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都市景观到革命呈现

作 者: 黄望莉
导 师: 陈犀禾
学 校: 上海大学
专 业: 电影学
关键词: 文华电影公司 都市现代性 革命现代性 中国电影史
分类号: J90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5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文华”电影公司及其创作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是一个独特的案例,它所存在的“文华风格/流派”不仅表明了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曾经有过的成功经营模式。因此,论者以“文华”这个中国早期电影企业及其作品为切入点,根据新的史料,试图系统的研究中国电影史研究由于长期受到“左”的影响一直忽略了的一些内容和文本,并通过这次对“文华”电影历史的重写,阐述它所应得的历史地位。本论题着重从1946年文华电影公司的创立时间为开端,到1953年“文华”电影公司完全被并入到公营的电影机制中为止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为研究时间跨度。以这个时间段为经,分别对“文华”电影的创作风格、作者现象、文化意蕴为纬,展开全面而细致的论述。本论文分为七个章节来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章作为绪论主要陈述该论题的在电影史学上和当代电影文化价值研究上的重要性,并说明了本文将如何结合作者论、电影本体论和文化研究等三个方面的研究方法,来针对具体“文华”产业和艺术作品进行划分和归纳总结。第二章写作的目的是先将文华电影公司及其电影艺术成就进行总体上的概说。由于文华电影公司这一经济实体作为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重要电影企业之一,跨越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因此它无论在创作的外部环境上,还是在创作的内部文化价值取向上都呈现出阶段性的表述。在这一人文背景下,本论文围绕着新中国前后的文华电影的创作环境、资本构成,以及人脉的流动分别进行阐述,最终描述出文华电影的创作风格、成就及其后世的影响。从第三章开始,到第四章、第五章为止,论者将文华电影作者分成三类,在寻找他们的共性的同时,也详细阐释了每一位作者的创作个性。在第三章里,本段论述将会分别以桑弧和张爱玲在1949年以前创作的文本为分析内容,以突显他们所代表的一种“趣剧”主要创作类型的电影美学形态。在他们的影像中充满当时日常生活的描述,并呈现其复杂性和暧味性的同时,也从中投射出都市生活中“活”的印迹。在第四章中,以费穆、佐临和曹禺这三位与中国戏剧创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电影作者为例,通过描述他们各自的电影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来说明在追求电影本体艺术形式的民族化改造上的成就。第五章则主要描述了新中国建立后,文华电影公司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石挥和陈西禾,以及探讨他们如何主动地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靠拢,成功地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真实的革命美学。第六章则建立在前文对“文华”详细的政治、产业、作者、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再详细地归纳出文华电影文化如何在话语的表述和叙事策略的体现实现其从都市现代性转向了革命现代性的表达。最后,本文在结语部分将“文华”电影现象置入海派电影文化的体系中考察,来重点论述它作为海派电影的代表之一,上层知识分子在建构海派电影文化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1
目录  11-14
第一章 绪论  14-26
  一、缘起  14-18
    1、电影史学上探讨的价值和意义  15-17
    2、当代文化研究意义  17-18
  二、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18-20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20-26
    1、国内研究情况  20-23
    2、海外研究概况  23-24
    3、对论题的酝酿与准备  24-26
第二章 "文华"电影公司概说  26-66
  一、"文华"影业:1946-1949  26-46
    1、战后中国电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6-31
    2、"文华"影业公司的早期发展与人脉  31-41
    3、文华影业早期的产业结构、组织形式  41-46
  二、"文华"影业:1949-1952  46-59
    1、新中国初期电影政策、策略与理论  46-51
    2、资本重组:公司合营的历程  51-55
    3、文华电影公司人脉的流动和创作概况  55-59
  三、"文华"影业艺术创作风格、成就及其后世评价  59-66
第三章 "文华"作者(一)  66-93
  一、桑弧: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建构者  66-78
    1、都市人文景观的现代性呈现  67-71
    2、"趣剧":对"乖张喜剧"的中式转化  71-74
    3、"趣剧"的中式形式趣味  74-76
    4、桑弧都市人生影像  76-78
  二、张爱玲"风":张氏早期电影叙事中的"参差美学"  78-93
    1、"张爱玲风":参差美学的确立  79-81
    2、城市"活"的印记:日常化叙事的审美表现  81-83
    3、以女性为主体的叙事意义  83-87
    4、多义的主题:生命意识的张扬和认同  87-91
    5、权势话语的一次消解  91-93
第四章 "文华"作者(二)  93-124
  一、佐临:从现实到纪实  93-105
    1、生命力的关照:现实主义的基点  94-99
    2、写意戏剧观:《表》的形式来源  99-103
    3、身份、创作的转型  103-105
  二、费穆:在传统中获得现代性的作者  105-115
    1、形式美:中国旧剧的电影化问题  106-110
    2、民族性:风格漫谈  110-112
    3、国族电影:国产片的出路问题  112-115
  三、曹禺: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  115-124
    1、影片的诞生和国族想象的起因  116-119
    2、"大叙述"及其多重叙事元素的编码  119-122
    3、"大叙述"中意义的建构  122-124
第五章 "文华"作者(三)  124-147
  一、石挥:革命话语中多元的叙事建构  124-136
    1、语境:叙事主体的确定  125-128
    2、建构:日常化叙事形式的表达  128-132
    3、对比手法:革命话语的建构  132-136
  二、陈西禾:被改造的女性  136-147
    1、对比:新旧社会两重天  137-141
    2、真实:艺术创作魅力的诉求  141-143
    3、女性:身份、命运与时代  143-147
第六章 从都市景观到革命呈现  147-165
  一、话语的变迁:从都市话语到革命话语  147-156
    1、教育话语:从社会教育到革命教育  148-151
    2、伦理话语:从家庭伦理到革命伦理  151-153
    3、女性话语:从都市女性到革命女性  153-156
  二、叙事策略的转化:两种文化的自主性融合  156-165
    1、文化价值取向:影像空间由南向北的转移  157-160
    2、叙事策略:"新"、"旧"对比  160-162
    3、多维度的人物形象  162-165
结语 文华电影作为海派电影的重要代表  165-179
  一、现代都市里的"新感觉"  165-169
  二、上层知识分子对海派电影的积极建构  169-173
  三、"文华"电影作为海派电影的重要代表  173-179
附录一 文华电影公司编年表  179-185
附录二 参考文献  185-189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189-190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学术会议  190-19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191-19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192-193
致谢  193-195

