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研究

作 者: 胡雅欢
导 师: 朱德全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运动训练专业 课程体系 重构
分类号: G807.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971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全球体育事业尤其是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量”和“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此,以培养“体育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运动训练专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进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课程问题,因为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和实施共同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基于此,本研究以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为出发点,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遵循“文献分析→理论假设→现状探讨→理论建构→原理归结”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和个案分析法,对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必要性、现实性、可操作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运动训练专业作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主要专业之一,从1957年成立至今,现已有78所高校开设该专业,每年招收人数将近13000人。半个世纪以来,运动训练专业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发展历程,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不断改革,它经历了许多次课程理念的革新,培养目标的变迁、课程设置的调整和课程实施的改革,课程体系在不断地完善。但是,根据调查发现,目前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课程目标定位相对狭窄,仅仅局限于训练和教育领域,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元要求,各大院校缺乏合理布局和功能互补;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小,人文素养课程和体育前沿课程匮乏,没有突出运动训练专业的特色,尤其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差异甚微;课程结构比例失衡,选修课、综合课、实践课所占比例偏小,知识的重复交叉现象严重,缺乏对整体课程结构的有机整合;课程实施方式较单一,学生参与课程的程度不够,课堂教学仍然“重教轻学”,忽视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建构,偏离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程评价仍然以选拔为导向,以结果为核心,评价方式单一。课程体系的重构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以现实性问题为逻辑起点,以解释学和系统理论为本体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认识论依据,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方法论依据,以人本主义理论为价值论依据,将生命关怀、多元整合、动态生成和个性发展作为重构课程体系的核心理念。用人文关怀替代工具理性:课程目标应体现人文关怀,课程内容中应包括人文知识,课程实施要尊重学生的教育经验,课程评价尊重个性差异;用复杂性思维取代二元对立思维:不能仅仅以一种固有的课程模式来建构整个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体系,而应该整合多种课程模式,求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有。从本质主义思维方式走向生成性思维方式:注重课程体系的非预设性、过程性、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和具体性等,承认课程体系演化和发展的丰富可能性。从单一性思维走向多元性思维:全面分析课程体系的各个要素,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各个方面体现多元性。本研究提出了重构课程体系的理论构想:‘课程目标确立要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旨在纠正我国体育人才的偏态分布;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多元,并且突出专业特色,尤其需要添加人文素养类课程,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课程结构的优化追求均衡与自由选择,适当增加选修课、综合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课程实施的改革要以对话和建构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程评价的设计要以促进发展为终极目标,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方面突出多元性。与此同时,通过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储备可持续发展力量、提供可持续发展资源打造一支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都合理的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通过民主化、科学化的课程政策,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育评价制度,建立一套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管理体系;通过分析国外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的历程和方向,为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宝贵经验,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为课程体系对重构提供保障机制。总之,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的改革催生了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改革,而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心脏”,课程改革自然就成了改革的主体环节,成了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体系重构需要以转变课程理念为起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改革,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五个次系统的功能共同决定着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因此不能顾此失彼,必须全盘考虑。同时,笔者认为,没有贴上新课程理念标签的已有课程体系,固然在一定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社会价值,但是我们相信,用新理念武装和指导的课程体系则是意蕴更丰富,结构更均衡,更能体现人文性、教育性、发展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课程体系。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2
导论  12-38
  一、问题提出  12-14
    (一) 时代需求:体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12
    (二) 现实困境:课程体系与人才需求的矛盾  12-13
    (三) 个人责任:职业理想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13-14
  二、研究述评  14-21
    (一)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14-18
    (二)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18-21
  三、理论基础  21-29
    (一) 重构课程体系的哲学基础  22-24
    (二) 重构课程体系的社会学基础  24-26
    (三) 重构课程体系的心理学基础  26-27
    (四) 重构课程体系的教育学基础  27-29
  四、概念界定  29-38
    (一) 课程  29-31
    (二) 课程体系  31-35
    (三)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  35-38
第一章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设计  38-44
  一、研究目的和假设  38
    (一) 研究目的  38
    (二) 研究假设  38
  二、研究思路和框架  38-40
  三、研究方法和工具  40-44
    (一) 研究方法  40-43
    (二) 研究工具  43-44
第二章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实审思  44-82
  一、课程目标定位狭窄,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44-53
    (一) 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认同度  44-45
    (二) 学生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认同度  45-47
    (三) 个案分析  47-50
    (四) 课程目标总体特征  50-53
  二、课程内容覆盖面小,没有突出专业特色  53-61
    (一) 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度  53-56
    (二)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度  56-58
    (三) 个案分析  58-59
    (四) 课程内容设置的总体特征  59-61
  三、课程结构比例失衡,缺乏总体有机整合  61-70
    (一) 教师对课程结构的理解和认同  61-62
    (二) 学生对课程结构的理解和认同度  62-65
    (三) 个案分析  65-67
    (四) 课程结构总体特征  67-70
  四、课程实施方式单一,忽略学生主动参与  70-73
    (一) 教师的认知与行为的不统一  70-71
    (二) 教学方式较单一  71-72
    (三) 学生参与度不够  72-73
  五、课程评价强调选拨,缺乏多元评价机制  73-82
    (一) 教师对课程评价的理解和认同度  73-75
    (二) 学生对课程评价的理解和认同度  75-77
    (三) 个案研究与访谈  77-80
    (四) 课程评价总体特征  80-82
第三章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基本理念  82-98
  一、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关怀  82-87
    (一) 课程理念中工具理性的高举  82-84
    (二) 课程理念中人文关怀的转向  84-87
  二、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整合  87-89
    (一) 二元对立的含义  87-88
    (二) 复杂性思维引发的多元整合理念  88
    (三) 复杂性思维理念下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88-89
  三、从静态结果走向动态生成  89-93
    (一) 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下的静态预设  89-90
    (二) 生成性思维方式下的动态生成  90-91
    (三) 生成性思维理念下的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91-93
  四、从单一标准走向多元个性  93-98
    (一) 课程目标的多元性  94
    (二) 课程实施的多元性  94-95
    (三) 课程内容的多元性  95-96
    (四) 课程评价的多元性  96-98
第四章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理论构想  98-138
  一、需求与特色:课程目标的重建  98-106
    (一)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目标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  98-99
    (二) 重建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目标的依据  99-100
    (三) 重建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目标的具体措施  100-106
  二、多元与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  106-113
    (一)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  106
    (二) 选择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内容的基本标准  106-108
    (三) 调整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内容的具体措施  108-113
  三、均衡与自由:课程结构的优化  113-122
    (一)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结构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  113-114
    (二) 优化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结构的基本标准  114-115
    (三) 优化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结构的具体措施  115-122
  四、对话与建构:课程实施的改革  122-129
    (一)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实施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  122-123
    (二)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123-126
    (四) 改革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实施的具体策略  126-129
  五、激励与发展:课程评价的设计  129-138
    (一)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  129-130
    (二)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评价的种类、取向和原则  130-132
    (三)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评价的设计  132-138
第五章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保障机制  138-148
  一、教师队伍:运转课程体系的动力  138-141
    (一) 确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138
    (二)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138-139
    (三) 储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139-141
    (四) 提供可持续发展资源  141
  二、政策制度:优化课程体系的保障  141-145
    (一) 宏观层面的体育课程制度  142-143
    (二) 微观层面的体育课程制度  143-145
  三、他山之石:完善课程体系的资源  145-148
    (一) 日本:"快乐体育"课程体系  146
    (二) 英国:"大体育"课程体系  146-147
    (三) 美国:"职业化"课程体系  147-148
结论与建议  148-152
结束语  152-154
参考文献  154-166
附录  166-176
  附录1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166-170
  附录2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调查(学生)问卷  170-173
  附录3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教师访谈提纲  173-174
  附录4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学生访谈提纲  174-175
  附录5 高等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课堂观察表  175-176
后记  176-177

