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黔北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形成环境与地球化学研究

作 者: 杨剑
导 师: 钱壮志;易发成
学 校: 长安大学
专 业: 构造地质学
关键词: 黑色岩系 有机地球化学 元素地球化学 热液沉积 缺氧还原环境 元素富集规律 下寒武统 黔北地区
分类号: P59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668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南方早寒武世广泛分布富有机质的黑色岩系,是PGE、Au、Ag、Ni、Mo、V等的重要载体,常产出Ni-Mo-PGE矿床、V-Cu-U矿床、磷矿床和重晶石矿床等大型-超大型金属和非金属矿床。黑色岩系也是沉积岩中的一种烃源岩,与化石能源有直接关系。黑色岩系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地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黔北是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发育的典型地区,前人已在古生物学、地层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全面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的结合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通过研究黔北地区黑色岩系的矿物岩石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查明黑色岩系物质组成的基础上,探讨了黑色岩系形成环境、元素来源、赋存状态和富集规律。本文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室内岩矿分析,结合前人研究资料,确定了研究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的岩性序列自下而上划分为5个岩性段,即黑色硅岩(下硅质层)、磷块岩(磷矿层)、多元素富集层(镍矿层和钼矿层)、黑色条纹状碳泥质硅质岩(上硅质层)、黑色碳质伊利石页岩。为了查明黑色岩系的矿物组合特征,对各类岩石样品进行了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主要由粉砂岩、页岩、石煤、硅岩、碳酸盐岩、磷块岩、重晶石岩等组成,主要矿物组合为石英、伊利石、绿泥石、磷灰石、黄铁矿、重晶石和方解石等,其中镍-钼多元素富集层中硫化物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闪锌矿、毒砂、辉钼矿、针镍矿、砷镍矿、辉砷镍矿、辉铜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基于研究区的大地构造、岩石地层和古生物特征,确认黔北遵义地区黑色岩系形成的岩相古地理环境为近滨-远滨相,即浅水陆架区,向东逐渐转变为斜坡-盆地区,即深水陆棚区。深大断裂构造成为含矿物质来源的构造通道,海底火山喷溢和侵入活动提供大量的成矿物质和“热源”。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定早寒武世及其以前,研究区发育一系列深大断裂并长期活动,沿深大断裂发生较强的海底火山喷溢和侵入活动,控制了区域地质构造的发展和矿产的分布,对黑色岩系中多元素的富集起着重要作用。测定岩样有机碳和有机硫含量,目的是为了查明黑色岩系的有机质丰度。黑色岩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5.481%,最高达9.29%,有机硫含量平均为4.532%,最高达23.30%,富含有机碳和有机硫。黑色岩系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和菌类生物。有机硫,连同黄铁矿,指示一种封闭-半封闭的缺氧还原环境。有机质成熟度是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反映。黑色岩系氯仿沥青“A”族组分中,具有高饱和烃、低芳烃和高非烃的族组分分布特征,表现出以富含类脂化合物和蛋白质为特点的低等水生生物来源的腐泥型有机质的特点。黑色岩系干酪根显微组分绝大部分为腐泥组,干酪根类型为Ⅰ型(腐泥型),此类型干酪根与细菌和藻类有关。有机碳含量和镜质体反射率证实,黑色岩系是较好的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高,达到生油门限或高成熟(交替作用)阶段。通过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检测出生物标志化合物,从分子级水平探讨地质体中有机分子化合物的演化规律。