相似论文

  1. 都市寓言的建构,I207.42
  2. 1930年代的“上海鬼话”,I207.42
  3. 文学·都市·现代性,I0-05
  4. 《申报》里的早期上海电影(1896-1915年),J909.2
  5. 媒介融合视野下中国电影业发展对策研究,J909.2
  6. 21世纪西方宗教电影综述,J909.1
  7. 《良友》与中国早期电影,J909.2
  8. 联华影业公司“一体化”经营个策略研究,J909.2
  9. 民国时期昆明地区电影放映事业发展研究,J909.2
  10. 长春电影制片厂研究(1949-1966),J909.2
  11. 新中国电影政策研究,J909.2
  12. 历史·位置·策略·前景,J909.2
  13. 中国“十七年”战争题材电影类型化创作研究,J909.2
  14. 2000年以来中国电影中的重庆城市影像与都市文化表达,J909.2
  15. “十七年”少数民族反特影片研究,J909.2
  16. 左翼电影:意识形态与商业策略的双重构建,J909.2
  17. 美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主题倾向研究,J909.712
  18.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产业研究,J909.2
  19. 论抗战前中国电影产业的明星制流变,J909.2
  20. 上海影像论,J909.2
  21.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昆仑影业公司始末新探,J909.2

中图分类: > 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理论 > 电影、电视艺术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