷:中国传统聚落发生的原点  66-111
  2.1 原始崇拜与前聚落(游群)时代  66-70
    2.1.1 前聚落时代  66-68
    2.1.2 母神崇拜  68-70
  2.2 定居过程与聚落演化  70-91
    2.2.1 远古社会形态的三个阶段  71-73
    2.2.2 中国早期聚落形态演化  73-91
      2.2.2.1 环濠聚落——部落社会的聚落形态分析  74-80
      2.2.2.2 “似城聚落”——龙山时代的聚落形态分析  80-83
      2.2.2.3 城市聚落——早期国家的聚落形态分析  83-88
      2.2.2.4 早期聚落形态的“圆方之变”的社会意义解析  88-91
  2.3 中心方位与社土崇拜  91-100
    2.3.1 辨方正位与中心崇拜  91-97
      2.3.1.1 辨方正位  91-94
      2.3.1.2 中心的意义  94
      2.3.1.3 择中立国  94-97
    2.3.2 社土崇拜与“极域”转化  97-100
      2.3.2.1 社土崇拜  97-99
      2.3.2.2 从中心到“极域”的转化  99-100
  2.4 主体的定向与认同  100-110
    2.4.1 定居:主体存在的方式  102-103
    2.4.2 定向与认同  103-106
      2.4.2.1 定向  103-104
      2.4.2.2 认同  104-106
    2.4.3 主体的定向与认同  106-109
      2.4.3.1 宗法伦理:主体在社会结构中的认同  107-108
      2.4.3.2 人神共居:主体在宇宙结构中的定向  108-109
    2.4.4 社区中的定向与认同  109-110
  本章小结  110-111
第三章 位序:传统聚落的血缘结构分析  111-170
  3.1 宗族制度与血缘结构  111-123
    3.1.1 祖先崇拜与宗法意识  111-116
      3.1.1.1 祖先崇拜与族群意识  112-113
      3.1.1.2 “礼”与宗法制度  113-114
      3.1.1.3 宗族制度沿革  114-116
    3.1.2 宗族的核心要素及宗族结构  116-123
      3.1.2.1 宗族的核心要素  116-120
      3.1.2.2 宗族结构的层次  120-123
  3.2 宗族结构与传统宗族社区  123-126
    3.2.1 社会族群与宗族的延续  123-125
    3.2.2 宗族活动与社区整合  125-126
  3.3 宗族结构对传统聚落的影响  126-163
    3.3.1 宗族制度与传统聚落  127-131
      3.3.1.1 宗族与聚落  127-130
      3.3.1.2 宗族聚落分类  130-131
    3.3.2 单姓宗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例析  131-154
      3.3.2.1 自由生长型宗族聚落:以福州地区为例  131-139
      3.3.2.2 整饬规划型宗族聚落:以闽南侨乡为例  139-150
      3.3.2.3 集合防卫型宗族聚落:以漳州客家土楼聚落为例  150-154
    3.3.3 多姓宗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例析:以福州螺洲镇为例  154-161
      3.3.3.1 螺洲宗族发展概况  155-160
      3.3.3.2 螺洲宗族聚落的空间形态分析  160-161
    3.3.4 宗族聚落空间成长过程  161-163
  3.4 传统宗族聚落的位序观  163-168
    3.4.1 关于位序  163-165
    3.4.2 宗族聚落中的空间位序  165-168
  本章小结  168-170
第四章 境域:传统聚落的神缘结构分析  170-236
  4.1 民间信仰与神缘结构  171-178
    4.1.1 信仰、民间信仰与宗教辨析  172-173
    4.1.2 社土崇拜与民间信仰起源  173-178
      4.1.2.1 社土崇拜与民间信仰起源  173-176
      4.1.2.2 民间信仰的多元分化  176-178
  4.2 民间信仰在社区整合中的作用  178-183
    4.2.1 民间信仰对社区空间的界定作用  179-182
    4.2.2 民间信仰的社区整合功能  182-183
  4.3 庙会与中国市镇化过程  183-189
    4.3.1 “城”与“市”辨析  183-186
    4.3.2 庙会与传统商业城镇的兴起  186-189
  4.4 民间信仰与传统聚落形态:以传统商业城镇聚落为例  189-225
