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宋代庄学思想研究

作 者: 肖海燕
导 师: 刘固盛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宋代庄学 道论 心性论 治世思想
分类号: B24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2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学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借鉴诠释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宋代庄学思想主要内容的历史考察,揭示宋代庄学思想发展的主要特征,展现宋代庄学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蕴涵在其中的时代精神。论文的重点在于发掘宋代庄学思想在前代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突破性的发展,彰显宋人如何通过对《庄子》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将心性论这一时代课题融入庄学之中,并由此反映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时代思潮;揭示宋代学者如何通过吸收庄学思想作为建构宋学的思想资源,尤其注意揭示庄学与宋代理学的相互关联;展现宋代学者如何发挥《庄子》的治世思想为现实政治服务。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概述宋代庄学发展的思想学术背景。宋代庄学的发展离不开宋代思想文化的土壤,因此,论文首先从宋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宋代的学术精神以及宋人对《庄子》的关注与推崇三个方面对宋代庄学发展的思想学术背景作了简要的梳理。在宋代统治者右文政策的引导和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儒、道、释三教思想在交融互摄中都有了发展和突破。在这一过程中,宋代思想学术所表现出来的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经世精神和包容精神,与其他时期相比,更为突出。这些学术精神对宋代庄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宋代统治者和文人学者对《庄子》的关注与推崇,则是宋代庄学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章考察宋代庄学文献情况及其诠释特点。本章概述宋代庄学文献的基本情况,并对其中现存的有代表性的庄学文献从作者情况、基本思想倾向及版本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论文从五个方面分析宋代庄学发展的特点:注重义理;以庄学为中心,调和儒、道、释;以心性之学解《庄》;鲜明的经世倾向;文学评《庄》。第三章分析宋代学者对庄子道论的哲学阐发。主要从宋人对庄子道论的肯定,道体的特点和功用,道与理的关系三个方面论述。道论是宋代庄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宋代学者在注《庄》、论《庄》时充分肯定了庄子之道的玄妙性、普遍性、包容性、超越性,并对庄子之道的特点和功用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宋代庄学中的道论亦反映了庄学和理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如陈景元《庄子注》所阐发的“道气生化”论和“道虚理实”论对二程等理学家的思想产生了直接影响,在理学思想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林希逸以“理”释道、褚伯秀援“理”入《庄》等,则反映了理学在成熟以后对庄学的渗透和深刻影响。第四章阐述宋代庄学思想中的心性论。心性论是宋代三教共同关注和探讨的时代课题,也是宋代思想最为突出和新颖的内容,这一点在宋代庄学中有典型的体现。宋代学者借《庄子》阐发心性之学,使该时期的庄学和前代相比,在思想上呈现出新的特质。其中既可见儒家的性命道德学说,又可见道教内丹心性学,还有佛禅心性论的渗透。王安石学派是以儒家性命道德学说解《庄》的典型代表,他们在肯定《庄子》中性命道德学说的基础上,十分注意将心性范畴与道贯通起来,强调无心体道,着力阐发《庄子》中的性命之理、道德之意。在内丹学成为道教主流思想的背景下,以陈景元和褚伯秀为代表的宋代道教学者都通过诠释《庄子》阐发“性命双修”的内丹心性修炼理论,同时,道教内丹心性论亦影响宋代儒家学者对《庄子》的看法。至于佛教心性论在庄学中的渗透,不仅体现了庄禅思想的内在联系,而且反映出佛教与中国文化真正结合到了一起。第五章论述宋代庄学中的治世思想。王安石、苏轼、程俱、褚伯秀等人通过调和庄子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指出《庄子》实为救世之书,认为庄子思想是可以经世致用的,由此反映出他们对社会政治的深切关怀。宋代学者诠解《庄子》,大都强调“有为”,认为治国必须仁义礼法并用等等,这些思想都体现出儒家精神在宋代庄学中的进一步强化。宋代庄学的发展,与宋代的文化精神密切相关。第三、四、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也是宋代庄学思想的核心内容。“道论”、“心性论”、“治世思想”这三个方面各有特色,但互相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体现了宋代庄学从天道至人道,由内圣而外王的思想理路。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5-7
