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无形文化线路理论研究

作 者: 丁援
导 师: 李保峰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文化线路 文化遗产 文化转型 无形文化线路 武汉
分类号: G1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8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代表了一种影响当前“文化遗产”概念演变和扩展的新思路;作为文化遗产类型的依据,它日益得到承认并在遗产保护的实践中成为指南。然而在理论上,“文化线路”还缺乏系统的、有深度的理论支撑,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最终的“文化线路”定义和国际宪章。作为国内第一篇关于“文化线路”的博士论文,本文在以往对“文化线路”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化线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认识,讨论了“文化线路”的规范和限定,并指出“文化线路”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文化线路”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提出“无形文化线路(”Intangible Cultural Routes)的理论构建,依据文化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涵化线索,给一些看似分散、实质相联的非线形遗产提供了整体保护的思路。本质上,无形文化线路是在传统的文化线路理论基础上产生的概念,它是对“文化线路”概念的补充和修正。无形文化线路理论强调了文化遗产整体上在美学的、科技的、历史的或社会的、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性价值,强调了在特定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基于文化显著性上的纪念意义的完整的维护。可以说,无形文化线路理论既是属于文化遗产的无形背景环境(Intangible Setting)研究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引导型更新”(Culture-led Regeneration)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法之一。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考评为例。武汉地区的历史可以追述到3500年以前的商代盘龙城时期,但武汉城市的形成是在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过程中,汉阳、武昌、汉口三镇随着频繁交往而相互依靠,逐渐形成地区认同和地区文化,又进而形成一个城市;武汉的早期现代化进程同步于中国近代文化变迁;武汉城市崛起中历史性的“开埠、开厂、开战”三步曲都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运用无形文化线路理论,可以看出,“汉口租界区、汉阳工业遗产和武昌首义遗产”三个分散的遗产聚落文化过渡性清晰、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上的意义明确,为保护其纪念意义的完整,应该将三者看成统一的文化遗产,定义为武汉的“中国近代文化转型遗产”。而从这条狭义的武汉无形文化线路扩展开,解读历史文化名城武汉,不仅可以重新审视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文化遗产特点和价值,澄清一些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文化遗产认识上的模糊区,并且可以把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定位为“中国文化转型之都”,以文化引导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为今后武汉的城市规划提出理论上的借鉴。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9
1 绪论  9-19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9-10
  1.2 研究对象分析:主要概念界定、研究对象解析  10-12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2-15
  1.4 关于文化线路的已有相关研究  15-18
  1.5 研究方法  18-19
2 “文化线路”概念的再认识  19-54
  2.1 “文化线路”概念产生的再认识  19-27
  2.2 “文化线路”概念发展的再认识  27-40
  2.3 “文化线路”概念的不足――基于鲁运河研究  40-48
  2.4 “文化线路”概念的规范和问题  48-53
  2.5 本章小结  53-54
3 无形文化线路理论构建  54-72
  3.1 “文化线路”的文化研究基础  54-58
  3.2 无形文化线路理论的提出  58-64
  3.3 提出无形文化线路的意义  64-70
  3.4 本章小结  70-72
4 实例研究:无形文化线路理论观照下的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研究  72-111
  4.1 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和武汉的文化遗产  72-74
  4.2 武汉无形文化线路  74-91
  4.3 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和武汉的无形文化线路  91-109
  4.4 本章小结  109-111
结束语  111-113
致谢  113-114
参考文献  114-119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19-120
附录2 世界遗产介绍  120-124
附录3 图表附录  124-126
附录4 武汉市名人故居(旧)名录  126

相似论文

  1.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问题的探究,G122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永新盾牌舞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G852
  3. 武汉市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实施效果指标体系研究,F249.27
  4.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长的驱动力分析,F293.2
  5. 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发展模式研究,X26
  6. 汉江流域文化线路上的传统村镇聚落类型研究,TU982.29
  7. 武汉城市公交站点情感设计研究,TU248.3
  8. 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F426.92
  9. 武汉城市“孤景”再生策略研究,TU986
  10. 武汉市第一医院战略管理研究,R197.3
  11. 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学府与政府,K25
  12. 武汉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置法律制度研究,D922.181
  13.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F592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俗体育文化研究,G852.9
  15. 云南沧源岩画数字化传承与应用研究,G122
  16.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F592.7
  17.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加强法律保护的研究,G122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班社的动态传承与运行机制,G122
  19. 由“老调”看地方戏剧的生存与发展,J825
  20. 关于我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的思考,J607
  21. 武汉市农民蔬菜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F321.4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 中国 > 文化专题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