    4.4.1 传统市镇型商业城镇——以佛山为例  190-215
      4.4.1.1 佛山自然环境与历史背景  190-191
      4.4.1.2 外族迁入与佛山聚落的发展  191-197
      4.4.1.3 佛山市镇化过程与社区整合  197-210
      4.4.1.4 佛山铺制社区的层级与规模探析  210-215
    4.4.2 传统城郡型的商业城镇——以泉州为例  215-225
      4.4.2.1 泉州历史地理背景与市镇化过程  215-220
      4.4.2.2 泉州民间信仰与传统城市社区  220-223
      4.4.2.3 泉州铺境单元的社区特性  223-225
  4.5 中国传统聚落的境域观  225-234
    4.5.1 区域与场所理论  225-227
    4.5.2 中国传统聚落的境域观  227-234
      4.5.2.1 神镇之“境”  227-229
      4.5.2.2 世俗之“域”  229-231
      4.5.2.3 在境域中诗意地栖居  231-234
  本章小结  234-236
第五章 中国社区传统的重建  236-271
  5.1 当代社会结构的空间转化  236-242
    5.1.1 正确认识中国的社区传统  236-238
    5.1.2 直面当代社区传统的迷失  238-242
  5.2 中国社区传统的重建  242-252
    5.2.1 二十世纪初“乡村建设”的探索  242-245
    5.2.2 传统社区纽带下的社区重建  245-248
      5.2.2.1 传统宗族社区的现代转型  245-247
      5.2.2.2 民间信仰在社区重建中的合理性地位  247-248
    5.2.3 重建有“神”的社区传统  248-252
      5.2.3.1 对制度性宗教社区再认识  248-250
      5.2.3.2 重建具有“集体意识”的新社区  250-252
  5.3 境域营造:中国聚落形态的传承策略  252-270
    5.3.1 延续社区空间的层级性  252-254
    5.3.2 保持社区空间的多义性  254-256
    5.3.3 营造社区空间的领域性  256-260
      5.3.3.1 空间层级的平衡渗透  257-258
      5.3.3.2 生活街道与日常交往  258-260
    5.3.4 重建社区的仪式空间(sphere of ritual ceremony)  260-270
      5.3.4.1 仪式的需求与仪式空间的缺位  260-263
      5.3.4.2 传统聚落中的仪式空间  263-265
      5.3.4.3 重建社区的仪式空间  265-270
  本章小结  270-271
附录  271-281
参考文献  281-300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300-301
致谢  301-302

相似论文

  1. 农村宗族活动中族员的行为策略研究,C912.82
  2.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代县的基督教与民间信仰,B979
  3. 走西口移民交汇区蒙汉民间信仰研究,B933
  4. 浅析民间信仰与宗族聚居村落维系,K892
  5. 北魏平城民间佛教信仰心态研究,B948
  6. 社会变迁视角下的农民自杀现象研究,B846
  7. 求子信仰的变迁研究,B933
  8. 村落视野中的民间信仰变迁研究,B933
  9. 明清时期江西地区民间信仰的地域差异,K249
  10. 一座宗族型庙宇的重建,K29
  11. 从郭璞及其作品透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信仰,I206.2
  12. 宗族组织与基层治理关系探析,C912.82
  13. 城市化进程中的村落宗族文化变迁,C912.82
  14. 转型社会背景下乡村女性的民间信仰实践,C912.82
  15. 风景旅游村的共生模式研究,F592.7
  16. 古村诺邓的聚落探析,TU982.29
  17. 历史文化地理视野下的清水祖师信仰研究,B992
  18. 东汉的民间信仰与社会危机,B933
  19. 湘西南瑶族民间信仰现状研究,B933
  20. 明清时期赣东北的社会动乱与族群关系,K248
  21. 人类学视野下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D632.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理论 > 建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