Abstract  7-13
绪论  13-22
  一、选题缘由  13-15
  二、研究现状分析  15-19
    (一) 中国庄学史研究中的宋代庄学研究  15-17
    (二) 专门的宋代庄学研究  17-18
    (三) 其他研究中的宋代庄学个案研究  18-19
  三、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9-22
    (一) 研究目标和基本思路  19-20
    (二) 研究方法  20-21
    (三) 特色与创新之处  21-22
第一章 宋代庄学发展的思想学术背景  22-51
  一、宋代思想文化的繁荣  22-26
  二、宋代的学术精神  26-38
    (一) 怀疑精神  26-27
    (二) 创新精神  27-30
    (三) 经世精神  30-34
    (四) 包容精神  34-38
  三、宋人对《庄子》的关注与推崇  38-51
    (一) 统治者对《庄子》的重视  38-41
    (二) 文人学者对《庄子》的关注  41-51
第二章 宋代庄学文献及其诠释特点  51-90
  一、宋代庄学文献目录  51-55
  二、宋代庄学文献提要  55-70
    (一) 注疏  56-64
    (二) 专论  64-70
  三、宋代庄学的诠释特点  70-90
    (一) 注重义理  70-73
    (二) 以庄学为中心,调和儒、道、释  73-81
    (三) 以心性之学解《庄》  81-84
    (四) 鲜明的经世倾向  84-86
    (五) 文学评《庄》  86-90
第三章 宋代庄学中的道论  90-129
  一、"庄周之书,载道之妙也"  90-96
  二、庄子之道的特点  96-111
    (一) 道有体有用  96-99
    (二) 道体浑然无方,天地万物之所宗  99-103
    (三) 道气生化  103-107
    (四) "道一而已"  107-111
  三、道理之间  111-129
    (一) 道虚理实  111-115
    (二) 道之主宰与生化  115-119
    (三) 以"理"释道  119-125
    (四) 援"理"入《庄》  125-129
第四章 宋代庄学中的心性论  129-182
  一、以性命道德学说解《庄》  129-149
    (一) "庄周之书,究性命之幽,合道德之散"  129-131
    (二) 道与心性  131-138
    (三) 无心以体道  138-143
    (四) 性命之理,道德之意  143-149
  二、庄学与道教内丹心性论  149-166
    (一) 炼养之道  149-153
    (二) "性全命复,养生之能事毕矣"  153-158
    (三) 道教内丹心性论的社会影响与庄子观  158-166
  三、佛教心性论对庄学思想的渗透  166-182
    (一) 庄佛相通  167-171
    (二) "驯致妙道,当以虚空为体,心息为用"  171-176
    (三) 以佛禅解《庄》  176-182
第五章 宋代庄学中的治世思想  182-226
  一、《庄子》乃救世之书  182-196
    (一) 庄子矫天下之弊,实尊孔子  182-189
    (二) "济天下而度群生"  189-193
    (三) 救时弊,明治道  193-196
  二、推无为以寄有为  196-208
    (一) 君无为臣有为,以德化民  196-198
    (二) "操至权,斡万化"  198-200
    (三) "真浑沌之术"  200-203
    (四) 外曲内直之道  203-205
    (五) "因时乘理"  205-208
  三、借《庄子》发挥仁义礼法的思想  208-226
    (一) 仁义礼乐皆是道  208-213
    (二) "仁义之本出于性"  213-215
    (三) 庄子未尝毁仁义礼乐  215-218
    (四) 权势法术仁义并用  218-220
    (五) "以法为分"  220-223
    (六) "修治具以明治道"  223-226
结语  226-227
参考文献  227-241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41-242
后记  242

相似论文

  1. 浅论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B26
  2. 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B958
  3. 宁玛派大圆满法与禅宗思想之比较研究,B948
  4. 荀子“道”论思想研究,B222.6
  5. 儒家心性论传统与工夫论思想研究,B222
  6. 辟佛与立儒:胡宏心性哲学研究,B244
  7. 张显光的哲学思想研究,B312
  8. 道教治世思想研究,B958
  9. 道家心性论,B223
  10. 《淮南子》道论探微,B234.4
  11. 有无“之间”,B223.5
  12. 禅心与《庄子》,B223
  13. 从内圣外王到心性论,B222
  14. 孟庄心性论辨微,B222.5
  15. 《楚辞·远游》与战国哲学思潮,I207.22
  16. 王夫之心性论,B249.2
  17. 辽代华严思想研究,B948
  18. 叶维廉比较诗学学科理论研究,I106.4
  19. 胡宏“知言”哲学体系研究,B244
  20. 先秦黄老学的结构性演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K225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宋、元哲学(960~1368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