黑色岩系高主峰碳、较小的∑nC21-/∑nC22+值和(nC21+nC22)/(nC28+nC29)值,可能与成岩后期作用有关。黑色岩系OEP为1.04~1.12,奇偶优势比接近于1,无奇偶优势或具有微弱的奇偶优势,表明低等海洋浮游生物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黑色岩系Pr/Ph值为0.80~1.18,小于1或近于1,显示出还原或弱还原沉积环境。黑色岩系各岩样碳同位素组成的差别意味着沉积时古海洋环境的变化。黑色岩系δ13CPDB值为-23.74‰~-31.63‰之间,总体属于L型无定形干酪根,且更富轻碳同位素(12C)。剖面上从磷块岩→镍矿层→钼矿层,δ13C值逐渐减小,海平面处于上升阶段,缺氧还原环境逐渐增强,在钼矿层δ13C值减小到最低值,代表了最大海进期,之后在黑色页岩δ13C值增大,海平面有所下降,缺氧还原强度减弱。热演化温度是成岩成矿的重要因素。黑色岩系样品的固体沥青反射率测定结果为5.25%~6.27%,折算出来的镜质体反射率为3.645%~4.455%,得到黑色岩系的受热温度为92℃~250℃。按照干酪根和微体藻类化石颜色指标,大致确定该地层的古地温为60℃~110℃。结合前人黄铁矿热电系数法测温(100℃~240℃)和包裹体均一法测温(226℃~230℃和113℃~153℃),判定牛蹄塘组黑色岩系的受热温度介于60℃~250℃之间,经历的最高古地温估计为200℃~250℃,属中、低温沉积成岩成矿作用,并以低温(200℃以下)沉积成岩成矿作用为主。为了探明黑色岩系中贵金属元素的来源,系统测定了样品Au、Ag、PGE含量。结果表明,铂族元素(包括Au和Ag)在黑色岩系多金属元素富集层,特别是钼矿层中得到富集。从贵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参数、配分模式来判定,黑色岩系不具有地外物质的性质,铂族元素(包括Au和Ag)不是来源于地外,而是来自沿着深大断裂上涌的海底岩浆喷溢,元素的异常富集是海底含矿热卤水与正常海水共同作用的结果。稀土元素总量(∑REE)在多金属元素富集层之钼矿层中出现峰值,达315.12×10-6。La/Sm均大于1,代表地幔热柱或异常型,暗示黑色岩系形成时有地下深部物质介入。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为曲线右倾斜,LREE富集型。δEu=0.52~0.87<1,δCe=0.68~0.88<1,Eu、Ce均呈负异常,表明黑色岩系形成于缺氧的还原沉积环境。REE北美页岩标准化模式显示出Ce负异常,LREE<HREE,北美页岩组合样标准化曲线近于水平,反映了海相热水沉积特征。黑色岩系多金属元素富集层也是其他微量元素(如Mo、Se、As、Sb、Tl、Ni、U、Pb、Bi、Cu、Cs、Zn、V等)的富集体。微量元素总量在钼矿层达到最高(110759.11×10-6)。δU>1,表现为缺氧沉积环境。微量元素富集系数高,U/Th>1,表明受到较强的热液活动的影响。岩石中微量元素赋存特征是沉积物形成环境和成岩变化的综合反映。黑色岩系富含有机质,粘土矿物成分高,Ni-Mo矿层以硫化物矿物为主,表明元素赋存状态主要为硫化物态、有机质结合态和粘土矿物吸附态等。根据上述研究,结合前人成果,简要阐述了PGE、REE、Ni、Mo、Au、Ag、V、U、Cu、Pb、Zn、As、Sb、Tl、Se等元素在黑色岩系中的赋存状态。在全面分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质构造背景,探讨了黑色岩系的形成环境和多金属元素富集规律:在542Ma左右的寒武纪早期,黔北地区发育古热液喷口,沿深大断裂发生多期次海底火山喷溢和侵入活动,深部热源物质上涌,与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水一道形成具一定温度的热卤水,进行热水循环或热水活动。热卤水在流动过程中,大量溶解元古代武陵期基性-超基性岩物质中的有用元素,进一步形成含矿热卤水,这种含矿热卤水是黑色岩系多金属元素的直接来源。在滞留、还原的台缘斜坡带(水深200m左右),表层水中繁衍着大量的藻类和浮游生物,生物生产力高,大量生物死亡下沉,向海底提供充分的有机物质,遗体腐烂分解吸收大量溶解氧,造成大洋中层水体缺氧还原环境,致使形成的黑色岩系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在多金属元素的迁移聚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区早寒武世缺氧事件(环境)可与全球大洋缺氧事件对比。多金属元素矿化经历了沉积期、成岩期、后生期和表生期各个阶段。矿化温度以低温(200℃以下)为主。黑色岩系沉积以来,铂族元素(包括Au和Ag)在低温条件下进行了重新分配(成岩期)、迁移与富集(后生期)。表生期只在地表不深处有一定作用。黑色岩系形成环境和地球化学的研究,为查明黑色岩系的成因、构建多金属元素的富集模式、探索黑色岩系型矿床的成矿机理奠定了基础,以促进黑色岩系型矿床,特别是铂族元素矿床的找矿工作。

