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多相合金组织演变与电化学失效行为的研究

作 者: 邓博
导 师: 李劲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物理电子学
关键词: 铁基合金 双相不锈钢 点蚀 晶间腐蚀 临界点蚀温度 亚稳态 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 二次析出相
分类号: TG17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9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不锈钢指含铬量超过12%的铁基合金,其中含镍量较高的奥氏体不锈钢是不锈钢家族中使用量最大的钢种,但是在镍资源节约需求、高性价比追求和高耐蚀性要求的多重推动下,双相不锈钢(即多相铁基合金)在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考虑到工程中不锈钢的失效主要起源于两类重要的局部腐蚀类型(点蚀晶间腐蚀),因此双相不锈钢在开发过程中对其耐点蚀和晶间腐蚀能力的评价则显得极其重要。双相不锈钢组织中含有奥氏体和铁素体两种晶体结构,并存在大量的相界和晶界,从而导致合金元素在其两相及界面处的分配行为截然不同。特别在300-1300℃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经常会有二次相(碳化物、氮化物、s、χ和R等)在双相不锈钢中析出,使其形成复杂的多相结构并导致整体材料的腐蚀性能由最弱相决定。考虑到双相不锈钢组织结构的特殊性,如何澄清合金成分分布、二次相析出规律及分布与腐蚀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双相不锈钢研究的关键问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向开展工作:首先建立适合于新钢种的先进腐蚀评价技术来甄别各类二次相在多相合金中的作用,其次探索新钢种与环境体系之间的腐蚀规律,最后根据热处理原理提出提高新钢种耐蚀性的合金设计与组织控制原则。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在充分理解单相奥氏体不锈钢点蚀和晶间腐蚀发生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双相不锈钢耐局部腐蚀能力的新方法(临界点蚀温度、再钝化温度、微区点蚀控制技术和改进的双环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法),表征了氯离子浓度对双相不锈钢耐点蚀能力的影响,研究了合金成分与热处理制度(高温固溶和中温敏化区)对双相不锈钢微观结构演变及其耐局部腐蚀能力的影响,给出了典型双相不锈钢的合金设计与组织控制原则,进而为新型双相不锈钢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由于很少有工作集中研究点蚀形貌、点蚀增长及其稳定性三者直接的潜在关系,本工作采用微工作电极电化学恒电位法细致研究了AISI 304L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单一的亚稳态和稳态点蚀生长的动力学过程,研究发现:在点蚀增长的初期,腐蚀电流随时间呈I=at2的关系;一旦进入点蚀稳定增长的扩散控制阶段,腐蚀电流与时间呈I=at0.5的关系。特别地,亚稳态点蚀能否继续增长为稳态点蚀取决于点蚀稳定积能否达到临界值ia*=(D△C*)/(2π/3πF)。最后利用模型示意图定性说明点蚀的整个发生过程,揭示了点蚀的本质。(2)首次采用临界点蚀温度、再钝化温度和微区点蚀评价联合技术研究了合金成分和热处理制度对于系列双相不锈钢(UNS S32101、UNS S31803、UNSS32750、SDSS-Ce和DSS-1、DSS-2、DSS-3)微观结构演变及其耐点蚀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合金成分的调整可显著影响材料的耐点蚀能力和极化行为;另一方面不同热处理制度(高温1000-1250℃固溶处理、中温鼻尖850℃等温敏化处理和中温450-950℃热循环处理)将改变双相不锈钢中典型合金元素在两相中的分配行为,引起大量二次相(M23C6、Cr2N、s和χ)的析出,导致其点蚀行为的变化,具体指临界点蚀温度和再钝化温度的变化、点蚀萌生位置和发展趋势的转移以及电化学极化行为的不同。(3)采用双环动电位电化学再活法(Double Loop Electrochemical Potentiokinetic Reactivation, DL-EPR)系统研究了AISI 304奥氏体不锈钢在550-850℃温度区间敏化不同时间的晶间腐蚀演变情况,并绘制出温度-时间-敏感性曲线。通过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得到碳化物析出形态、位置以及与晶间腐蚀敏感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根据碳化物的形核、长大和贫铬区的演变情况,提出AISI 304奥氏体不锈钢整个晶间腐蚀发生过程的理论模型。(4)基于实验重复性、晶间腐蚀选择性、贫铬区检测的高灵敏性和与晶间腐蚀微观结构一致性的基本原则,首次确定了用于评价UNS S32101和UNS S31803双相不锈钢晶间腐蚀敏感性的DL-EPR优化测试条件,并应用于分析析出相动力学、贫铬区演变以及晶间腐蚀敏感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研究发现:一方面由于合金成分和相结构的不同,UNS S32101和UNS S31803双相不锈钢在DL-EPR优化测试条件的建立上存在很大区别;另一方面UNS S32101和UNS S31803双相不锈钢在鼻尖温度敏化过程中,它们的晶间腐蚀敏感性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前者的晶间腐蚀敏感性随着敏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后者的晶间腐蚀敏感性在24h达到最大后开始降低,发生贫铬区的自愈合。深入理解微观结构演变和点蚀、晶间腐蚀敏感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双相不锈钢的开发和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0
第1章 前言  10-33
  1.1 研究背景  10-16
    1.1.1 不锈钢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0-11
    1.1.2 不锈钢的分类  11-14
    1.1.3 不锈钢局部腐蚀的研究  14-16
  1.2 文献综述  16-31
    1.2.1 不锈钢表面的点蚀  16-24
    1.2.2 不锈钢表面的晶间腐蚀  24-29
    1.2.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29-31
  1.3 后期展望  31-32
  1.4 论文结构  32-33
第2章 实验方案  33-38
  2.1 实验材料与溶液  33-34
  2.2 电化学测试  34-36
    2.2.1 电化学测试的试样处理  34
    2.2.2 临界点蚀温度(CPT)和再钝化温度(T_r)测量  34-35
    2.2.3 微工作电极恒电位亚稳态和稳态点蚀动力学测量  35
    2.2.4 极化曲线测量(Tafel)  35
    2.2.5 双环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测量(DL-EPR)  35-36
  2.3 力学性能测试  36
    2.3.1 冲击韧性测试  36
    2.3.2 硬度测试  36
  2.4 显微组织观察与结构分析  36-37
    2.4.1 微观组织表征  36-37
    2.4.2 腐蚀形貌观察  37
  2.5 小结  37-38
第3章 单相奥氏体不锈钢点蚀行为研究  38-52
  3.1 引言  38-39
  3.2 实验结果  39-46
    3.2.1 临界点蚀温度(CPT)  39-40
    3.2.2 亚稳态点蚀行为  40-45
    3.2.3 稳态点蚀行为  45-46
  3.3 分析与讨论  46-50
    3.3.1 电压对CPT测试精度的影响  47
    3.3.2 点蚀动力学过程  47
    3.3.3 点蚀稳定性及其花边形貌  47-49
    3.3.4 点蚀萌生和发展的模型建立  49-50
  3.4 小结  50-52
第4章 双相不锈钢点蚀行为研究  52-78
  4.1 引言  52-56
  4.2 实验结果  56-68
    4.2.1 临界点蚀温度(CPT)和再钝化温度(T_r)研究  56-61
    4.2.2 热处理制度与CPT之间的关系  61-67
    4.2.3 氯离子浓度与点蚀行为之间的关系  67-68
  4.3 分析与讨论  68-77
    4.3.1 合金成分对点蚀行为的影响  68-70
    4.3.2 热处理诱导微观结构演变对点蚀行为的影响  70-76
    4.3.3 环境介质对点蚀行为的影响  76-77
  4.4 小结  77-78
第5章 单相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行为研究  78-91
  5.1 引言  78-79
  5.2 实验结果  79-85
    5.2.1 微观结构分析  79-81
    5.2.2 双环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DL-EPR)分析  81-84
    5.2.3 时间-温度-敏感性(TTS)曲线绘制  84-85
  5.3 分析与讨论  85-89
    5.3.1 热处理制度对微观结构演变及其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  85-86
    5.3.2 晶间腐蚀贫铬区成分演变的理论分析  86-89
  5.4 小结  89-91
第6章 双相不锈钢晶间腐蚀行为研究  91-110
  6.1 引言  91-92
  6.2 实验结果  92-107
    6.2.1 微观结构分析  92-96
    6.2.2 DL-EPR测试方法的建立  96-102
    6.2.3 析出物、贫铬区以及对应晶间腐蚀敏感性之间的关系  102-107
  6.3 分析与讨论  107-108
    6.3.1 合金成分对晶间腐蚀行为的影响  107
    6.3.2 热处理诱导微观结构演变对晶间腐蚀行为的影响  107-108
  6.4 小结  108-110
第7章 结论  110-112
参考文献  112-130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130-133
致谢  133-135

