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气学理论在针刺补泻中的应用

作 者: 李晓林
导 师: 张宏
学 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 业: 针灸推拿学
关键词: 《内经》 气学理论 针刺补泻
分类号: R24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4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一.研究背景“气”既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也是中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概念作为主轴线贯穿于整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在继承先秦哲学对“气”范畴认识的前提基础之上,从自然天体演化,天人关系,人体复杂的生理现象及病理表现三个方面,分析了“气”的具体形式,性质,作用,建立起了中医学的气学体系,为制定疾病治疗方案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作为治疗方法之一的针刺补泻是正是通过“调气”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黄帝内经》中,大量关于针刺补泻的记述在后世针刺补泻理论和实践操作手法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绝对的指导作用。二.研究目的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旨在对气学理论,尤其是《黄帝内经》气学理论,针刺补泻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归纳分析出“气学理论对针刺补泻地指导作用和针刺补泻对人体之气的调控机制。三.研究方法收集大量文献资料,主要是收集《黄帝内经》相关的各种注释版本及最新文献的研究结果,运用文献专题整理的方式(包括文献调查、历史研究、中医学术研究等研究方法),总结气学理论同针刺补泻二者之间的关系。四.研究结果1.将哲学领域对“气”研究结果引入中医学“气”研究之中。2.系统整理了《黄帝内经》中关于“气”的记述,将《内经》中的气分为三大层次,分别为自然之气、五行之气,人体之气,分别论述各气之间的生理病理变化。3.补泻虚实判定标准为脉象变化,以脉诊为主,参合色尺诊察法。4.按照“气”对其操作前提的不同影响和不同调控“气”的操作手法的分为五种针刺补泻。并根据相关《内经》章节文字上下前后的联系,来重新定义五种针刺补泻的概念及内涵,整理了关于针刺补泻手法操作的记述。五.结论:本研究以“气”、“针刺补泻”作为主要集中研究对象,归纳分析了先秦哲学方面关于“气”的研究,概括出了前人对“气”的认识;归纳了《内经》中“气”各个记述;说明《内经》中的气学理论是继承并发扬先秦哲学。在人体之气方面,归纳了《内经》“气”的资料,引入“气”的现代研究概况,从根本上说明了古代对“气”的认识上的不同产生了古代同现代针刺补泻的差别。古今对气的认识取得共识之处是人体之气具有物质性和功能性,作为基本物质起着营养脏器、肢体,维持日常的正常代谢供给;作为功能性的“气”,在五脏六腑之气的作用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化作用之下,转输营养之气于全身。对于针刺补泻,在分析归纳了各章节的内容,概括出了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徐疾补泻、方员补泻、提插捻转补泻雏形五个方面内容。本文重要创新点是对《内经》五个针刺补泻概念重新认识,强调了针刺补泻的外环境对针刺补泻影响,提出了总的原则为“候气补泻”,“气”可分为四时之气,月满月亏之期,卫气循行,邪气的盛衰之机。针刺补泻是否起到治疗作用,《内经》中认为“气”至而有效。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引言  10-12
第一章 先秦哲学对"气"的认识  12-17
  一."气"概念的产生和"气"范畴的形成  12
  二.先秦哲学对"气"认识的演变  12-17
    1.殷商至春秋时期对"气"的认识  12-13
    2.春秋至战国时代对"气"的认识  13-15
    3.先秦哲学家们对"气"的共同认识  15-17
第二章 《内经》对"气"的认识  17-28
  一.自然界之气  17-18
    1.宇宙之气  17
    2.四时之气  17
    3.五行之气  17-18
  二.人体之气  18-24
    1.人体生理之气  18-22
    2.人体病理之气  22-24
  三.气的运动  24-28
    一.气化  24-25
    二.气化形式  25-28
      1.气化形式为升降出入  25-26
      2.气运动的生理规  26
      3.气化的病理状态  26-28
第三章 现代人体之"气"的研究  28-33
  一.研究概况  28-30
    1.气是微粒流  28
    2."气"可能是一氧化氮(NO)  28
    3.气的本质是生物超导体内量子的状态和运动  28
    4."气"是"细胞外液"  28-29
    5.气的本质是生物能  29
    6.气是"光能"  29
    7."气"是"场"  29-30
  二.《内经》中人体之气的现代研究概况  30-33
    1.阴阳之气的现代研究  30
    2.真气现代研究  30-31
    3.宗气的现代研究  31-32
    4.营卫之气的现代  32-33
第四章 虚实辩证  33-38
  一.针刺补泻虚实  33-34
    1.五脏虚实  33-34
    2.经络的虚实  34
  二.虚实的诊断指标  34-38
    1.不可见的经脉用气口脉诊法  35-36
    2.可见的络脉用察色诊络法  36-38
第五章 "气"与补泻手法的关系  38-49
  一.气血运行的年周期,月周期,日周期的规律  38-39
    1.针刺补泻随气血运行年周期变化而改变  38-39
    2.针刺补泻虽月亮周期变化而改变  39
    3.针刺补泻随气血运行的日周期变化而改变  39
  二.针刺补泻  39-49
    1.迎随补泻  39-41
    2.呼吸补泻  41-42
    3.徐疾补泻  42-44
    4.方员补泻  44-46
    5.提插补泻与捻转补泻的雏形  46-49
第六章 针刺补泻效应  49-51
  一."气至而有效"是通过脉象的变化来确定的  49-50
  二.患者针下寒热感觉为"气至而有效"的一种表现形式  50
  三.针刺补泻效应表现为症候的改变  50-51
结语  51-52
参考文献  52-54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4-55
致谢  55

相似论文

  1. 《黄帝内经》心系疾病名义考辨,R221
  2. 《黄帝内经》肺系疾病名义考辨,R221
  3. 《内经》刺血法研究,R246
  4. 《黄帝内经》与帕金森病的关联性研究,R277.7
  5. 《内经》汗法理论及应用探讨,R221
  6. 《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及其古今认识与运用的研究,R221
  7. 基于哲学观的《黄帝内经》心的含义研究,R221
  8. 《黄帝内经》标本先后理论探讨,R221
  9. 《黄帝内经》刺血疗法探析,R246
  10. 《内经》“治未病”理论在防治痰湿体质胸痹病中的应用研究,R256.22
  11. 阐释学视角下《黄帝内经》省略辞格的英译研究,H315.9
  12. “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在耳鼻咽喉科中的应用,R221
  13.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李照国《黄帝内经·灵枢》的英译,H315.9
  14. 意象思维于《黄帝内经》中的表现研究,R221
  15. 《黄帝内经》生命哲学研究,R221
  16. 《黄帝内经》痹病理论源流与应用研究,R255.6
  17. 从《内经》营卫理论探讨不瞑的机理及临床治疗思路,R221
  18. 《黄帝内经》针刺治疗整体观思想探究,R221
  19. 《内经》中“四关”内涵的探讨,R221.2
  20.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视阈下的《黄帝内经·素问》翻译,H315.9
  21. 基于认知的中医寒邪概念隐喻研究,R228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针灸学、针灸疗法 >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