相似论文

  1. SINS/GPS组合导航系统算法研究,V249.328
  2. 配电网故障定位与网络重构算法的研究,TM727
  3. 电视文化生态的建构,G220
  4. 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必修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现状及对策研究,G831.3-4
  5. 阿托伐他汀抗氧化作用对血管损伤小鼠血管重构的影响,R543
  6. 我国体育(大学)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研究,G807.4
  7. 儒家人性论与转型期人性价值的建构,B222
  8. 经H2O2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梗后心室重构影响的实验研究,R542.22
  9. 孝道教育的时代境遇与价值重构,B823
  10. 用于频谱感知的小型宽—窄带组合天线的设计与研究,TN822
  11. HA及其受体CD44在慢性哮喘模型大鼠气道重构中作用的实验研究,R562.25
  12. 压缩感知算法及其在超宽带信道估计中的应用研究,TN925
  13. 基于滑模观测器的非线性系统故障诊断与故障重构问题研究,TP13
  14. 基于FFT的混沌短期负荷预测方法的改进研究,TM715
  15. 新疆吐峪沟居住社区空间形态研究及其在新住区规划设计中的重构,TU984.12
  16. 青浦配电网降损关键技术的研究,TM714.3
  17. 基于云计算和免疫计算的嵌入式系统可重构网络研究,TP368.1
  18. 基于多幅图像的几何和纹理自动重建,TP391.41
  19. 基于海量点云的三维模型快速重建技术研究,TP391.41
  20. 基于REC技术的新型DFB半导体激光器研究,TN248.4
  21. 大型螺旋锥齿轮误差分析与修正技术研究,TH132.4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体育理论 > 体育教育 >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