相似论文

  1. 典型不锈钢微观组织演变与腐蚀性能的研究,TG142.71
  2. 镍基690合金蒸汽发生器传热管耐腐蚀性研究,TL353.13
  3. 304、316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实验与理论研究,TG172
  4. NiTi合金亚稳态孔蚀行为的电化学研究,TG174
  5. 异步FIFO的设计与实现,TP333
  6. 一维位势中粒子居留时间的理论研究,O413.1
  7. 几种碳钢孔蚀早期的电化学特征,TG172
  8. 碳钢在含氯离子溶液中的孔蚀早期电化学行为特征,TG172
  9. 316不锈钢的临界点蚀温度及其离子协同作用研究,TG142.71
  10. 316LN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应力腐蚀开裂研究,TG407
  11.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腐蚀性能研究,TG172
  12. 晶间腐蚀沟槽的统计特征及其在转子钢热脆化检测中的应用,TG172
  13. 点蚀和剥落对齿轮扭转啮合刚度影响的研究,TH132.41
  14. 汽车齿轮表面形态仿生抗疲劳研究,U463.21
  15. 油气管材的二氧化碳腐蚀行为研究,TG174
  16. 航空铝合金大气腐蚀的模拟研究,TG172.3
  17. 5083H116合金板材生产工艺优化与组织性能研究,TG339
  18. 不锈钢焊接接头耐腐蚀性能研究,TG174.3
  19. 不锈钢及碳钢在工业循环冷却水中腐蚀行为的研究,TG172
  20. 25Cr-5Ni-Mo-N双相不锈钢析出相的研究,TG142.7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 金属学与热处理 > 金属腐蚀与保护、金属表面处理 > 各种类型的金属腐蚀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