全文目录


摘要  5-9
Abstract  9-17
绪论  17-25
  0.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7-19
  0.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9-20
  0.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20-21
    0.3.1 研究内容  20-21
    0.3.2 研究思路  21
  0.4 完成工作量  21-22
  0.5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22-25
    0.5.1 主要成果  22-24
    0.5.2 主要创新点  24-25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25-50
  1.1 大地构造与古地理  26-32
    1.1.1 大地构造背景  26-29
    1.1.2 古地理与海平面变化  29-32
  1.2 沉积分区与沉积盆地性质  32-38
    1.2.1 沉积分区  32-35
    1.2.2 沉积盆地性质  35-38
  1.3 深大断裂与多旋回岩浆活动  38-43
    1.3.1 深大断裂的发育  38-40
    1.3.2 多旋回岩浆活动  40-43
  1.4 区域地层与地质发展简史  43-50
    1.4.1 区域地层  43-47
    1.4.2 地质发展简史  47-50
第二章 黑色岩系地层学 岩石学 矿床学  50-66
  2.1 黑色岩系地层学  50-55
    2.1.1 地层特征  50-54
    2.1.2 黑色岩系的岩性序列  54-55
  2.2 黑色岩系岩石学  55-59
    2.2.1 岩石类型  55-57
    2.2.2 矿物组合  57-59
    2.2.3 岩石化学  59
  2.3 黑色岩系矿床学  59-66
    2.3.1 黑色岩系含矿性与黑色岩系型矿床  59-64
    2.3.2 黑色岩系演化及金属矿化的阶段性  64-66
第三章 黑色岩系有机地球化学  66-96
  3.1 有机碳与有机硫  66-70
    3.1.1 有机碳  67-69
    3.1.2 有机硫  69-70
  3.2 氯仿沥青A及族组分与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  70-76
    3.2.1 氯仿沥青A及族组分  70-73
    3.2.2 岩石氯仿抽提物中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  73-76
  3.3 干酪根与碳同位素  76-84
    3.3.1 干酪根  76-78
    3.3.2 有机元素  78-80
    3.3.3 碳同位数  80-84
  3.4 镜质体反射率  84-93
    3.4.1 镜质体反射率的测试分析  85
    3.4.2 镜质体反射率与古地温  85-91
    3.4.3 镜质体反射率与烃源岩有机质成熟程度  91-93
  3.5 有机质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93-96
    3.5.1 有机质在元素迁移过程中的作用  94
    3.5.2 有机质在元素聚集过程中的作用  94-96
第四章 黑色岩系元素地球化学  96-132
  4.1 金 银 铂族元素  96-108
    4.1.1 金 银 铂族元素的测试分析  96-100
    4.1.2 黑色岩系成因与金 银 铂族元素示踪  100-106
    4.1.3 金 银 铂族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  106-108
  4.2 稀土元素  108-119
    4.2.1 稀土元素的测试分析  109-111
    4.2.2 黑色岩系成因与稀土元素示踪  111-118
    4.2.3 稀土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  118-119
  4.3 其他微量元素  119-132
    4.3.1 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  119-125
    4.3.2 黑色岩系成因与微量元素示踪  125-130
    4.3.3 微量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  130-132
第五章 黑色岩系形成环境与元素富集规律  132-145
  5.1 黑色岩系沉积环境与缺氧事件  132-135
    5.1.1 缺氧事件  132-133
    5.1.2 沉积环境  133-135
  5.2 黑色岩系的元素富集规律  135-145
    5.2.1 元素来源与介质性质  135-137
    5.2.2 热演化温度  137-138
    5.2.3 矿化年龄  138-139
    5.2.4 元素赋存状态  139-143
    5.2.5 多金属元素富集模式  143-145
结论  145-149
参考文献  149-168
图版  168-188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88-189
致谢  189

相似论文

  1.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底质沉积物沉积特征与物源分析,P736.21
  2. 济阳坳陷原油中金的富集机理研究,P618.13
  3. 高演化海相烃源岩元素地球化学评价,P618.13
  4. 湖南张家界地区寒武系牛蹄塘组黑色岩系沉积地球化学研究,P618.13
  5. 太原盆地土壤重金属元素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研究,X53
  6. 贵州镇远江古钒矿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P618.61
  7. 黎平古邦找金前景研究,P618.51
  8. 新疆且日克其菱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P618.31
  9. 宁夏长城塬全新世黄土—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壤环境演变研究,P532
  10. 老王寨金矿床赋矿岩石特征和成矿机制分析,P618.51
  11. 广西玻璃陨石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P185.83
  12. 四川石棉碲矿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P619.2
  13. 张家界天门山地区镍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P59
  14. 新疆拜城县波孜果尔A型花岗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P588.121
  15. 豫西中寒武统鲕粒类型及遗迹化石共生组合特征,Q911
  16. 海南岛东寨港全新世以来沉积环境与历史地震事件的沉积记录研究,P736.21
  17. 海南岛北部红树林地区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P736.21
  18. 渤中凹陷烃源岩研究,P618.13
  19. 九龙江河口湾沉积物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沉积动力环境的指示,P736.21
  20. 土壤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苹果梨品质效应研究,S661.2
  21. 长江三峡巫山地区第四纪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P595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地球化学 > 元素地球化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